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仁君,没见过这样的仁君,见过暴君,没
(成汉幽公李期形象) 《晋书》:聪慧好学,弱冠能属文。 史书上说,李期是个十分聪明的人,天资聪颖,聪慧好学,妥妥的天才少年的形象。 然而,史书中论证他聪明的例子是:弱冠能属文。 弱冠之年,是二十岁,那也就是说,李期二十岁才会写文章。 敢问这位史官,是不是对聪明这两个字有啥误会? 古往今来的那些天才儿童,神童少年,哪个不是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八岁熟读四书五经,十二岁经史子集倒背如流,你李期二十岁才能写文章,不被人当成有智力缺陷就算不错了。 不过,李期毕竟是成汉开国皇帝李雄的儿子,一般是没有人敢这么评价他的。 成汉,东晋十六国割据政权之一,统治范围大概和当年三国时期的蜀汉疆域差不太多。 当年感叹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诸葛孔明没有想到,多年以后,又有一票人开始在这里复兴汉室。 (成汉始祖李特形象) 成汉的初代皇帝(追谥)李特,是流民出身,打下了成汉最初的基业,儿子李雄初生牛犊不怕虎,有了父亲打的底儿,很快统一了巴蜀,建立了成汉王朝。 作为开国皇帝的李特,生育能力那是很好的,他并不算特别漫长的一生中一共生下了十个儿子,可以说是膝下子孙成群,传宗接代不成问题。 然而,相比那些生育能力不足,苦于无法把皇位传给亲生儿子的皇帝来说,李雄对他的这十个儿子,却一个也瞧不上,而是对自己的侄子李班最为中意,并且在临死之前果断把皇位传给了李班。 李班,的确是很优秀。 这位仁兄礼贤下士,门客众多,在朝野间的威望一骑绝尘,走到哪里,您只要一提李班,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并且,李班其人十分博爱,有仁善之心,时常扶危济困,还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土地分给老百姓来耕种。 十六国时期的雄主有很多,如李班这种昙花一现的人当然排不上号,但论仁善仁政之风,李班却可以独领风骚。 但即便如此,如果仅仅是这样,李班的能力在李雄眼里也算不了什么。 (成汉哀帝李班形象) 因为李雄自己的儿子,有几位论能力也很不错。 你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李期,就是他这些儿子中的翘楚之辈。 《晋书》:轻财好施,虚心招纳。 和李班一样,李期对钱财这种身外之物看得很淡,只要有钱,大都赏赐给了穷困百姓,自己则基本上没有存款。 在如李期李班这样拥有远大抱负的人看来,理想很重要,命运很重要,选择很重要,钱财反而成为了最没用的东西。 李雄征战一生,此时此刻的他已经垂垂老矣,然而李班和李期还是青年。 在人生的牌局上,青年是有特权的。 他们可以不计成本的许诺,不需要底气的自信,可以无限透支的未来,以及对人生绮丽的想象。 李班招贤纳士,李期在招募人才上更有一套。 (成汉太宗李雄形象) 一般来说,当皇帝的都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太子,甚至儿子们广结党羽,势力过大,因为子孙的势力如果发展的太大,那就很有可能倾轧,乃至于反噬自己。 皇子造反,弑父夺位的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再加上十六国时局纷乱,人心不古,李雄怎么着也得给自己留个心眼。 然而,我们的李雄同志心却大得很,不仅随意让儿子们各凭本事吸纳门客,而且还以此作为评判儿子们能力的一种标准。 父亲的命令一下来,他这些儿子们可算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而拉人入伙这个事情他不是砌墙搬砖,只要下力气就有收获,您到大街上强行把老百姓拉到您府上让人家跟你一起干,做你的门客,那不成,您必须找到志同道合的真朋友,而且还必须讲究个你情我愿。 其它儿子有拉几十人的,有拉几百人的,只有这个李期,号召力极强,几天时间,竟然招揽到了几千名门客来他的府上投诚,可见其能力一斑。 然而,就算是李期的能力和李班不相上下,但他论品德,论德行,跟李班还是差点意思。 老皇帝李雄晚年卧病在床,身长恶疮,流脓不止,境况十分凄惨。 都说养儿防老,李雄养了十个儿子,临了却没有一个儿子前来侍奉。 (成汉王朝) 儿子嫌他脏,嫌他臭,嫌他恶心,看到他都躲得远远的。 是啊,在帝王之家,父子关系远远达不到普通百姓人家的真挚热情。 就算李雄舐犊情深,对这些儿子们不设防,但他的这些儿子们,却对这位死之将至的父亲没有一点温情。 他们不会期待李雄康复,也不会期待李雄痊愈,反而无一例外,他们都希望父亲赶紧死去。 因为,如果父亲不死,他们就永远是皇子,就永远担惊受怕,前途迷茫,永无出头之日。 儿子们不待见李雄,反而是侄子李班,日夜不休的在李雄的床前侍候,这让李雄大为感动。 在生命中的最后时刻,李雄终于冲破了世俗和血缘的双重障碍,毅然决然的放弃了他的儿子们,而是把皇位留给了李班。 你可以说,侄子李班是在作秀,这个节骨眼上献殷勤,明显是故意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李雄的好感,从而取得皇位。 《晋书》:班为吮脓,殊无难色,每尝药流涕,不脱衣冠,其孝诚如此。 但是我要说,从李雄生命到病逝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班寸步不离,嘘寒问暖,亲自喂饭喂药,甚至亲自用嘴去吮吸李雄伤口上的脓水,如此至诚至孝的举动,您装一个给我看看? 李班的举动为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李雄驾崩,李班随即继承了皇位。 (日夜侍奉) 先帝很中意李班,大臣们很喜欢李班,百姓们对李班的印象更加不错,都说一个王朝的前三代帝王都是优质股,那么如果李班有个二三十年的在位时间,成汉王朝的发展,那还真是尚未可知。 然而,李班的即位,就代表了李雄的这十个儿子的落寞。 那些庸常之子可能还输的心服口服,但那个一直表现不错的儿子李期却是愤恨难当,欲壑难平。 皇位是谁的我都可以接受,可是闹来闹去居然落到了侄子李班的手上,李期的心里是一万个不服。 于是,心怀不满的李期干脆在先帝李雄的葬礼上暴力兵变,杀害了李班。 在李班登基之初,一众大臣和幕僚都曾经规劝李班,让他除掉先帝李雄的子嗣们,因为自己是侄子接班,先帝的儿子们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威胁,不除掉如李期之流,李班的这个皇位,是永远不会稳固的。 然而,李班没有这么做。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在做皇帝之前和做皇帝之后,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皇帝登基) 一个人一旦成为帝王,或者说拥有了绝对权力,那么他就会很快从一个仁爱慈悲的良善之辈变成一个冷漠无情的人。 走上帝位,成就帝业,要经历多少的磨难? 这些磨难,会磨平人的良心,会让人的内疚情感变得迟钝。 乱世之际,人们崇尚暴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会告诉那些初登帝位的人,想要在这样的世道生存下去,心一定要硬,要硬如磐石,心一定要冷,要冷如冰川,心一定要狠,要狠如钢刀。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你李班的仁慈,应该留给你的子民,而不是你的对手。 然而,李班却没有这么做,或者说,尽管他成为了一代帝王,但他仍然没有变。 从一而终,心如清水,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净的走完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 (攻城兵变) 他曾经有无数次的机会除掉李期,但他没有那么做,而李期只有一次机会能除掉李班,所以李期没有犹豫,毫不留情的杀害了李班。 鲜血流淌,在一片混乱和暴动之中,李期篡位称帝。 然而,背负着弑君篡位的骂名,屠戮了血浓于水的亲人而登基上位的李期,其作为帝王的品德,却远远不能和李班相比。 李期同志呢,有“两不会”和“两除”,这两不会,是说这位同志当了皇帝之后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不会治国,不会理政,不会处理国家大事,也不会解决内忧外患,而两除则是除了好事儿,什么都干,除了脸,什么都要。 李期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屠戮亲族,残杀大臣,亲佞远贤,祸害百姓,您能想到的一个昏君能干的事儿,他基本上全都干全了。 在这样的暴力统治下,李期的末日很快就到了。 (凄凉结局) 他的一位堂叔,名曰李寿,每天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生怕哪天李期抽风把自己给宰了,所以干脆起兵反抗李期的统治,李期众叛亲离,无力抵挡,都城失守,被拉下皇位,废为了县公。 县公,以县立国,相当于小县令。 如果是被流放封地,那还算好,但问题是,李寿没有放掉李期,而是把它囚禁在了一处小小的偏殿里。 偏殿只有一方小小的窗户,有时候屋子里一片漆黑,没有光芒,什么都看不到。 一片黑暗之中,李期自顾自叹息: 《晋书》:天下主乃当为小县公,不如死也! 当年我也是天下的主人,如今却成了一个失去自由的县令,活着又和死了有什么区别呢? 话罢,李期上吊自尽,时年二十五岁。 死去的那一瞬间,李期有没有想到,当年自己残杀李班时,自己会落得这样的一个结局呢? 他的尸身摇动,在房梁下轻轻摇晃,如坏掉的时钟的秒针,一直在动,但却永远那一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jsth/11431.html
- 上一篇文章: 言叶之庭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