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东北军出生的工兵连长聂佩璋发明了一种“土炮”,这种土炮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汽油桶加一个隔离板,使用时将汽油桶半埋在土坑里,然后依次放入发射药(火药)、隔离板和炸药包,最后人工引燃发射药,冲击力将炸药包抛到空中实现发射。

土炮口径从mm到mm不等,射程最远可以达到米。这种土炮的名字叫“飞雷炮”,但是敌人则给它取了另一个名字:没良心炮。

“没良心炮”大放异彩还是在淮海战役围攻黄维兵团的时候,当时黄维兵团在被包围之后就地构筑了防御工事,坚守待援。黄维认为解放军缺乏攻坚重武器,所以修建了大量的地堡,解放军要进攻只能一个一个地清除,而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这便有利于他坚守到援军到来。

可是黄维没想到的是,解放军集中使用了飞雷炮这种他从没有见过的武器,门飞雷炮将1万多公斤的炸药投到国军的堡垒群中,巨大的冲击波将地表上的一切建筑摧毁得一干二净,仅仅90分钟,解放军就完成了对敌人防线的突破。

国民党的俘虏称:你们的炮太厉害了,人都不是被炸死的,而是被活活震死的,用这种武器打太没良心了。于是飞雷炮又得名“没良心炮”。

其实这也正是聂佩璋发明这种炮的初衷,他认为每次攻坚,士兵只能以血肉之躯靠近敌人的工事进行爆破,这样做非常危险而且效率很慢,所以他希望发明一种抛射器将炸药包抛出去,这样就能大大减小牺牲。

当然这种炮只是昙花一现,毕竟缺陷太多,比如射程太近、没有精度、无法对坑道这样的地下工事进行有效攻击,而且它的使用非常危险,由于射程近,一旦炸偏就很有可能伤到自己人;每次使用都必须要点燃发射药和炸药包引线,发射药又是暴露在外的,如果发射药出现受潮等情况无法点燃,而引线有点燃的情况下,那对于使用武器的士兵来说就是末日。

所以当解放战争进行到后期基本上也很少用飞雷炮了,毕竟缴获了大量的炮击炮和野战炮,兵工厂也能造一些火炮,所以飞雷炮很快就被淘汰了。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在情急之下也使用过飞雷炮。

年五次战役后期,63军师团在完成断后任务后的撤退途中,被英军28旅死死咬住,这伙英军紧追不舍,如果不及时压制敌人摆脱追击,那团就很有可能被咬死。

但这个时候的团已经没有多少武器弹药了,人员也严重缺编,要想压制英军就必须使用重武器,但显然他们现在也得不到友军的支援。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几名工兵战士突然想到了“飞雷炮”。

虽然物资短缺,但几个汽油桶和炸药包还是有的,于是工兵连忙挖了几个坑,设置好炮口,瞄准英军的进攻方向,砰砰砰打出一排“炮弹”,英军冲在最前面的士兵则在威力巨大的爆炸中被震死。

英军哪见过这种阵势,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遭到了什么武器的袭击,一秒钟前还嚣张至极的架势立刻沉寂,于是大英帝国的士兵被几个汽油桶压制了半小时之久,而团也趁着着半小时摆脱了英军的围堵。

28旅上尉诺斯·汉克尔误以为志愿军呼叫了重炮支援,于是在作战报告中写到:中国军队从纵深射来了大口径炮弹。

飞雷炮虽然只是一种技术含量不高的“土炮”,但不得不说,这款武器在新中国历史也留下了浓墨炫彩的一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gjth/1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