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之路有千万条,你没赚钱是因为没有找对路,更确切地说是不懂人心,更不懂自己!赚钱只是表象,最浅层的一面。我们每天辛辛苦苦的赚钱,也许不是因为自己多爱钱!而是因为,钱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确实是万万不能的。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钱成了衡量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每天拼了命的赚钱,到底又是为了什么?我们始终没有处理好一个问题,生活和工作。工作似乎是为了挣钱,而不是为了生活,更不是生活的一部分。当凡事都从钱(物质)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么,除了钱就看不到别的东西。看不到意义,看不到别人的需要,心里也就失去了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马斯洛老先生的经典理论,已经告诉我们了,里面非常全面地诠释了人的需求。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通俗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比如:安全感的需要。不安全感,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看其实是一种对于结果无法掌控(即失控)的焦虑和担忧。外在的满足(名利和婚姻)只能够暂时对它进行麻痹和掩盖,暂时抵御不安全感的困扰。但麻药过去之后,不安全感这个不速之客,又会不请自来,令人们不堪其扰。许多人一辈子都在为一个角色而活,他们甚至快忘记了还有自我这回事。价值感缺失,物品就成为唯一的尺度。当我们缺乏保持真实自我的能力时,最常见的掩盖方法就是焦虑。越是期望自己成为一个有钱人,那么结果往往是让人失望的。过高的期期待=压力当压力压上来时,我们有时就无法把原本应该能达成的表现做出来?我们会在压力大的情境中担心,这点应该不让人意外。我们会担心那个情境,担心后果,担心别人怎么看待我们。但让人意外的是,正是因为我们的担心会过度暗示我们要专心,反而造成了阻碍。没错,我们对当下做的事过度注意。当我们念念不忘要做出最佳表现时就,往往尝试去控制我们正在做的事,原本最好是留在意识之外任其自由发展,结果就是搞砸了。心中缺爱是自我价值感低下的核心,无法关爱自己的人也很难关爱他人,幸福的感受是内在的,这部分的缺失,很难靠外在补足,外在给予得再多,也只是昙花一现。人在缺失自我价值感的时候,往往会向外寻找,如果得不到外界的认可,特别是权威的认可,就很难体验到价值感。若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我们就永远无法放松,我们战战兢兢地监控着自己,不时挑自己的毛病;找到毛病之后,我们就更加没有安全感,更觉得缺乏自我价值,如此一来我们更加地努力,深陷这个空洞的匮乏当中。我们对于财富的偏见,对于金钱的认知,让我们很难正确理解与金钱关系,动不动就听见金钱焦虑引发的不安全。的确,对于金钱的追求,时常让我们倍感压力。一项数据统计,在一线城市财务自由的门槛为2.9亿元,二线城市是1.7亿元,看着这些数字,除了增加焦虑没有任何意义。真正让我们安定的是,内心对生活的把控度,更确切地说是对金钱的掌控度,知道怎么赚钱,怎么去花钱。生活总结起来无非两个词:赚钱、花钱。赚钱也是一种修行,人生也是在修行,赚钱是人生一大快事。创造财富的过程,不应该让我们身心俱疲,而无缘享用财富,那是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一个拿自己的身体健康去换钱的生意人,完全不懂得赚钱的意义。一个人要是在最后回顾自己事业时,如能非常坦然地说一句:这些年的奋斗对自己、对世界都有意义。那他真的是是一个太成功的商人了。当我们老去,回顾既有的成就时,我们应当能从过往的人生经历、经营的事业中找到一些永恒的意义,为下一代人做个好榜样。无论什么行业,都是为了充盈我们的生命,达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看到赚钱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你自己,那么你赚的钱只够养活你自己的。当你赚到了钱,你给赚到钱的归因是什么?当你没赚到钱,你给自己的归因是什么?面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告诉自己“不管事情结果好坏、成败,都不能代表我的个人价值”,“我没有把事情办好”不等于“我不好”,“我愿意努力改进,把事情做好”。一次次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积累起来就是在为自己负责。人们很容易被外界所裹挟,因此更需要慢下来,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jsth/12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