李云迪被拘5天后,他的父母也上了热搜
“天才少年”翻车背后 是无数父母的“痛” 李云迪翻车5天后,关于他的童年、家庭以及学琴之路的种种细节,都被一一披露。 作为肖邦国际钢琴大赛“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李云迪竟以这样不堪的方式中途退场,有人说,最受伤的,是他的母亲张小鲁。 因为这位天才少年最初的成功,全都来源于母亲费劲心力的管教—— 不管风水雨打,她都按时接送孩子学琴,一度辞职专心陪读; 她会给儿子做好细致的时间规划,盯着他严格执行; 她还亲自学习乐理知识,边织毛衣边旁听,听到错音,毛衣针就打过去…… 她说:“我已经把陪儿子练琴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追求。” 就这样苦心熬到李云迪名气大震后,张小鲁开始了“放养”政策,不再督促他练琴。这一放手,让李云迪的钢琴之路逐渐下坡—— 年起,他多次记错、弹错乐谱;重大表演临时抱佛脚; 年的一场演奏,被网友评价为“年度最可怕的钢琴演奏”; 年,在首尔出现重大失误,第一乐章就完全忘记要弹什么,许多观众要求退票…… 而他这般不受控的“技术滑坡”,让中国父母恍然大悟: 母亲倾尽全力的管教、陪读,说到底都是外部驱动李云迪往前走,这样做的确让他获得了一些成功;可是一旦外部驱动消失,他就不再自发精进钢琴技艺,所谓成功也只是昙花一现。 有教育专家一针见血,李云迪的例子讲述了教育中最朴素的道理:在外驱力下被推着走的孩子,注定走不了多远。 但仔细想想,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和李云迪妈妈面临一样的困境:我们眼里的孩子,就是需要催、逼、罚,才能有所进步—— 做作业喜欢一拖再拖,必须要给他规定时间和奖惩措施; 看书老走神儿、坐不住,必须要吼一吼,发一通火,才能勉强看个十几分钟; 写作文怎么也写不好,不得不逼着背几篇范文应对考试… 结果呢?慢慢的,这些事儿就变成了父母的事儿,只要你不督促不管教,孩子还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在阻碍孩子的内驱力。 当孩子拥有内驱力,他做一件事就是因为自己感兴趣,真心喜欢,特别想做,做了就很开心很满足,不用你催,他就会去做。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这事儿难吗?我会认真地告诉你:没那么难,只要你学会观察孩子的优势。 如何利用优势,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案例。 Momself的首席内容官王大米,她的女儿养乐多刚上一年级,就是传说中的学渣样子。 一篇作文里错别字有三分之一,也很难安静下来看书。老师的批语也很直接,上课爱走神,专注力和自制力都不够。 为了锻炼孩子的专注力,王大米学了一些阅读课程,带她去图书馆找她爱看的书,还买了一些锻炼专力的音乐,结果那段时间,她看到书就头疼。 养乐多还是背诗困难户,每次都是班上最后一名。只要有背诗任务,我都会抽出很多时间来教她背诗,一句一句解释给她听什么意思,她好像也都懂了。 但一背,总是背了前面,忘了后面。王大米还想了很多办法,在家里循环播放音频,做记忆训练等,可她就是死活记不住。王大米几乎要在焦躁中绝望。 后来,王大米在研发养育课程当中认识了叶壮老师:“他是我见过的最身体力行的儿童教育学家,心理学出身,奶爸,每天至少花三个小时跟两个孩子一起学一起玩。” 叶壮老师给出答案,王大米原来的做法,是典型的想要靠外驱力,逼着孩子改变。但如果耐心挖掘孩子的优势,从内驱着手,孩子就会主动改变。 叶壮老师分析,养乐多这样的特性,是典型的探索欲的小孩子,这类的孩子不一定对文字信息感兴趣,他的优势在于擅长通过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方式获取信息。 王大米对号入座,果然是的,在她们旅游的路上,养乐多会问一大堆的问题: “植物的起源是什么?” “这边的树都笔直,为什么南方的树歪歪扭扭?” “牛可以趴着睡,马为什么站着睡?” ...... 她对世界有无尽的好奇,充满着强烈的探索欲,她不是不爱学习,只是安安静静地待着真的不太适合她。 是啊,养乐多入学前,她是多么机灵的孩子,主持家庭会议,爱玩,做所有事情都喜欢不走寻常路,进到学校里,她的标签里只有“专注力不强”、“学习进度慢”、“爱拖拉”、“胆子太小,发言不主动”…… 叶壮老师说,探索欲强的孩子尤其不适合学校里的标准化教育,他们通常会成为班级里的差生,因为他们对常规的枯燥的知识不感兴趣。 但是,探索欲强的孩子,很可能成为乔布斯、爱因斯坦这样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师,引领力强的孩子,是天生的领导者。 多可惜,这些优势,如果父母没有发现,这个世界应该不会有第二个人发现。 而当王大米顺从她的优势,去找解决方法的时候,养乐多主动发生了改变。 针对养乐多这种探索欲的强的孩子,她不爱语文,只要不逼着她看书,而是和她聊天,让她问问题,和她看科普启蒙动画,通过让她保持好奇和探索的方式,可以让她对学习始终保持好奇心。 关于背诗,王大米也换了个思路,让养乐多把每句古诗都演出来。没想到真的有效,现在背诗已经不是鸡飞狗跳的大型混乱现场,而是充满欢笑的亲子时光。 不难发现,当我们真正了解孩子的优势,我们就能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法,挖掘出孩子的底层驱力,激发孩子真正的动力投入到学习里。 扫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gjth/10792.html
- 上一篇文章: 太阳阁诗刊第二期
- 下一篇文章: 知道佛法而不修,很容易因为轻视而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