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部宗義見解明釋集毗婆沙宗地道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最专业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宗義 建立 佛教四部宗義 見解明釋集 倉宗仁波切著 以宗義而言,過去至今雖 有廣略不一的各種書籍,但是,筆者在此書 中詮釋內道四部宗派的主張、觀點、教義、 基的建立及趣道之理等內容,是採取淺顯易 懂且符合時下學人智力的角度,兼以數種 具量宗義教本為基礎而撰著。 毗婆沙宗地道的主張1 七、地道的主張 分為闡述:所斷的建立、地道的建立。 「障礙」與「所斷」的差別 一般人將各種外在的不順利稱為障礙,但以佛教的修行來說,障礙是於內在並不是於外在,因為,根本上,主要由內在的障礙而有外在的障礙。例如,有些人很容易生氣,聽到不喜歡的言說就立刻生氣,當下的心、觀察智慧力完全被瞋壓伏控制,無論見任何的外在事物,想任何的事情都認為不好、不滿意。由此可知,主要是自心不寂靜的緣故,所以顯現為不悅意相。相反的,自心若是寂靜,無論見任何的外在皆是顯現為悅意相,身處任何的處所皆能舒適悅意。例如,以佛而言,外在的障礙是存在的,因為外在的障礙、內在的障礙確實不同,但是佛已究竟斷除所有的內在障礙,因此,無論對於任何外在皆是內心寂靜。 總之,自心若是能寂靜,又何須希求淨土,無論身處於任何處所,皆是殊勝清淨且悅意,受用任何衣物飲食等,皆是悅意之觸與佳餚,因為自心寂靜的緣故。自心若是不寂靜,雖坐臥黃金高廣大床,享用無量寶衣與妙食,心仍是不悅意不安樂;自心若是能寂靜,即使睡臥土地受用粗食,卻是悅意舒適又安樂,寂靜不由外在決定故! 那麼,所斷、障礙,彼二是否有差別?有說:所斷就是障礙。若是如此,例如,無常是剎那性,剎那性是無常,為何各別安立為無常、剎那性?一般認為所斷就是障礙,雖然這也沒有錯誤,但是為何各別安立為障礙、所斷?這是應該思考的問題。所斷與障礙有差別,障礙比較廣大。障礙可分為:外在的障礙、內在的障礙。例如,導致不能學習佛法的事項、環境條件上的障礙、生病、心情不好等等,雖然這是學習佛法上的障礙,但不是所斷。所謂「所斷」就是:希求解脫者相續中證獲功德之障礙。所斷僅是內在障礙的部分,內道修行者主要是對治內在的障礙,一旦完全解決內在的障礙,心就能全然寂靜,因為心寂靜的緣故,不論遭遇任何都是無障礙。總的來說,修行地道上主要是斷除自相續的障礙——煩惱障、非煩惱障。 一、所斷的建立 所應斷之障,分為染污障及非染污障。 毗婆沙宗與經部宗皆是主張,所應斷的障礙分為二:染污障、非染污障。此中「染污」意謂煩惱。所以,染污障就是煩惱障,非染污障就是非煩惱障。婆沙經部二宗,不如同上部宗派主張所應斷的障礙分為煩惱障、所知障。 阿羅漢心續中沒有染污障,但是有非染污障,因為阿羅漢未斷除非染污障。非染污障是誰所應斷除的障礙?佛聖者已斷除非染污障,再推之,菩薩則是未斷除而應斷除,所以,非染污障是菩薩所應斷除的障礙,因為,證得佛果位的障礙就是非染污障。又,毗婆沙宗與經部宗不承許大乘,所以也不承許大乘菩薩,僅是安立為菩薩。下二部宗地道上的建立是——聲聞道、獨覺道、菩薩道;並不是小乘道、大乘道。 前者能障礙證獲解脫。事例:執補特伽羅是能獨立之實質有的分別,以及由此所引生的貪瞋癡等根本煩惱、隨煩惱和彼等的種子。 染污障(煩惱障)是:主要障礙證得解脫之障。或說為:證得解脫的主要障礙。 染污障的事例:執補特伽羅是獨立之實質有的顛倒知,以及,由彼顛倒知所引生的貪瞋癡等根本煩惱、隨煩惱和彼等種子。 煩惱障分為二:遍計煩惱障、俱生煩惱障。 (1)遍計煩惱障是見道所斷品,因為其是於見道位而能斷除。見道之「見道無間道」是正對治遍計煩惱障,「見道解脫道」則是已斷離遍計煩惱障而證獲滅諦一分。從斷離「見道所斷品」以上才是開始證獲滅諦一分,也就是開始證獲真正的法寶。(2)俱生煩惱障是修道所斷品,因為其是於修道位而能斷除。修道之「修道無間道」是正對治俱生煩惱障,「修道解脫道」則是已斷離俱生煩惱障而證獲阿羅漢果位。再者,從所應斷的煩惱方面而言則有:屬於遍計煩惱障的煩惱及煩惱種子、習氣,以及,屬於俱生煩惱障的煩惱及煩惱種子、習氣。 區分染污、染污障的差別;也就是區分煩惱、煩惱障的差別 煩惱的定義:令心相續極不寂靜之作用的認知。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 煩惱障的定義:主要障礙證得解脫之障。 所知障的定義:主要障礙證獲一切智之障。 煩惱、煩惱障,彼二有三邊際的差別:(1)是「煩惱」周遍是「煩惱障」,是「煩惱障」不周遍是「煩惱」。事例:煩惱的習氣或種子、補特伽羅我執的習氣或種子,彼等是煩惱障,但不是煩惱。(2)是二者,是「煩惱」又是「煩惱障」。事例:補特伽羅我執、貪瞋癡。(3)非二者,不是「煩惱」又不是「煩惱障」。事例:非染污障、瓶、柱等。 貪是煩惱,也是煩惱障;貪的習氣或種子則是煩惱障,但不是煩惱。補特伽羅我執是煩惱,也是煩惱障;補特伽羅我執的習氣或種子則是煩惱障,但不是煩惱。為何彼等是煩惱障?因為,彼等是主要能障礙證獲解脫。為何彼等習氣或種子不是煩惱?因為,習氣是不相應行並不是心類法。也就是說,是「煩惱」周遍是「心類法」,是「煩惱障」不周遍是「心類法」,例如,貪瞋等煩惱,彼等是心類,也是煩惱障;但是,貪瞋煩惱的種子或習氣,彼等是煩惱障,但不是煩惱、不是心類。 何謂習氣、種子?譬如,在罐中放置蒜頭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將其取出,雖然已從罐中取出蒜頭,但是罐中仍然留有蒜頭的味道,以蒜頭而譬喻煩惱,以蒜頭的味道而譬喻煩惱的習氣或種子。雖然心續中沒有現行煩惱,但是心續中有煩惱的習氣或種子。心續中煩惱沒有現行之時,我們認為自心是寂靜,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心續中還有煩惱的習氣或種子,一旦遇緣潤發隨即就現行煩惱。例如,心續中現行貪煩惱之時,透由修慈悲、菩提心、觀察空性的勢力,壓伏貪煩惱乃至暫時不現行,這就是貪煩惱隨眠成為貪的習氣,其後遇到對境且因緣具足,主要由對境、貪的習氣、非理作意而於心續中又再現行貪煩惱。 種子與習氣的差別 何謂種子、習氣?某一覺知隨眠即轉為種子或習氣。 毗婆沙宗沒有直接闡釋種子、習氣的部分,但是如《俱舍》相關釋論中所說,有一類阿羅漢未斷除補特伽羅我執的習氣,退失果位至預流果時,由補特伽羅我執習氣的醒覺之力而於心續中現行煩惱。由此推論,與經部宗以上所闡釋的義理應該是相差不多。 經部宗以上所闡釋的義理—— 所謂「種子」就是:堪能遇緣潤發而顯現為覺知體性的習氣。能於未來遇緣潤發又再顯現為覺知的習氣,彼是習氣又是種子。例如,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之時,前心續中現行的補特伽羅我執即隨眠成為「補特伽羅我執種子」,當彼種子遇緣潤發而現行補特伽羅我執之時,就是補特伽羅我執習氣顯現為覺知的體性。從這個角度來說,隨眠時位的補特伽羅我執習氣,也就是補特伽羅我執種子。 所謂「習氣」就是:不堪遇緣潤發而顯現為覺知體性的習氣。未來遇緣不再顯現為覺知的習氣,彼僅是習氣並不是種子。例如,八地以上菩薩心續中不再現行補特伽羅我執,但其心續中有補特伽羅我執習氣,彼習氣不是補特伽羅我執種子。 總之,某一習氣具有未來能再顯現為覺知的體性,彼是習氣也是種子;某一習氣未來不再顯現為覺知的體性,彼僅是習氣。 後者,能障礙證獲遍智。事例:四種非染污的闇蔽。 此四種闇蔽,依次是:佛之法尸羅藏無邊際而不了知;境遇遙隔難知而不了知;時間遠隔難知而不了知;以及,法義類別廣泛無邊而不了知。 此四種闇蔽中,初者,如佛經中世尊對舍利弗尊者云「汝了知如來之尸羅藏等法否?」答云「不知」。此就是,不了知佛相續中深細精微之尸羅藏的闇蔽。二者,如目犍連尊者不知其母投生於具光天。三者,如舍利弗尊者不知勝生長者已於往昔生起順解脫分之善根。四者,對於「界」與「眾生之生處」等法類別之難以了知的不了知。譬如,不知什麼是色彩繽紛的孔雀翎眼之不共因。羅侯羅尊者云「雖唯孔雀一翎眼,其因所有諸相,非遍智當難了知,知彼者唯遍智力。」 非染污障(非煩惱障)是:主要能障礙證得佛之遍智。或說為:證得遍智的主要障礙。以自宗的主張而言,遍智又稱為「盡無生智」。 非染污障的事例:四種非染污的闇蔽。 所謂「闇蔽」就是:於義(境)不了知。因為闇蔽的緣故,無能明見真實,如於暗室中不能明見其中事物。再者,闇蔽也有障礙、遮擋證獲功德的內義,從這個角度來說,煩惱也是闇蔽,因為煩惱是證獲解脫的障礙,但是,闇蔽不一定是煩惱,例如,四種非染污的闇蔽隨一。總之,因為心續中有闇蔽的緣故,所以無能證獲功德。 此處本文是闡述四種非染污的闇蔽,為何彼四種闇蔽之障是「非煩惱障」?首先說,彼四種闇蔽,就是四種對於境不能了知的闇蔽,何故不能了知,就是因為心續中有闇蔽之障,這一類的闇蔽障礙是非煩惱障,並不是煩惱。再說,彼四不是煩惱,因為,煩惱一定是心類法,非煩惱障則是一種習氣、不相應行。又,彼四不是煩惱障,因為,唯佛沒有非染污的闇蔽障礙,阿羅漢則是有的,但是,阿羅漢是已斷除煩惱障的補特伽羅,所以,彼四種障礙不是煩惱障。由上說而能了解,彼四種闇蔽障礙是「非煩惱障」。 四種闇蔽之中,第一種闇蔽是對於「法之體性」的不了知;第二種闇蔽是對於「極遙遠境」的不了知;第三種闇蔽是對於「極久遠時」的不了知;第四種闇蔽是對於「深細因果」的不了知。 四種闇蔽以及各自的事例: (一)佛之法尸羅藏無邊際而不了知。所謂「尸羅藏」就是戒體之功德。此處是以「佛的戒體之無邊功德」作為事例,但凡是不了知佛的無邊深細功德,就是一種非染污的闇蔽。 (二)境遇遙隔難知而不了知。因為境界極遙遠,所以不能了知。例如,目犍連尊者不知其母投生於具光天。 (三)時間遠隔難知而不了知。因為時間極久遠,所以不能了知。例如,舍利弗尊者不知勝生長者於極久遠前已生「順解脫分之善根」。 善根可分為:(1)順福分之善根——來世獲得人、天善趣的福業。(2)順解脫分之善根——資糧道所攝的善。(3)順決擇分之善根——加行道所攝的善。(4)串習無漏之善根——見道以上所攝的善。 以修行的五道而言,修道主要能成辦解脫的果位,修道的直接因是見道,見道的直接因是加行道,加行道的直接因是資糧道,如是,資糧道是能成辦解脫之分,故將其名為「順解脫分」。因此,「順解脫分之善根」就是:未來能成辦解脫之資糧位所攝的善。 又,當時的勝生長者已經八十多歲,因為世間生活極不順遂,前往釋迦摩尼佛的僧伽處尋求出家為僧,舍利弗尊者以神通觀察到勝生長者並無出家受戒的善根,故而拒絕,勝生長者悲泣不已。之後,釋迦摩尼佛觀察到勝生長者具足順解脫分之善根,這一世出家為僧將證獲阿羅漢果位,因此應許。舍利弗尊者請問其中因緣?佛答:過去極久遠時,勝生長者是牛糞上的一隻蟲,牛糞隨水漂流而繞佛塔一周,糞上的蟲也隨之繞佛塔一周,如是種下善根。 (四)法義類別廣泛無邊而不了知。法的內涵及類別極為廣大無邊,卻不能全然了知。例如,界、眾生之生處等等,彼等法的內涵及類別極難了知,而不了知。比如,不了知孔雀翅膀上翎眼之不同顏色的不共因。羅侯羅尊者(釋迦摩尼佛之子)說:「雖唯孔雀一翎眼,其因所有諸相,非遍智當難了知,知彼者唯遍智力。」孔雀翅膀上的翎眼有多種不同的顏色,彼等皆是聚合眾多因緣而有的,每一個翎眼上不同顏色的不共因,唯有佛之遍智能了知。 有很多種以「界」而安立的分類,例如眼界、法界、三界、六界、十八界等等,但此處本文中所說的「界」,主要意謂眾生的根器、種性、勝解等。所以,除了本文中所舉的事例,還有包括其他,例如不了知任一眾生的種性、習氣、心的續流等等,彼等皆是屬於這一類的非染污闇蔽。每一眾生相續中有諸種心類、煩惱、行為等等,其各自的深細因果,唯佛能全然究竟了知,阿羅漢無能完全了知。 ▼往期回顾▼ 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已生勿退失辗转益增长 《心经》修法 阿底峡尊者:修心七要 金刚萨埵四种对治力 大乘八关斋戒仪轨讲解 中观共同五大因与不共应成四因 曼扎观修法——积资净障最快速大力的方法 中阴教法?六中有深妙教导格鲁派“上师无上供养法”简介格鲁派皈依境详解格鲁巴上师瑜伽法的九个不共特点人身难得.如优昙花蒙宜堪钦昂嗡达吉仁波切 传承上师祈请颂 祈请上师加持,让我了知世间一切无意义。 祈请上师加持,让我不忘生死无常。 祈请上师加持,让我坚信因果。 祈请上师加持,让我精进修行。 祈请上师加持,令修道上的一切障碍自然清除。 祈请上师加持,令一切执著都能自然化解。 祈请上师加持,对上师三宝无造作的恭敬心能从心底生起。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继承利美运动之精神弘扬不分宗派之法藏 创建和谐幸福之家园奔向离苦得乐解脱道温馨提示 最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gyth/10732.html
- 上一篇文章: 默石金价坐上惊险过山车,反弹终究昙花一现
- 下一篇文章: 大般涅槃经遗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