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10787.html

寒冬是真的来了,曾经被人们眼中的“黄金赛道”的“”消费电子“”都不赚钱了。

其实从我们身边就能看出来,一个简单的问题,

现在我们自己包括周围的人最近多长时间才换一部手机呢?

今年黄牛的“惨剧”更是反映出这条赛道如今有多严峻。

今年9月16日苹果14发布了,像往年一样黄牛们蹲守在各大旗舰店门口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每年苹果发新机的时候都是黄牛们过年的时候,

可是今年的苹果14确实有点出乎意料,

仅仅两天后网上便爆出了黄牛要倒贴卖手机的行为,

据媒体报道称有的黄牛去年靠倒手机两个月就赚了30万,

但今年倒苹果14,基本上全砸手里了,作为行业的Top1,苹果都不香了。

年全球都在经历着一场消费电子的“寒冬”,苹果14的败类,其实在今年3月份就有预兆了,去年9月份苹果13新机发布市场情绪的反馈相当不错,那时候的苹果公司觉得既然13卖的这么好,不如趁热打铁再“割”一波,

所以在时隔两年以后,苹果再次推出了一款SE系列产品,苹果的SE系列可以简单理解为“Pro”和“Max”的反向操作,

是一款屏幕更小摄像头更少的“性价比”产品价格最低只要元,比正作的价格低了差不多40%,是一款典型的用来收割下沉市场的廉价iPhone。

但SE3发布后没多久,供应端就爆出了产量削减2,万的消息,直接为这款定位10分暧昧的产品,蒙上了一层灰。

这两年不光苹果的生意不好做,安卓手机的生意也不好做,供应端砍单的消息满天飞。

据非官方统计的口径说,今年国内各大安卓手机品牌的单量已经砍了1.7亿部以上,占到了原出货计划20%左右,而实际的砍单量可能要更多。

手机赛道步履维艰,PC端的生意也不好做。

今年6月份三星暂停了旗下的所有采购业务,包括面板、手机部件,还有储存器等元件,将“清库存”列为了首要任务。

三星“哑火”后不久,PC产业的元老戴尔也撑不住了,

在第三季度,砍掉了50%的笔记本面板订单,

在此之前,戴尔的年采购量约在每年5万片左右,从今年上半年公布的数据来看,戴尔仅采购了万片,但整机出货量仅仅只有1,万台,库存明显偏高。

笔记本业务受挫的同时,戴尔的显示器业务也不好做,上半年才过了2,万片,但最终的整机出货仅为1,万台,库存也很高,所以在面板订单被砍了以后,戴尔的显示器订单也被砍掉了一半。

从大厂们源源不断地砍单背后可以看出,全球的消费电子市场都已经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增量泥潭”,作为最大众的电子消费产品,手机的出货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整个消费电子市场的兴衰。

据公开数据显示国内的智能手机在年创下了5.2亿部的历史最高销量后,便开启了一路下滑。

年来到最低点2.96亿部,虽然疫情过后的年市场有所恢复,但也只是短暂回温到了3.4亿部的出货量,手机出货量的下降,原理也很简单,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手机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已经超过了30个月,也就是平均两年半才会换一个新手机。

不过在手机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其实并不一定那么准确,往往年轻人换机更为频繁一些,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手机性能是明显过溢的。

对于中老年用户而言,一部手机往往会使用3~5年左右,比平均换机周期要长得多。

不仅是国内,其实全球的手机出货量都在下降,

据IDC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在年达到了历史峰值14.7亿台以后,便进入了持续4年的下跌,这场消费电子经历的“寒冬”,估计很难在短时间内度过。

消费电子的两条主线,其实就是围绕着PC与手机两个智能终端的消费,而驱动消费者消费的底层动力就是产品的创新力。

但就近几年各品牌的表现来看,确实有些乏善可陈,

除了屏幕做得越来越大,摄像头变得越来越多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亮眼的点。

年折叠屏的横空出世,虽短暂地点燃过市场情绪,但终究还是没能跃升为主流,所以在创新乏力的现状下,既然没有足够的底层驱动力,让消费者换一个,品牌商就改变了思路,诱导消费者去多买几个。

TWS(立体无线)耳机的诞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年随着苹果7的发布,另一款划时代的产品“AirPods”诞生了,在“AirPods”发布之前大众语境里的耳机,多数是10块20块左右的功能性耳机,

只有发烧友才会去动辄几百甚至上千块去买高端耳机,但“AirPods”发布后,

各品牌商才惊人地发现用户是可以、并愿意为这个溢价买单的。

接下来的几年华为,小米等新玩家纷纷入局,

有数据显示年到年期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上升了25倍,成为了各大品牌突破营收上线的重要增长点。

在手机消费日渐疲软的市场下,通过这种矩阵产品裂变的方式越来越多的爆款产品走入了市场,

比如风靡一时的电子手环和电子手表,短视频带红的平衡车,家居的扫地机器人,甚至是昙花一现的电子烟,在爆款产品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了资本市场,在这场热潮中“消费电子”自然被奉为了“黄金赛道”。

但问题来了,既然市场容量在不断扩充,产业在不断升维,那为什么从宏观市场上来看整个产业依旧是下行的呢?

因为这些所谓的爆款产品,其实是很难赚到钱的。

说到国内的爆款制造者,小米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作为业界公认的爆款工厂,小米生态链曾在业内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消费热潮,但在小米爆款频出的背后到底赚不赚钱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众所周知,小米有个5%原则,意思是利润只有5%,在最终成本的基础上做到最大程度的让利,而“极致性价比”的产品策略也是小米能够创造出爆款的重要原因。

我们就以米家的扫地机器人来举例,在小米没入局之前,赛道内带有路径规划功能的产品均价都在3元左右,部分海外的高端产品甚至在6元以上,

但在此背景下小米通过元的定价,不仅迅速实现了产品破圈,还一举接管了整个市场,这看起来是一剂盘活赛道的良药,

但如果把视线拉长来看,其实也是一剂毒药。

市场迟早是要饱和的,蓝海吃完以后产品缺乏溢价能力,企业的利润就会被大大削薄,企业打造这些爆款是为了创收的,但在行业的内卷下产品价格被一再压低,利润被一再削薄,企业赚不到钱,赚不到钱就没钱去搞研发,那么持续打造爆款产品就成了一个伪命题。

除了企业本身的问题以外基于这些爆款产品的产品属性也是影响消费电子增量的一个巨大因素,

简单来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手机,因为这是生活的刚需,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需要一块智能手表,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扫地机器人,就像今年突然爆火的健身镜一样,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个伪需求呢?

放眼未来消费电子的春天估计还有很远,主流产品市场见顶,爆款产品难以持续,至少在现阶段来看的确很难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去打破消费电子的发展桎梏。

不过随着年元宇宙概念的爆发VR和AR的概念再次被炒了起来,不少观点认为“元宇宙”实现的那一天,消费电子或将迎来一次出头天,而整个消费电子的产业也将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元宇宙”能给消费电子带来多少赋能,这个确实很难预测,但是从理性客观的角度来看,目前对于VR多数人的态度应该只是尝鲜而已,而且在VR技术普及后,相关设备的成本能否可控,适不适合量产,软件设施能否同步跟上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天到来之前全球的消费电子产业都必然要经历一场漫长的寒冬,消费电子的春天到底还会不会来?留给我们的估计也只剩下想象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jsth/1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