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爱心 https://m.39.net/disease/a_6259310.html
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昨天本来写了与《易经》中“自强不息”有关的内容,可是却没有被平台通过,等修改之后再去发表,却又变成了抄袭,真的是很郁闷。今天我们和大家来聊一聊《易经》中的另外一个问题,也是清华校训中的另一句话:厚德载物。但凡有点成就的成功人士,一般都喜欢附庸风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挂上一两个横幅,以显示自己的修养和水平,所写的内容一般都是传统文化中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词句,或者是某些带有祝福意义的话语,在这其中,写得最多的还是易经中的两句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很简短,也很好记,而又很好的成功概括了中国人身上的一些传统美德,所以历来是人们修身、立德的标准与要求,但是能够真正正确理解这两句话所包含意义的,说实在话,却真的是如凤毛麟角般少之又少。如果真正的理解和做到了这两句话所要求的标准,那基本上就可以说这个人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但事实上,能熟练背诵这两句话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其中含义的却少之又少。那么我们该怎么来正确的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呢?“自强不息”昨天我们已经说过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成功人士的另一面: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出自《易经》坤卦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易经》的文化中,天动地静,天上地下,天阳地阴,天生地养,互为配合,因此而可以萌生万物,长养万物,成就万物。认为地之厚德,可以承载万物,生养万物,所以人们应该像大地那样宽广、博大、厚实,能够承受压力,容养万物,并最终使自己的品德达到如大地一般的无私之境界。老子《道德经》中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的人法地思想应该就是从《易经》中所演绎而来的,由此也可以从中看到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假如人能达到如大地一般的道德修养,那么就可以有能够承担更大责任的能力了。当人们的学识和修养与道德品质,逐渐的达到了大地的境界之时,可以说就达到了传统文化中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边缘,进一步的自强不息就可以彻底的去达到和谐的至高境界,成为道德完备、学养深厚的圣人君子。但是,有的人片面地理解了“厚德载物”的意思,认为“厚德载物”是被动的,是不得已的,在有的人的印象中,好像只要是属于阴的就一定是被动的,这就有点不大符合古人的意思了,在《坤卦》文言中,明确地写着: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大地虽然是以天道为主人,但是他的运动却是刚健的,它是效法天道,不是屈服于天道,否则的话,它又怎么能够去萌生万物,长养万物,并最终无私的成就万物呢?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大地虽然极其柔顺,但是他的行为却仍然如天道一样的“自强不息”,所以才能既含容一切而又成就万物。可是大地虽然成就、长养了万物,而大地却并不居功自傲,“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达到了老子所赞扬的“上善若水”的境界,如果真的达到了这种无私的地步,那么再说其他的言语也就是多余的了。一个成功人士,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厚德载物的水平,那么他的事业就将会长久的发展下去,因为只有道德修养深厚,才能容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才能够和大家一起走向成功,也才能和大家一起享受成功的果实。而如果他将一切成功都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将失败的原因推在别人的身上,推功诿过,他的事业可以想象必将是很难成功的,即使成功,也必将如昙花一现般短暂。有人说“厚德载物”的德,有二十四种解释,敝人才疏学浅,实在是孤陋寡闻,不知有没有同好愿意出来解释给大家听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jsth/13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