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莲后红何患,梅先白莫夸。

才飞建章火,又落赤城霞。

不卷锦步障,未登油壁车。

日西相对罢,休浣向天涯。

其二

勇多侵路去,恨有碍灯还。

嗅自微微白,看成沓沓殷。

坐疑忘物外,归去有帘间。

君问伤春句,千辞不可删。

释义:

朱槿:观赏类落叶灌木,叶阔卵形,花红、白色,又名“佛桑”、“扶桑”、“赤槿”、“日及”。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朱槿》:“朱槿,花、茎、叶皆如桑,叶光而厚,树高止四五尺,而枝叶婆娑,自二月开花至中冬即歇,其花深红色,五出,大如蜀葵……出高凉郡。一名赤槿,一名日及。”

唐?王维《瓜园诗》:“黄鹂啭深木,朱槿照中园。”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高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绿,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莲后红何患,梅先白莫夸”句:朱槿花开有红、白两色,故以莲(红)、梅(白)相比喻。

建章火:汉武帝太初元年(前年)二月,建造建章宫,位于长安城西,未央宫西面。

《汉书?武帝纪》:“(太初元年)二月,起建章宫。”

文颖注曰:“越巫名勇,谓帝曰越国有火灾即复大起宫室以厌胜之,故帝作建章宫。”

颜师古注曰:“在未央宫西,今长安故城西俗所呼贞女楼者,即建章宫之阙也。”

赤城霞:赤城,山名,位于浙江天台县西北六里,山上赤石屏列如城,望之如霞,故称“赤城栖霞”。

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赤城霞起而建标”的句子。

唐代李善为此句作注引“孔灵符云:‘赤城,山名,色皆赤,状如云霞。’”

这是对赤城霞的最初解释。

明代王思任在《游唤·天台》中有更明确的说明:“万山俱雄青雌碧,独此(赤城)山壁立数千仞,赧面横扫,中有绿间,遂若霞气。”

也就是说因为赤城山石色赤如霞,故有“赤城霞”之称。

清?邓石如《龙门对长联》:“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锦步障:遮蔽风尘或视线的锦制屏幕。

典出《晋书?石崇》:“崇字季伦,生于青州,故小名齐奴……财产丰积,室宇宏丽……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崇涂屋以椒,恺用赤石脂。崇、恺争豪如此。”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君夫作紫丝布步障碧綾里四十里,石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

《资治通鉴?后梁均王龙德元年》:“蜀主常列锦步障,击毬其中,往往远适而外人不知。”

油壁车:又称也作油碧车,用油漆涂饰的华丽车子,为古代贵妇人所乘坐。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古辞?苏小小歌》:“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南齐书?鄱阳王锵传》:“制局监谢粲说锵及随王子隆曰:‘殿下但乘油壁车入宫,出天子置朝堂。’”

金?元好问《芳华怨》:“小小油壁车,轧轧出东华。”

唐?李商隐《木兰诗》:“紫丝何日障,油壁几时车。”

明?高启《雨中春望》:“郡楼高望见江头,油壁行春事已休。”

清?孔尚任《桃花扇?传歌》:“缠头掷锦,携手倾杯,催妆艳句,迎婚油壁。”

日西:日向西方,指傍晚。

《素问?生气通天论》:“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唐?韩愈《〈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假道经盟津,出入行涧冈。日西入军门,羸马颠且僵。”

休浣:即休澣,指官吏按例休假,泛指休息。

南朝?宋?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休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

唐?包何《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郎宫休浣怜迟日,野老欢娱为有年。”

元?马祖常《寄舒真人》:“伊我逢休浣,从兹咏浴沂。”

清?袁枚《随园随笔?典礼》:“宋时百司,十日一休假谓之休浣。”

微微白:稍微、略微,形容朱槿的白花。

沓沓殷:殷,黑红色、殷红。形容朱槿重重叠叠的红花。

物外:世外,谓超脱于尘世之外。

汉?张衡《归田赋》:“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晋书?单道开》:“后至南海,入罗浮山,独处茅茨,萧然物外,年百馀岁,卒于山舍。”

唐?许玫《题雁塔》:“暂放尘心游物外,六街钟鼓又催还。”

元?萨都剌《和靖墓》:“自爱烟霞居物外,岂知名姓落人间。”

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唐?司空曙《送郑明府贬岭南》:“青枫江色晚,楚客独伤春。”

唐?朱绛《春女怨》:“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千辞不可删”:指孔子删《诗经》之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后世以司马迁去古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

如唐?孔颖达于《诗谱序疏》中称:“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馀篇,未可信也。”

李商隐(年-年)

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文宗开成二年(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年),李商隐病故。

赤城山

旧时,台州称“赤城郡”,天台县称“赤城”,皆因此山而得名,故赤城山又是台州和天台的标志性名山。

古人以“沧海月、赤城霞、巫山云、潇湘雨”并举,称天下绝景。此四景不仅气象万千,而且可遇而不可求。相对来说,赤城霞知者较少。

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赤城霞起而建标”的句子。唐代李善为此句作注引“孔灵符云:‘赤城,山名,色皆赤,状如云霞。’”这是对赤城霞的最初解释。明代王思任在《游唤·天台》中有更明确的说明:“万山俱雄青雌碧,独此(赤城)山壁立数千仞,赧面横扫,中有绿间,遂若霞气。”也就是说因为赤城山石色赤如霞,故有“赤城霞”之称。

赤城山自古为仙佛双修的圣地,座落于天台县城北郊2公里处,又名“烧山”,东南方向分布着十八个洞穴,其中玉京、紫云、餐霞、华阳、瑞霞诸洞天,自唐宋以来就有建筑。

有梁妃塔耸立于赤城山顶,高29.7米。每面宽为6.5米门宽为1.5米,高3.2米,为四面七层的砖泥混合结构,自二层以上每层每面有拱门供奉佛像,檐下又有斗拱,属于密檐式塔。其塔直刺苍穹,极目四顾,东接国清,隋塔耸云相对;南望天台,古郡新城始丰围绕;西望桐柏,琼台仙谷若隐若现;北望林莽苍苍,层峦叠翠。明颜迈有诗云:“古塔凌云妃子迹,层岩削玉羽人家。”

塔旁有飞霞寺遗址,飞霞寺便为萧察建造梁妃塔时建成。一代高僧定光禅师曾居此寺。梁亡寺废,定光辗转至金地岭头结庵清修。陈太建七年(),智者大师率徒入天台山,遇定光招手示谶,留下许多佳话。如“北峰银地,汝当居之”,后智者大师遂建成修禅寺;“寺若成,国即清”,后智者留下遗愿,晋王杨广遣使依智者所绘蓝图建成国清寺等。

塔下有“白蛇洞”,传说白蟒作祟。塔后有“穿剑岩”,中开一线。梁妃塔是赤城山的标志,是天台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紫云洞

紫云洞座落于赤城山麓,洞口嵌“赤城霞”三字。洞内结屋,楼梯盘悬。

相传明代建文帝曾两次来游。玉京洞高轩宽敞,是山中精舍。

明僧灵睿有一联“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寻”。

洞前不远处有金钱池,相传晋代高僧昙酞在此诵经,有神献金钱于池中而得名。洞广30米,高20米,仰视危岩,凌虚而出,势欲下坠,岩檐滴水,终日不绝。

洞内结屋数间,分上下二层,可盘梯而上,上层有栏,凭栏远眺,山景苍翠欲滴,满目清新。

相传东吴赤乌初,葛玄曾在此修道,为道教中的第六洞天。

洞前竖“建文帝度岁处”碑。洞檐岩唇时有水滴下坠阶前,称“净尘水”。

紫云洞右上方有一小洞,构筑玲珑,原是敦煌高僧昙猷坐禅的地方。齐僧慧明于建元间塑卧佛于此,称“卧佛岩”。佛像长3.1米,木雕金装。

旁有小室,称“立雪处”,下临池塘,环境优美。

图片来源:天台县文广旅体局等

诗路天台┃《桐柏观》唐·任翻

诗路天台┃《宿道士观》唐·皎然

诗路天台┃《桐柏观留别》南宋·白玉蟾

诗路天台┃《寄天台司马道士》唐·沈如筠

诗路天台┃《题北峰黄道士草堂》唐·李绅

诗路天台┃《寒月送玄士入天台》唐·贯休

诗路天台┃《春山行》唐·贯休

诗路天台┃《桐柏观》唐·郑薰

诗路天台┃《寄天台道友》唐·贯休

诗路天台┃《送僧归天台寺》唐·贯休

诗路天台┃《题友人山居》唐·贯休

诗路天台┃《送道士归天台》唐·贯休

诗路天台┃《天台老僧》唐·贯休

诗路天台┃《玉霄峰》唐·孟浩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jsth/1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