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老太太开的支票也不顶用,个人支票上只
< 文│沈韬 上世纪80年代工行上海分行召开个人支票研讨会年的仲夏,徐汇支行(当时还叫徐汇区办)淮海中路第一储蓄所里又聚集了不少好奇的人群,因为这家上海滩最“前卫”的银行储蓄所又推出了一样新鲜玩意儿——个人支票。 其实这一金融品种对有些人来说并不陌生,它在旧上海摊上就是名流身份的象征。个人支票在年前后逐渐停办,一停就是30年。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个人支票业务却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在信用卡出现之前,个人支票是大额支付和转账的普遍工具。 淮海中路第一储蓄所地处徐汇区的繁华地段,当时那里云集了上海滩上的“三名”和“三高”,他们的私人现金流动较频繁,金额也比较大,光靠现金支付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尤其是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比较了解国外的一些金融产品,所以他们对金融服务的要求相对也就比较高。有许多侨民、侨胞提出要使用个人支票。 此外,个体户的需求也引起了徐汇区办的注意。那时银行对于对公对私业务划分得非常明确,企业账户的资金不能划到私人账户,私人的也不能划到企业。但事实上,个体经营者的钱都是他们自己的,他们自己也没办法区分清楚哪笔钱是公司法人的,哪笔钱是自己生活用的。 为了解决储户的支付困难,徐汇区办决定尝试恢复开办个人支票业务。在与上海市政协、工商联等相关部门进行了几番研讨并听取了个体工商户的需求和建议后,徐汇区办于年7月1日首先在淮一所开始试办活期支票储蓄业务。 业务开办的第一个月,就有59名储户开设了个人支票账户,开户人群主要是高级知识分子、侨眷和原工商业者。半年后,试办网点扩大到了华山路储蓄所、宛平南路储蓄所和乌鲁木齐南路储蓄所。然而在试办初期,个人支票的开户对象被严格限定为教育、科研、文艺、医务、新闻等行业的知识分子和部分归侨、侨眷,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并且由于宣传力度不足、流通渠道不畅,社会认可度很低。在艰难发展了10年之后,其发祥地淮一所的开户数也只有户,余额仅万元。 荣漱仁故居在国外使用个人支票,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大多是电影中的一幕:刷刷几笔填上金额,签上自己的名字,“嚓”的一声撕下支票,然后潇洒地甩在台子上,扬长而去。但现实中使用个人支票可能不会那么潇洒。个人支票的认可度低或多或少影响了个人支票使用的范围。当年在徐汇区办储蓄科负责市场业务的陈大年回忆,荣毅仁的姐姐荣漱仁老太太是第一批个人支票的用户。有一次,荣老太太乘出租车出门办事,一天下来“差头费”大概用了元,荣老太太就开了一张支票给出租车司机。司机虽心存疑惑,但看是荣老太太开的票,也就二话没说收下了。但是没想到,拿给财务报账时,财务就是不认账。司机无奈,只得拿支票回去向荣老太太换取现金。 个人支票步履维艰的发展之路在30多年后仍然没有得到改观。然而个人支票的推广无意间成了信用卡时代乃至无卡支付时代的前奏。随着更新更方便的支付手段广泛应用,以及银行推出企业的个人结算账户,个人支票最终被取代了。 原标题:《荣老太太开的支票也不顶用!个人支票“上只角”昙花一现难回归》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gyth/12810.html
- 上一篇文章: 倾城一舞的昙花美人居然被那么多人误解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