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杨晶晶我的设限修行与不设限修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我的设限修行与不设限修行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伙伴们,大家好!我是杨晶晶,感谢今晚大家的陪伴。非常感谢语文湿地成长学院,还有大家给我这样一个“见自我”的机会,让我反观自己走过的一段修行的路。我讲的内容,前面一点儿或许抽象些,后面的内容会直观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教。 一、对修行那点儿想法 为什么要好好修行?世间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都颇有道理,我个人以为,不同层次的修行动机背后都掩藏了一个相同的动机——为了让自己“心安”地努力生活。 “心安”为什么这么重要? 我们先来看一个问题。对存在主义哲学感兴趣的伙伴儿们对这个问题一定不陌生,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必要讨论的: 如果这个世界缺乏绝对性承诺(绝对的和无条件的承诺叫绝对性承诺),或者举世皆浊,或者所有形而上学(在此指信仰信奉的东西)都不成立怎么办? 有朋友会说,接受呗,有人会说离开,还有更勇敢的朋友说,改变世界争取成为“奥特曼”。其实这些答案都不能构成完整的答案,如果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些答案,作答之人可能审题有误,或者可能是太自信了。 存在主义哲学一方面特别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一方面特别“认知谦逊”,它强调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奥特曼”啊“天神”啊这些称呼和人搭不上边。所以,这个问题压根儿没有问一个人可以做什么,问题的中心是你如何心安?也就是如何面对一个荒谬的世界和充满苦难的人生,仍旧愿意心安地去直视生命不如人意的本质,心安地不愿屈服于人性的弱点,心安地努力活出有意义的样子。可能,人也只能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证明人性的高尚之处。 如何才能“心安”地努力活?我以为,可以让人“心安”力量和未来那个宏伟的蓝图或者自己远大的目标关系不会太大,因为未来的虚无缥缈,不太能让人“心安”,也不在别人给自己的耳提面命中,可能也不在鸡汤文里。“心安”更多是自己过去的回忆给自己的。一个人的回忆如果不能给他一种“心安”的力量,他的上进动力会如同昙花一现,泄气是迟早的事儿。 一个人不能再拥有时间,却还想霸着它不放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忆。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回忆的力量,是回忆让我们能抓住不断流逝的时光。只要我们的过去有值得抓住的回忆,我们的生命里就存在永恒的“现实”,不停地在过去和现在之间转换。我们就有可能对努力生活自信满满,一路高歌。 所以,人总得给自己制造些回首过去的时候,值得自己抓住的东西,或者是荣誉,或者是美好的经历和感受等,这些东西才是你一路前行的“兴奋剂”,它们不断搅动我们心灵深层的积淀,引起心弦的共振;它们存在于过去我们还青涩的时光里,每每回忆起来,我们会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补充和复盘那段记忆,并赋予这些一去不返的美好以更绚丽的“美质”,进而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绚烂,于是,你就可以“心安”地阔步前行:面对一个荒谬的世界和充满苦难的人生,仍旧愿意心安地去直视生命不如人意的本质,心安地不愿屈服于自己人性的弱点,心安地努力活出有意义的样子。 可能我的想法偏激了些,仅供大家参考,我以为,修行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创造“兴奋剂”般激发生命成长,让自己“心安”地努力生活的记忆。这些记忆有荣誉,有对人体极限的挑战,有美好的遇见等。如果你更需要在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上获得“心安”地努力的动力,比赛的荣誉,团队合作的经历,搞定职称等等,或许就是你需要创造的回忆。 它们是通过设限修行和不设限修行完成的。不管是设限还是不设限,没有哪一种是轻松的,我始终认为轻松的学习本来就意味着无效,这和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宁可费力而清醒,宁可受苦而思维”一个道理。要想求得理性的清明和思维的进化,找虐是必须的。当然修行也不光靠找虐般的刻苦勤奋,崇祯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鸡鸣就起床,凌晨才入睡,一天6个小时都睡不到,经常召见大臣,探求治国方策,很少翻后妃的牌子,这些还是不影响他内心自私,格局逼狭,自毁长城杀袁崇焕,偌大国家搞得一团糟,最终做了亡国之君。当然天赋也不完全靠谱,最靠谱的是顺应大势和掌握正确的方法,只要方法和方向得当,越虐进化越快。 现在我就和大家聊聊自己那些通过设限和不设限修行所打造的让自己“心安”的记忆。抛砖引玉,请大家不要见笑。 二、修行那点儿故事 (一)设限修行那点儿故事 可能有人会说,你搞错了吧?现在是提倡打破界限,“DIAO丝逆袭”的时代。为自己设限,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不去挑战自我,岂不是目光短浅? 其实,这里的“设限”首先是原则上习惯上的设限,比如王君老师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长跑,我还记得自己的是新老师的时候,看到操场上王老师的飒爽英姿,信誓旦旦,口出狂言,也要坚持长跑,王老师说,你先坚持一个月再说!果然,我的坚持一个星期都没有,因为我只是一时新奇,并没有认真地把奔跑作为人生一个重要习惯来坚持。再如,我曾看到过周忠玉老师的一张密密麻麻的课表,课最多的一天,多达7、8节,但是,她仍然创造出了那么多堂好课,俞春霞老师担任着九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还是赛了那么多课,写了那么多好东西,为什么她们可以做到?是因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生,本来就来自非常严格的设限! 周忠玉老师,俞春霞老师,工作室很多老师,还有我们的师傅王君老师都是把自已对自己的管理和限制做到越来越坚固,一次都不触犯,永远坚守。 像王君老师这样有卓越成就的人,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她是基于人生与自然的规律,基于所谓的道,所谓的未来发展,来订制今天的自己。订制的意思是多一块,少一块都不行,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就是在原则上对人生设限。 其次,“自我设限”还是教育教学业绩取得上的设限。只要我们是老师,想求得快速的专业发展,有些成绩再难取得也是必须追求的,有些路再难走,也是必须蹚过去的,根本不需要去考虑我想尝试,但是怕害怕失败这样的问题。 这就像:当你还是一条鱼的时候,你就不能随便上岸,只能在水里游;当你还不会飞的时候,不能随便跳崖,先会飞再说;当你是颗种子种到土壤里的时候,你就得让它自己破土发芽,而不是把土扒开看一样。这种设限修行具体来说可以是公开课、赛课,职称评定,发文章,参加论文大赛等等。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下赛课和职称评定方面的一些痛并快乐着的回忆。大家不要见笑。 先说说赛课,回想我的比赛和观摩课经历,过程都是无比虐心的,回忆都是无比美好的,作为人生的“兴奋剂”这种作用是最强烈的,没有之一。 感恩于我生命中的贵人们,特别是师傅王君老师,我站上去的平台从一开始就不太低,第一堂正儿八经的观摩课就是重庆市教科院组织的中考复习会的公开课,执教的是《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后来站上了全国优质课大赛,重庆市优质课大赛的讲台,又作为全国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一等奖的代表,代表重庆说课。再后来,有幸站上各级教师培训的观摩课讲台。受到王君老师的提携和指导,最近有幸站上了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讲台,执教《皇帝的新装》。 这些经历首先无一不是残酷的,那些个磨课的日子确实痛苦得像遇到生命中的劫,现在审视,实在是生命中的大幸,是专业成长中最庄严,也最及时的成人仪式。在赛课的枪林弹雨中冲杀突击,会渐渐练就一种超强的承受能力和智性的思考能力。 以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为例,那时,抽到赛课题目——《写作课:语言要连贯》的时候,我是崩溃的。“语言要连贯”这一写作教学内容,是一片教学“无人区”!既陌生又很难。它首次作为写作专题写入课本,网络上几乎找不到这一内容可资借鉴的资源,即或是有,也多是从中考、高考备考的角度讲授语句排序,是公开课尽力避免的课题。对于这么一个新鲜且复杂的教学内容,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内令学生学得一点写作知识、形成一定写作能力,实现真正的课堂生长呢?我记得那时候我的感受就像《再塑生命》里的海伦·凯勒所描述的那样: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但是,光明往往不是呼喊就来到的,而是要经过一个漆黑的甬道。 前后近30节的试讲;9次掀翻写作话题重来;25版教案;多份学生课堂习作……这些都成了最美的奋斗回忆,再翻一遍感觉每一版都在进步,我的指导老师开玩笑地说:“咱们现在终于体会到了孔子当年是何种心情一路流浪地布道!” 因为这种赛课不是你一个人的得失问题,会背负很多东西。那个时候身心意志力承受巨大考验,任何开解式的“心灵鸡汤”都不好使,当时你能崇拜的只有意志力和实力。当时我反复对自己说的就是“涅槃”了你就一定不一样了,并且反复去寻找赛课的意义让自己支撑下去。当时,还好有强大的指导老师和磨课团队的陪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场”上背靠背“厮杀”的那份感情,一辈子都忘不了!最后在赛场上我得到了94.41的超高分。 再一次想起那些个“涅槃”的日子,和那些被“烈火焚烧”的感受,我必须感恩于“涅槃”!如果运气差点,烧死了,我的比赛经历也就提前结束了。如果烧得不狠,或许我的专业成长会走不少弯路。 请允许我引用王君老师《人生需要一场大赛》中的内容,来评价一段段磨课和比赛的回忆给我带来的价值。 想想看,赛课是公开课中的公开课。是对人智慧的巨大挑战,是对身心的严酷磨砺。面对比赛时,你会不自觉地调动起全部的内在力量去应对,你变得前所未有的冷静和积极。一次一次的比赛,就是一次一次地经历血与火的挑战。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会成为你未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还有,那样的爆发,并非每一个年龄阶段都会出现的。或许,那根本只属于青春期。事实上,以后你会慢慢知道,课堂掌控的能力,不一定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许多时候,甚至有退步的可能:年轻时候的那种课堂状态,以后你永远不再有...... ——王君《一路修行做老师》 “人在年轻时候,需要一场大赛。”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设限修行内容。比赛获得的成绩是一个老师专业成长的强烈“兴奋剂”,当然,没有它可以找到其他专业成长的“兴奋剂”,但是它是“兴奋剂”中的战斗机,会让你更笃定更安心地努力在专业发展上走下去。 接下来,想说说职称评定。很多人诅咒它,对它感到不屑,它在某些地方可能也会显得不公平。但是对于我来说,它是真正促使我走出象牙塔,走出自我小世界,和狭窄的格局,真正去思考“知行合一”,思考青春语文打通理念和如何去打通的契机。 我们学校教职员工近千人,是重庆最好的“七龙珠”之一,职称评定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和一些评职规则不太合理的学校老师相比,我又是非常幸运的,我们学校的评职规则是“能者居上”,严格打分,公平性毋庸置疑。但是,追逐的过程之艰辛,受到的打击之多,无助的频率之高,是其他任何专业发展方面的经历没法比的。 还记得第一次参评的时候,大家挨个上去述职,我被老师们的教育教学业绩和为学校做的贡献等给震撼了,他们都太优秀了!落败理所当然,我输得心服口服,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为自己的评职设定目标后,我用了两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下这盘棋。棋盘的一边是自己,一边是可能出现的一切障碍。我尽量让自己在博弈视角下审视一切出现的问题,要想着怎么使劲儿,还要想什么时候使劲儿,还得想自己的使劲儿是否会帮倒忙;要想这一步棋如何走,还要想怎样可以同时走几部棋来缩短时间投入;还得分析机会成本:权衡几个工作摆在面前做不过来了,做哪一个而放弃哪一个,从而使自己极其有限的那点资源和精力得到最佳配置等等。 这个过程现在回想起来,带给我的成长比赛课更大。如果赛课是专业成长的捷径,评职博弈的过程就是对人格的一种塑造。它让我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欠缺;认识到了思维就是王道,方法和路径比什么都重要;认识到了开阔的格局的重要;认识到了要想取得成绩,先要学会怎么做人...... 职称评定开阔了我的思维,让我“心安理得”地向思辨型教学这个方向进发,推动着我走向不设限的修行。 (二)不设限修行那点儿故事 之前说到的设限修行给了我很多思考,比如,如果一堂课需要讲很多遍才能比较完美,那么这种完美应该就意味着不美和失败。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还不够先进,效率还不够高等,这些需要激发创造性思维来缓解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设限修行这种限定性和功利性较强的修行方式能够解决得了,需要借助不设限修行。 王君老师为我明确了研究方向之后,我开始尝试独立自主的修炼,比如,阅读《思辨与立场》一书,先自主阅读,再套用“检索、间隔、巩固、细化、迁移......”的路径写一些辅助理解这本书的文章,这一系列文章,“思维品质研究”这一系列的内容加起来近8万字。 这一系列的写作,与其说是写给别人看,不如说是写给我自己的,通过读写结合的修炼,我领会到,终极的不设限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灵活度极高的生成性学习,就是学习者打通一切可以打通的领域来不断钻研、不断试错,进而掌握更复杂的知识,更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的过程。也就是,最高级的不设限修行不再是设限修行那样为了赢而努力,它是主动求输求败的修行。这种修行需要修行者能用足够的认知谦逊和认知勇气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用上帝视角审视自己,并用极其灵活的思维迅速弥补自己的不足。 我的道行还远未达到这种高级不设限修行的要求,我们的师傅王君老师就是这样厉害的不设限修行者。无论是她的心态,她的境界,她的格局,还是她那用最先进的校对工具都很难发现错误的语言表达,还是她那近乎完美的双螺旋构课逻辑等等,都让人感觉到语文大师所具备的超乎常人的修行素质。 尝试去追逐师傅的脚步,我开始了继续打通和尝试求败的主题聚焦式探究,为“打通认知壁垒”这个主题写下了几万字的文章: 接下来是整本书阅读教学方面的研究,这个方面对我来说是个新领域,我几乎一窍不通,接到师傅布置的研究任务——研究《简·爱》后,我尝试变着法儿地将思辨注入《简·爱》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去,想尽一切办法去引导学生进行跨界阅读。用了大概半年的时间,为《简·爱》完成了《AS一件好的武器,仅此而已》《封面里的辩证法》《涤清戾气与自我朝圣系列的(一)——走向十字架的真涤清天生的戾气》《涤清戾气与自我朝圣(二)——清明的理性提升动机的层次》《涤清戾气与自我朝圣(三)——直面苦难转化宿命的悲哀》《涤清戾气与自我朝圣(四)——德性的光辉升华奋争者的智慧》《简·爱史上最狗血的文学名著?》这一系列5万字的研究性文章和若干创意课例。 幸运的是,以上这几个系列的研究内容,有一些发表在《语言文字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纸媒上。这是不设限修行所带来的荣誉,更值得一提的是,和青春语文工作室中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做宣讲,一起合作写稿子的日子。大家互相碰撞了思维,彼此得到了鼓励,伙伴们会给我温暖,我也不会太累,无须客套寒暄,在一起快乐无比。这些不设限学习带来的成绩和快乐如同兴奋剂般使我更“安心”地努力探索下去。 最近聚焦的一个主题是“提升学生创新动机层次的策略研究”,这个主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成为优秀的学习者。这个话题的探究过程是向爱因斯坦等创新大师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名师们致敬的过程,也是我的新的修行的开始。 老师们,以上是我的一些还不成熟的思考和非常有限的成长经历。权且抛砖引玉。接下来,有请谭秀琴老师为我们讲述她的诗与她的远方! 作者简介:杨晶晶,重庆外国语学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重庆中语会会员,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致力于思辨型教学研究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研究。 声明:语文湿地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gyth/7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点击预约深圳社康通小程序新冠疫苗接种预
- 下一篇文章: 疫苗好消息来啦钟南山院士最新发声,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