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除了修身之外,我们第二个很重要的“笃行”功夫要用在处事之中,处理事情,每天离不开自己,离不开别人,离不开处理事情,每天一定都有事。那到底处理事情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法则,这个我们不得不了解。而您做事的原则、做事的态度可不能依准现在人的想法。假如您说现在人大部分都这么想,那您就会随波逐流,毕竟知道的人少,迷惑的人占多数。所以假如您现在是依循现在大部分的人的认知,那您的人生会往下一直堕落。

  请教一下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出来,您问他“做人的根本是什么?”他马上会皱着眉头告诉您“您怎么问这么无聊的问题,您怎么不问我现在流行歌曲排行榜第一名是哪一首?”大学毕业,您叫他谈做人的根本,他不见得谈得出来。但是回到两百年前,您在乡间小路看到一个农夫正在耕作,您跟这个农夫打个招呼说,请教您做人的根本是什么?他不用打草稿,他可以跟您讲半个小时,为什么?这个社会读书读了十几年不见得会做人,但是古代的人一个字都不认识,可是他知道做人。因为他的父母有身教,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良好,每个人都知道一个人做人的最根本就是要孝顺父母。所以纵使他不识字,他知道要孝顺父母,他知道要友爱兄弟,所以他兄弟一有事情他绝对两肋插刀,他也知道勤劳才能成就事业,所以他工作认真。所以当时的社会状况,它的整个艺术,包含戏剧这些艺术作品,统统是在提醒人如何做人,演出来的都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在读书里面都是以圣贤学问为主,在家庭里面父母又会演给他看,所以纵使一字不识也懂做人。

  而现在学历再高,他可能连体恤别人的心都不见得提得起来。所以现在人依循的标准在哪?我们看下面这一段话:

  它的原则最重要的要依循道义,这个“谊”通“义”字,而不是依循利。所以古代的人接受圣贤教诲,做事都是依循道义在做,不依循功利,不自私自利。所以社会安定,家庭幸福。现在不依循道义,依循什么?功利。所以现在年轻人还没有本事,您要找他合作,他第一句话跟您说什么?“对我有什么好处?”能成大器吗?难矣。他会伸手跟人家要利益,他也一定会伸手跟他父母要利益。所以圣贤人高瞻远瞩,早就告诉我们了,教育孩子从小要教道义,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孟夫子说“上下交征利”,君王跟臣民、领导人跟被领导人、上司跟下属,都只为了自己的利的时候,会怎么样?就打起来了,国家危矣。所以我们之前有举了一个例子,纣王吃饭用什么筷子?象牙筷子,再拿个犀牛玉杯,再拿所有这些非常高贵的餐具。那高贵的餐具总不会盛个青菜豆腐,一定是山珍海味。吃山珍海味总不会穿一件T恤,绫罗绸缎,请问这些钱从哪里来?他跟老百姓要利,老百姓跟他抢利,所以就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所以这么早,几千年前的教诲,有多少国君、多少人还在犯这个过失。而现在不止国危矣的情况了,现在是什么?家危矣。多少父母被孩子杀死,为什么?为利,只为了一个手机的钱,杀了父母要拿保险费,这些事情还不是单一一件。所以我们要有警觉性,不能后知后觉。所以一定要在处事当中、做事当中,演出道义为原则的态度给我们的下一代看,给我们的亲朋好友看,唤醒他们的良知。

  而真正依循道义的人做事会怎么样?依循功利的人又会怎么样?这个我们要深入来思考,深入来比较。孟子有一段话讲得非常有道理,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一个得道的人,他多助会到什么程度?“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所有天下人都来归顺他,他真正完全依道义的话,能够赢得广大民心。“寡助之至”,就是失道的人,寡助到最后会成什么样子?“亲戚畔之”,连亲朋好友都离他而去,所谓众叛亲离。为什么唐太宗说到他有三面镜子当中,其中有一面叫以史为镜,以历史当镜子可以知兴替,一个人为什么会兴?依循道义,得道者多助;一个人为什么会败?失道,失道者寡助,没符合道义就败下来。所以这个依准,您不只可以从几千年的历史看得出来,您只要现在看身旁的大起大落的人,您就可以看出端详在哪里。

  古代舜王他一心一意尽他的孝心,这是德之本,所以舜王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名、没有势,他只是一心一意依道义行事,所以不管父母怎么样的伤害他、污辱他,他也不放在心上,只是非常真诚的要去尽他的孝道。所以由于这分孝心、这分道义之心,感动了邻里乡党,邻里乡党再继续传出去,那隔壁的邻里乡党,更远的,我们说“远者怀之”,离他很远的这些人民也对他的德行生起恭敬之心。请问舜王有没有开着车子去打招牌?投我一票,我很优秀,有没有?没有。用他的德风自然而然感化,到最后连尧帝都很佩服,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而且尧帝也很有智慧,虽然别人很肯定他,但是毕竟是一个天下,所以还要考试一下。所以观察他几十年的时间确定真有德行,才把天下交给舜王。

  所以我们从古圣先贤的举手投足,个中都有学问在里面,所以我们要内行人看门道,绝不能外行人看热闹。所以舜王只是尽他的道义,却能够感动一个天下,后来连父母也感动了。假如我们今天当帝王,当德行之人,结果父母在造恶,我们的心会很踏实吗?不踏实,所以由于他这分坚持,也能够感化像他父母这么顽劣的人。所以当有人不能被我们影响,我们要反过头来反省自己德未修,所以感未至,要以大舜为榜样。所以依道义就多助,而且依道义行事的人,他所做的事绝对不会中断掉,他对于整个人类的影响也不会因为他的离去而消失。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一件事您只要依循它的原则,依循它最重要的精神去做,绝对每件事都可以做得到,事情没有想象中这么难。

  请问舜帝他有了什么条件能够感化一个天下?是不是有五千万?不是,有什么?根本在真诚的心,诚是能感,境界是所感来的。所以当别人有很多助力的时候您不要羡慕,您要看出来是因为他那颗真诚的心。所以任何世间很大的事业绝对都不是一开始一堆人来做,都是几个人众志成城,都是真诚之心,自然能够感化、能够感动更多的人来投入,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所以我们看唐朝打天下的时候,还不就是那几个大将,还不就是李渊,还有他的儿子李世民。所以真诚才是事情成败的关键,我们一定要抓到这里。您不要在枝末打转,在那边烦恼一大堆,我的能力、我的金钱都不够,那都是枝末,要从真诚开始做起。所以我们看看范仲淹有没有权贵?有没有金钱?都没有,凭的是一颗真诚为了利益国家、造福人民的心,所以“至诚如神”,自然就能感得很多的助力来成就他的事业,这个相当关键。

  而“不诚无物”,当我们不是用真诚心去经营我们的人生、经营我们的事业,成也是败,这句话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听懂?一个人没有真诚为什么可以成?他没有真诚能成,那是祖宗庇荫。他没有诚还能够可以撑出一个公司来,那是他还有福分可享,不是他真实的真诚跟能力做出来的,而他没有真诚,自然支持的力量会慢慢退,所以虽成必败。看事情不能看一个点,要看来龙去脉,您假如不能从整个过程去看一个人的起伏,在现在这个社会您会患得患失,您看不真诚的人还这么有钱,不真诚的人还开这么豪华的汽车,其实那个都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人生您假如能看得清楚,您会觉得心里很舒坦、很踏实,甚至于您看到这些不遵循道义而有成就的人,您不仅不会跟他生气,您还会可怜他,抓住机会看能不能让他迷途知返,所以心里面绝对不会有忿忿不平。

  我们看范仲淹本身并不是有很多外在条件,他也能够成就很大的功业利益宋朝。而真诚做出来的事可以超越时空而不败,超越时空。朋友们,范仲淹死了没有?范仲淹的那句教诲,让我灵光乍现五秒钟,在高中时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闪了一下。再过去就是七、八年之后了,所以人生的缘分一定要珍惜,人生有几个七、八年!所以范仲淹的德行因为是真诚心发出来,所以从宋朝以后,多少读书人的气节都受他影响,甚至于我们现在的人都受到范仲淹德行的感化,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有一次体会很深,因为我到很多地方。我们说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天文,也有人文,一个地方养一种人,所以这个地方假如山明水秀就会出很多人才。而这个人文就是当地的出现的这些圣哲人,也会影响这个地方的风土民情,所以除了看天文,也要看人文。我曾经主动去参访“海瑞墓”,海瑞是明朝的一位忠臣,“海瑞罢官”,对。海瑞非常刚正不阿,非常廉洁有守,所以他的书法里面写到一句,“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确实他这个人间不是从明朝留,留到现在正气还在。我把这句话再另外延伸出一句,“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正法在人间”,这个时候最缺的就是圣贤之道。我们去参访这些圣贤人,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体悟,从他的精神当中看到自己这一生的定位在哪里。

  我在看整个海瑞的介绍过程,有一幅画是画着海瑞家里的景象,家里的大门一进去写了两行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两句话不是海瑞的,这两句话是范仲淹的名句,所以范仲淹的气节直接影响海瑞,所以真诚做出来的事绝对可以超越时空。所以我们现在能不能用自己的真诚去行道义之事,然后让我们的气节、让我们的德行传承家风数百年不坠。人生要立高远的志向。我们在工作当中能不能用真诚、道义去做出榜样,能够在这家公司里面留名青史,这个就要看我们自己的态度,所以一定行事要依循道义来做。

  我们在弘扬中华文化这九期的过程没花到钱,上次跟朋友们报告,第一场因为京华酒店的老板帮我们把场地都打理好了,后来他的太太听了太感动了,连五天所有的费用统统付完了。后来我们第二期跟第三期在深圳主办,一办办了十天,办完之后也是没花钱,而且还剩下一千多块钱。还刚刚好,付了所有老师的机费之后,还剩那么一点点。所以您看,连这个帮助的力量还会掌握得差不多就好,留太多钱也很麻烦。所以后来的几期都是有很多的人相助,统统就把事情办得很好,而这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人也能够共襄盛举,您可不能说好事都自己做,这样也不对。很多的人很慷慨,刚好今天请客吃饭,别的人也很高兴能够请到这些朋友,一起要过来跟您付钱,您就给人家一把推到三步以外,就我付就好了,这种学问不够灵活,好事要让人家一起做,所以您可不能慷慨到最后产生执着。所以学问活活泼泼,最主要的一个原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要替人着想,这一点很重要。

  假如都是依循功利来行事、来做事,到最后一定会让人家觉得很没人情,到最后一定会离您而去。而当您身旁的人都离您而去的时候,您再有钱也没用,您再有钱也守不住,因为成事在人才。所以最高明的经济学:“大学”,“大学”说的“有德此有人”,有德行,您才留得住人;“有人此有土”,有人的话,您才有国土,像现在有企业。“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事业的根本,“本也”,“财者末也”。现在人都是本末倒置。

  那您如何留得住人?绝对不是靠功利,而是靠道义。所以大学说财散,这个散不是散财而已,散什么?散道义,散您对他的家人的关怀,散您对他个人的栽培,所以财散人就聚过来,有人您还怕事业办不成?但是您财聚,功利只想自己,人就散了。很多人说,我用钱留住人才,因钱财而来的人才,他日也会因钱财而去,您的价钱总不会是一直最高的。所以现在企业为什么跳槽这么严重,因为他们觉得是钱在留人,其实错了,钱绝对留不住真正的人才,只有道义能留住真人才。因为真正的人才只想好好为家庭做些事、为社会做些事,所以您只要跟他有这样的共识,他绝对会来一起辅助您。

  所以我们中心正式办事的职员四个人,而绝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是义工,都是第一线的老师,都是很多其他工作的老师。我们也没有发任何一毛钱给他们,但是只要有空,他们就来帮忙,甚至于很多下完班的,晚上他们都出去讲课,免费讲课,比有薪水的人更努力。什么样的动力在推动他们?道义,所以真正的人才要用德行。而当我们身旁没有真正的人才,问题在哪?要反回来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这个太重要了。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当我们面对事情能够抓到根本的原则,就是真诚,就是道义。那您这个本立了,道就自然会建得起来。

  而一个人的真诚什么时候练?您说真诚真好,我们很容易羡慕,真诚真好,清净心真好,仁慈的心真好,那您真好没有用,真好要时时提起来,您才得受用。真诚就要在您时时与人交谈当中提得起来,真诚就要在您跟人相处当中提得起来。甚至于您还没有遇到人的时候,您在自己独处的时候,您想到别人都能提起真诚,那您这个真诚就是真正内化成您的存心了。您这分真诚一内化了,就会表现在您的起心动念,表现在您的举手投足、言语行为当中,这个时候他人就很能感受到您这分真诚之心。

除了抓处事的原则(道义)之外,处理事情还是要讲求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办成功。所谓“行百里路半九十”,这半九十的原因在哪?在自己的态度跟方法不正确,才把事情没有办好。《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今天您要到三军当中把一个元帅的头取下来,不算是最难的,应该还可以办得下来。但是您要去让一个人失去志向,那不容易,除非他自己要放弃,所以“匹夫不可夺其志”。纵使他是菜市场里面的小贩,只要他有志向要做哪一件事,您也不能轻易改变他;相反的,假如我们的志向很容易就变了,我们做事不能够坚持下去,那自然而然事情就会败在自己的手上。

  所以我们面对事情应该有哪些正确的态度跟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研究研究。俗话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所以做事当中不可能时时的状态都如您所预料,不可能时时的局势都像您想象中这样,毕竟我们现在要成就一件事要有很多人的配合,所以成就一件事最难的难在哪?难在“见和同解”。一个家庭最难的就是思想观念能够统一,这个统一倒不是去依照哪个人的做法做,这个统一是依循道义、是依循真实智慧。那这个家庭绝对兴旺,子女绝对会教育很好。所以问题难就难在思想统一,思想能随顺圣贤教诲,家如是,团体亦如是,公司企业也是如此,甚至于是政府单位都是要“见和同解”。思想观念能够统一,才能把事情办得好。所以当思想观念还没有办法取得统一的时候,有些事您还必须缓一下,这个缓一下倒不是啥事都不做,缓一下是该先从自己的本分做好,把自己的德行提升。进而一步一步感化自己的家人,感化自己的同仁,所以能屈者才能伸。

  但是您在屈的时候不要让人家看起来很委屈,这样人家会说,学圣贤学问的人都学了这么痛苦,我们还是别学了。您应该要做得很高兴才对,很踏实,那个笑容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个人尽本分的时候活着很痛快,那我们表现得高兴之外,该做的事要不动声色赶快做,常常能多请客、多送礼,常常能多慰问、多关怀。所以我们要学习像鸭子划水一样,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从容,但是在水面上划得特别快,该做的事因为我们还要替家人着想,又要替工作的这些同仁着想,所以刻不容缓,要赶快动。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所以时时处处从自己修身本分做起。这句话可不是消极,很多人听话听错,“岂能尽如人意”不是叫您不管,是叫您要观察当下的因缘状况。假如现在的缘分有五分缘,您硬是要做到八分,会怎么样?您很累,他人也很辛苦,不愿意配合,这个叫攀缘。所以人要懂得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您去强求的时候,对方反而不能领受您的诚意,有时候还会弄巧成拙,所以急不来。就好像这个朋友才认识您三天,您就把一堆书往他的身上推过去。他对您还不是很了解,您一下子拿这么多书给他,他的内心会很有压力。甚至于他拿回去之后都不知道摆哪里,觉得又不敢轻慢这些书,但是自己又还不是很了解,当您给对方压力了,就会有一些流弊出现。所以我们有一分缘做一分,有三分缘做三分,要能够时时去观察这个因缘的具足状态,不去攀缘。

  但是假如今天缘分具足了,已经是十分缘了,那您要做几分?明摆着您可以举手之劳去做了,就好像为长者折枝,必是可为也,绝对不是不能做的。明明缘分都摆在面前了,您还口头禅说“随缘,再看看”,那成就众人的事就挡在谁面前?挡在我们面前,那这个不叫随缘,这个叫随便,随随便便处理事情,这要不得。

  尤其我们是处众人之事,所做之事影响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只有几个家人,影响的可能是千千万万的人。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尽心尽力,所以随缘叫三分缘做三分,十分缘做十分,这才是真正的随缘。而随缘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随缘还带有智慧的判断。所以我们修行人对这些道理要深入体会,不能只体会在表面,还拿着这个话来推卸责任,那可要不得。当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您就能够去掌控应对之理。我们也不要说我现在就要马上随时随地都能判断缘分到几分,没有这么苛刻,我们说要历事练心,经历事情多了,您拿捏分寸的能力就越来越好。举一个例子说,跟人讲话也要随缘,所谓“交浅不言深”,跟他认识没几天,您总不能推心置腹把家里的啥事都告诉他,这个在言语上就不懂得缘分观察。这话朋友们您也不要听错了,您听了之后又说一定要认识三年才可以谈真心话,这又听执着了,所以讲话不容易。

  比方说这个朋友明明只见第三次,但是他听到您在谈大舜的故事,他听到您在谈范仲淹的故事,他的眼睛都发亮起来,听得非常入神。您总不能在他很专注的时候说,好了,今天我就讲到这边就好了,以后再说。缘分是动态的,当您观察到说,虽然这个朋友只是几次见面,但是他的善根很深厚,这个时候您就可以顺势而为,所以人跟人的交情不能单纯只用交往多少年来看。当朋友的心没有打开,纵使您是三年、五年,感觉上缘分还是不具足;当遇到的朋友是非常真诚,能够推心置腹的,可能交往个一个月,您就觉得好像已经经历过多少年的时间,有这样熟悉的感觉。所以这个也是告诉我们缘分是动态的,我们懂得去观察,而这个判断的智慧也都是积累出来,都要通过您不断地历练、不断地锻练才行。

  所以我们处理事情一定要有另外一个态度,叫“勿畏难”。不怕困难,人不怕困难才能够越淬炼越有能力,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我记得我小学记住一句话印象最深,“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所以一定要有淬炼的态度,不怕困难,撑一下就过去了,撑一下能力就跨上去一步。所以我们从历史上可以感受得出来,很多留名青史的圣贤人都经历过很多的挑战跟挫折。比方说我们大舜,他被父母误会了,那一段时间他还自己耕作,很辛苦。因为他的诚心,大舜还感动了大象来帮他松地,感动了鸟来帮他除草,我们有没有这种德行?朋友们不要摇头,“圣与贤,可驯致”,真诚心每个人都有,只要您肯点点滴滴去提升,一定可以办得到。

  像我们之前有举到的孙叔敖,看到双头蛇,怕其他的人再看到会惹来厄运,所以自己就把它埋了,所以时时处处替人着想。但是他也不是一帆风顺,他是被仇家追杀,到最后躲到海边,很偏远的海边。应该就是我们广东一带偏远海边,后来被楚庄王找到,所以他也是经历很多的困顿。其中还有“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是秦穆公的宰相,是他最得力的助手。百里奚曾经被人家卖了当奴隶,苦不苦?能屈才能伸,而这些圣贤人就是在这点点滴滴当中才淬炼出他不屈不挠的毅力。所以孟夫子有一段对我们很重要的的教诲,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历练为了什么?为了成就我们还不足的地方,这不足的地方要赶快磨练补上来了,才能把事情真正做成功。我在高中的时候读了这段话都忘记了,因为读完之后觉得说,我不要做圣贤人,一定很辛苦,又不可以喝咖啡,又要忍受这么多磨练,真的觉得不要做了。

 我们曾经去礼敬孔夫子。去了“三孔”之后,内心也是很感伤,因为三孔里面的碑文全部都摔坏了,只有两块没有破,为什么那两块没有破?因为那两块太大了,有一块是康熙皇帝竖的,太大了,他们连动都动不了,其他的都被破坏了。三孔是门庭若市,结果我们去了周公庙,一个人都没有,不止一个人都没有,都快要荒废了,所以内心很感伤。我们可以推测到这个车水马龙去孔庙的人为了是什么,是不是去深入中国文化?不是,为什么?为的是怕人家问他说您有没有去过三孔,他假如觉得没去好像很丢脸,去看看热闹。真正是为了深入文化,深入圣贤教诲的人去了,绝对会去周公庙。那个时候我们脑子里只有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们真正体会到教育重要的人,都已经是立定志向做一辈子,所以是“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当局势如此,我们点点头就回去了。而当您有这分决心的时候,必然能感得很多人对您的帮助。所以虽然是只身一个人,但是很快的时间就能认识非常多的好朋友。

  而在工作的这三、四个月当中常常都是早出晚归,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披星戴月。早上有时候人家邀请演讲要出去,那我们固定的课程都在晚上,因为一般下完班才有时间。所以我们的家长课都开在晚上,所以晚上讲完课差不多九点半,九点半留下来,他们探讨一些问题,可能回去都十点多、十一点。所以回去的时候有时候会看看月亮,身体很累。很多朋友说“老师,您多休息”,怕我太累,我说“人不怕身累,就怕心累”,身累躺下去七个小时起来又生龙活虎,但是心累怎么睡都睡不饱。当我们觉得很多事应该做却做不了,那才累。明明看着孩子需要教育,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那才辛苦。

  所以在我这几个月的工作当中,平均一天应该都有一场到两场演讲要讲。在这样的磨练的过程,又得到这么多朋友、老师的支持,突然对孟夫子这段话有新的体会。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最后的重点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突然在这段话的下面批了四个字,叫“甘之如饴”。那个磨练给您什么味道?甘甜,为什么甘甜?因为当我们体会到我们要做的事太重要的时候,我们只怕这么重要的事我们做不了,这个时候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我们不能让人生发生这样的遗憾。所以明明知道教育孩子最重要,明明知道传承文化最重要,就要赶快提起能力能够去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深怕自己的能力提不起来,所以在磨练当中,自己非常高兴,也非常喜悦,所以人完全取决于您的心态问题。一个人假如不愿意自立自强,他就会落得被人轻视,被人瞧不起。一个人真正有志气,不断淬练自己,他就会赢得身旁人对他的恭敬,对他的推崇。那您以后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绝对不是到时候才来提升能力,必须从现在开始用功学习、用功读书,有真实的学问才能让人高贵,才能让人尊重您。

  所以我们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孩子生起“勿畏难”,生起时时处处要磨练自己的一种心境。他就会不怕辛苦,而他不怕辛苦又能够深入学习,只要突破了这个怕辛苦的心理,他真正进入学问。不用多长的时间,他就尝到学问的乐趣了,这个时候您连推都不用推他了。我们现在读书还用人推吗?不只世间学问如此,就像学习中国的六艺,他只要真正不怕困难,突破进去了,他尝到学习的乐趣,您也不用推他了。所以我们书法老师李老师,他很多的学生学得很好的都不是父母催他的。所以任何对事的态度,我们也要循循善诱去引导别人,去教导孩子。

  处理事情的态度还有一句很好的教诲,叫“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朋友们觉得这句话有没有味道?很多人对这句话可能会觉得有点消极,其实中国话里面都是遵循中道,不会太过也不会不及。而中国圣贤这些教诲真的不是您用想就能体会的。您越去力行,您就越会体会到它的法味很浓。而且每句话可能您二十岁是一个感受,三十岁一个感受,七十岁又是另一个感受,随着您心境的提升,您对这些教诲的感受都会不一样。

  为什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当我们每天问着要收获的时候,您已经把时间都耗在哪?耗在患得患失之中,您的能力都耗掉了,您就不能全心全意好好把事做好。所以我们看假如教育孩子,教育乃百年大计,我们学了几天,教他做《弟子规》,三天就要求他要做到多少。您每天就看着他怎么又没做到,内心就起烦恼,一起烦恼,您办起事来就很难达到十分的效果。所以只问耕耘者,他了解到道法自然,我只要尽心尽力把对的种子种下去,时节因缘成熟,自然水到渠成。所以这样的心态才能让您的心很平稳,平稳的时候做事才不容易出错,所以这些态度、这些心境,才能够让您的心时时处于能够应对事情的状态。所谓“心平气和”,气和才不会跟人起言语、行为上的冲突。

  为什么要提这么多做事的态度?因为人往往不是被别人击败,都是被自己击败。所以这些心态没有建立好,往往走到一半就被自己的借口打回来了。刚刚到公园看到种了一团的树木,它上面写着“迷宫”,谁让我们迷了?色不迷人,人自迷。相同的,事情本身没有障碍您,是我们自己被自己错误的想法障碍住了。因为现在人做事都很急躁,都很急于求成,急于求成已经跟做事的道理背道而驰,他就不能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而欲速则不达了。所以明明很多是好事,总是做不起来,这个就要反观自省。自己有哪些思想观念太执着要赶快放下,提起正确的应对态度,这个就很重要。

  很多朋友他们就说,“老师,您讲课怎么都不用拿稿子?”俗话讲“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所以中庸里面有跟我们提到“凡事豫则立”,做任何事一定要预备好。像我们求学问要先温习,做任何事就像盖楼房一样,先把地基扎好。所以准备动作很重要,您任何事情都没有预备就急于求成,就很不容易把事办好,所以任何事您要能够看得远。

  像我要来弘扬中华文化,其实应该是在两、三年前就有预感。因为自己在教学生的过程深刻感受到圣贤教诲对学生一生的受益,当然是因为自己先受益了,也从学生身上印证到,所以特别有这样的一种使命要去做。那我又是独子,朋友们,我又是长孙,又是长曾孙,所以一下子假如我全身投入,对于自己的家人也是一种很强烈的冲击。所以我们能感受到,尤其母亲都很疼儿子,所以我有预感以后要远行。所以我在两、三年前就跟我母亲讲,我说“妈,您看我们这一生这么幸运,能够闻到圣贤的教诲,所以我们的人生改变这么大。那其他的人不见得有机会闻到圣贤的教诲,所以我们有责任要把这个教诲传递开来”。我妈妈听到这里都频频点头,很有道理。接着我就说,“妈,您要把您儿子捐出来”。我妈妈听了就在那里笑。两、三年前就开始讲了,常常看她心情很好的时候就陪她坐一下,然后就给她嘀咕嘀咕。突然两、三年后真的机会来了,一讲,她马上很能接受,所以这个叫“豫则立”。这个豫不是您准备好了,还要让您的家人的心也准备好了。

  我们整个演讲的能力绝对不是刻意去训练,确确实实还是存心当中真的感受到圣贤教诲的好,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嘴让更多人得利。所以从去年到现在讲课差不多三百五十场,但是这是台面上的三百五十场,台面下的绝对超过七百场。为什么?因为不是站到讲台您才磨练,时时处处与人交谈都是提起正思惟,提起圣贤教诲,讲电话也绝对不耽误时间。所以因为您平时就在练功夫了,那您站上讲台就觉得很亲切。因为时时对人讲话我们都是提起真诚,那您平常就是这种态度,那站上来也很自然就是这种态度。

  我记得在两、三年前有时候跟我母亲通电话。我母亲就说,您怎么每次通电话都通那么久,她说您怎么这么会吹牛,母亲跟我开开玩笑。突然有一天我就跟我妈妈说,我说“妈,您刚刚听我跟这位朋友聊天,有哪一句是废话?有哪一句是吹牛?”我妈妈停了一下,想了一下,“没有”。我说“妈,下次您不能再说我吹牛”。但是我接着又跟我母亲讲,我说别人打来电话都是一种缘,缘起缘灭,下一次缘再起还要有前置作业才行,今天您跟他已经聊到某个理了,您不跟他聊透,下次来还要再热身一下。而一个理要讲透,少说要十分钟,是不是?多的话可能要一、两个小时都不止。所以我们今天不是说真的很爱讲话,是讲了之后,您不给人家讲清楚,这样对不起人,对不起这个缘分。所以因为我们有这种态度,所以一点一滴就开始积累讲话的能力,到最后刚好机会来了,也不会觉得太唐突。所以任何时候一定要有预备,在心态当中预备,在能力当中要赶快酝酿,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所以我都跟我很多的这些老师,我都跟他们说,我说您们比我幸运,我是赶鸭子上架,被推出来的。现在我想多念点书有时候时间都来不及了,您们现在比我幸运,现在还可以多念点书,厚积薄发。所以也是以这样的一些观念跟这些老师共勉。当您现在还不是很忙的时候要赶快充实,赶快提升起来,真正等机会来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容高兴的去做,所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孔子很赞叹他一个学生叫颜渊。颜渊有很多的德行,在《论语》里面孔夫子说颜渊是“不迁怒,不贰过”。所以颜渊的改过能力很强,而且他不迁怒,所以他惩忿的功夫也很好。然后颜渊又“一箪食,一瓢饮”,所以颜渊的窒慾能力也很强,所以颜渊确实做到修身的功夫。在《论语》里面也同时提到颜渊是“无伐善,无施劳”,从来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夸耀自己的优点,所以很谦卑。也懂得把功劳让给别人,甚至于是觉得这些事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所以俗话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一句话很深。

  我记得我第一次到深圳,过两天我到了一个祭祀三皇五帝的图书馆。除了祭祀三皇五帝之外,里面还有万姓宗祠,有一万多个中国老祖宗的姓氏,牌位就立在一片一片的墙上。我一进去的时候整个人被震慑住了,当我回过神来,我就对着每个墙壁磕三个头。当我在跟每片墙壁上的祖宗牌位磕头的时候,内心非常的惭愧。万姓的祖宗在这几千年来点点滴滴给我们积累了这么多的智慧,而我们这一代的子孙却是拿什么回报,却是糟蹋他们的教诲。所以内心觉得救驾来迟,我们太晚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所以一边礼拜,一边忏悔。

孝行天下空中道德讲堂简介

为了让更多人利用网络平台学习和受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京孝行天下文化传播中心于年8月,利用手机   而我们非常幸运有这样的机会当中国人,也可以珍惜这个机会来领受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我们要知缘,知道这个缘分的希有。假如这四千多年来刚好在某一代不传了,那怎么样?就断了。就因为有四千多年来相续的圣贤者把它承传下来,所谓“正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圣贤的教诲假如没有师道的承传,可能在这过程当中就会断绝了。所谓承先者才能启后,要能承才能传,所以因为中国人都有这个使命承传老祖宗的智慧,所以都没断。那我们这一代也有责任把它传下去,那要先承才能传。朋友们,我们承好了没有?我们理解好了没有?这个太重要了。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把圣贤教诲传下去,从自己的修身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开始落实起。

  很多人说圣贤大道听起来非常博大精深,其实真正深的道理也是最平常的道理。我们说的伦常大道,没有比这个再高的了。请问伦常大道是什么?五伦大道,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从修身开始做起,从五伦大道做起。所以“大学”已经把我们立身行道的第一步讲得很清楚,“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第一步。“中庸”也说“登高必自卑”,您要爬得很高,必须从哪里开始?卑是低的意思,您爬山一定从山下爬上去,有人直接爬到山上去的吗?除非他有轻功,不然一定是一步一步踏上去,所以我们一定是从自己的修身就是开始踏出第一步。我们在两个月前到了九华山,九华山很陡,一个阶接着一个阶,假如我们爬上去的时候先看到差不多几千公尺高的地方。您会觉得说这么高,累死我了,我还是别爬了。很多人好高骛远,一看看很远,觉得自己不行,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有一位老师他就说,爬九华山只要看着您的下一步,一步接一步,自然而然就爬上去了。所以要活在当下,活在敦伦尽分,尽自己家庭的本分,尽自己工作的本分,尽自己当一个社会榜样的本分。我们把太太演好,我们把当母亲的角色演好,我们把当同事、当上司的角色演好,自然而然德风不吹自吹。

  其实影响力绝对不是您每天在那里脑子想着“我要影响您,我要影响您”,这样别人偏偏不让您影响。往往都是因为您自己觉得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本分,您做得这么真诚,做得这么自然,才让人家很感动。所以往往做很多事的人,都觉得他啥都没做;觉得自己做很多的人,其实他啥也没做。这句话有点玄,做很多的人,他都觉得他都没有做,因为他觉得那是他的本分。而觉得自己做很多的人每天想着,您看我做这个别人有没有看到,我做那个别人有没有看到,每天是想着自己的名、自己的利。由于用名利心去做事,往往让人家看了不感动,往往让人家觉得,您看那些学圣贤的人都这么做作,做些善事还要让人家知道。这个时候可能不只没有好效果,还会衍生坏的效果。往往我们沾了名、沾了利,走到半途中目标忘记了,心里变成只在乎名、在乎利了,这个时候圣贤学问就忘了。所以我相信秦桧他当初一开始考试的时候也想着能够利益人民,为什么走到最后变成弄权害国了?为什么?名利那个力量很厉害。所以朋友们,不要等到八风吹过来的时候才练功夫,时时刻刻先把我们的根基扎好,真正为人做事、为民做事的时候才能禁得起这些考验。

  苏轼(苏东坡),苏东坡跟佛印禅师处得很好。有一天苏东坡觉得自己境界不错,修养不错,在打坐当中就写了一首词,他说“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写起来境界怎么样?八风是指哪八风?利、衰、苦、乐、称、讥、毁、誉。我们人与人相处当中,还有我们处的境界当中,这八种情况常出现。“利”就是您很顺的时候,“衰”就是您在低潮的时候,在逆境当中,您都能够顺境不贪,逆境不埋怨。我们在进步最多的时候是在什么?逆境,所以逆境磨练人,顺境淘汰人。人顺境一来就自视甚高了,就忘了初衷了,这个时候就被淘汰出局了,所以顺境、逆境都要勘验自己的修养。

  所以您看为什么我们说一般的企业,超过半数的企业在五年之内都会倒掉。很多公司每年接受主管单位去检核,超过一半连一年都撑不过去,代表一年之内这些公司都倒了。可是当初资金也很雄厚,那为什么会这么快速就倒了?有一家公司也是很大,在十年前左右投资了两千万,结果这个老板挥霍无度,又很贪女色。结果公司很快就倒下来,结婚两个多月就逃出去了,后来回国就被抓起来。所以我们看得到,他拿到两千万是很好的境界,可是到最后自视甚高,开始挥霍无度,然后又不听忠言,所以就败下来。所以我们往往看到“富贵修道难”,一个人很有钱的时候都没想到要提升自己的修养,也没想到要去协助别人,回馈社会。所以顺境淘汰人,您在顺境当中,假如存心都没有利益他人,很可能您就要衰下来,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在顺境当中时时感恩别人,在顺境当中时时想着造福社会,那您这个福才能够历久不衰,才能够长久保持您的财富,保持您的家道。

  再来,“苦、乐”,人生在苦的当中,您能不能修养还很好?心还很清净?这个就是功夫。乐,我们说乐极生悲,所以人往往在乐的当中就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的安全,忘了自己很多的本分。所以打开报纸,很多的意外事件都在游乐当中发生,所以乐不可太过。所谓“乐不可极”,凡是面对自己的感受、情绪都要遵循中庸之道适可而止。“称”,人家称赞您。“讥”,人家刺激您、讥讽您,您能不能修养很好,不动心。“毁”,别人毁谤您了,您能不能平心静气接受。人家批评您十句话,只有一句话是真的,其他九句是假的,这九句您也不生气,这一句您拿起来好好反省自己,那相信连毁谤您的人到最后也会被您感动。所以八风吹不动的人才能转别人,八风一吹就动了,那是被别人转,被境界拉着鼻子走,牵着鼻子走。所以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创唐朝的盛世,因为唐太宗在接受大臣给他的批评的时候,他都能够广泛去接受,而不会去责罚他的臣子。

  有一次有一个臣子也是长篇大论批评唐太宗,批评完之后,这个臣子出去了。旁边几位大臣就跟皇上讲,他说:皇上,他所讲的大半都是假的,您怎么不责罚他?您怎么不制止他的话?唐太宗就说了:他讲十句有两句对的,我就拿来用了,但是假如我去制止他,这个动作一传出去,说皇上对于别人的谏言还会反驳,还会批评,这个风声一传出去,以后忠臣敢不敢谏言?就不敢。所以唐太宗能够看得深远,能广纳雅言,再用自己去判断,这样就不会堵塞整个忠臣对他的劝谏。所以唐太宗面对别人讥、别人毁的时候,他是这样的态度。所以一个人成就有多高,跟他的心量、跟他的肚量成正比。

  “称”是称赞,“誉”是您的荣誉到身上来的时候,您也能够不沾染。我们看到很多人,他一得奖就把它摆起来,结果到他的办公室去,全部都是什么第一名、金牌,摆一大堆。在许哲女士接受访问的时候,我注意看了一下,她的房间干干净净,她都是新加坡的国宝,请问她有多少奖状?多少?太多了,她连一个也没摆出来,只摆了一个别人送给她的“爱”。所以真正有德行的人,他觉得这些都是我该做的,这没有什么好炫耀的。所以荣誉一来就好像风吹过来,一点痕迹也不会落在她的心上,所以这是八风吹不动。

  苏东坡就觉得自己境界很好,所以就写了这首诗,“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就送过去给佛印看。佛印看完之后,马上在信上写了一个字,写了一个“屁”字,就把它送回去了。一送回去,苏东坡心里想什么?他心里期待的是什么?来称赞我,您看境界这么好,结果就是一个“屁”字送给他,他火冒三丈,马上气冲冲的就要去找佛印理论。结果还没进门,佛印连门都没开,只在门口写了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八风吹不动,居然一个屁字就把他的境界统统破掉了,所以苏东坡一看很惭愧,赶快回去了。所以人这个修养确确实实骗不了人,要常常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在境界当中看,有没有被这些世间的习气把您的境界搞乱了。所以什么时候是修养,什么时候是修身,时时处处一切都是我们的学处,学习的地方。

“修身”的功夫确确实实要靠我们滴水穿石之功,滴水穿石之功也必须从一步一脚印开始踏出来。所以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的生活都是跟经典的教诲相应,“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这是“中庸”的教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gjth/1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