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

——纪念吴敬梓诞辰周年

许立

吴敬梓,字敏轩,自称“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著名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开创了讽刺小说的先河,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并称“中国六大古典名著”,胡适先生称他为“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然而,这部名著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颇具阅读难度,对此,鲁迅先生发出了“伟大也要有人懂”的感叹。今年是吴敬梓诞辰周年,让我们再回首,缅怀先生坎坷的人生和执著的精神,一起读懂他的“伟大”。

吴敬梓像,-

何物少年志卓荦,涉猎群经诸史函。

——节选自吴檠《为敏轩三十初度作》

康熙四十年(年),吴敬梓诞生于全椒县城的一个科举世家,他曾祖一门五兄弟四成进士,曾祖吴国对更是高中探花,敕建祖宅“探花第”,显赫一时。吴敬梓是两代单传长房长孙,偌大家族的合法继承人,长辈为他起名“敬梓”,寓意敬重先人,重视文化,取字“敏轩”,希望他能够敏而好学,器宇轩昂,今后成为家族栋梁。青少年时期的吴敬梓不负众望,以家族先圣为榜样,以振兴家业为目标,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十四岁能赋诗,十八岁中秀才,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

吴敬梓祖宅遗园

守规矩于绳墨,实方圆而枘凿。

——节选自吴敬梓《移家赋》

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时,父亲吴霖起带着他远赴赣榆县(今属连云港市)任教谕一职,在沿海的穷乡僻壤做了个没有品级的小吏,八年辛苦,做了很多德政,甚至拿出自家的银子为当地兴修学宫,被誉为“时矩世范”,但最终因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丢了职务,回家第二年就郁郁而终了。对此,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借劣绅高翰林之口讲述父亲的遭遇:“做官的时候,全不晓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稀图着百姓说好,又逐日讲那些‘敦孝悌、劝农桑’的呆话。这些话是教养题目文章里的词藻,他毕竟拿着当了真,惹的上司不高兴,把个官弄掉了”。这社会的不公、世态的炎凉、官场的险恶,让吴敬梓对黑暗腐朽的封建官僚制度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在《儒林外史》第一回中就写到了王冕母亲对儿子的告诫“不要出去做官”。

吴霖起去世

文章大好人大怪,匍匐乞收遭虠甝。

——节选自金两铭《和吴檠作》

父亲把“出师未捷身先死”官场悲剧归结于自己只是个拔贡,没有考中功名,因此,临终再三勉励吴敬梓一定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吴敬梓带着父亲遗愿,接连考了两次选拔举人的乡试,但都以失败告终,29岁时,吴敬梓破釜沉舟,最后一次参加滁州乡试预考,夺得第一的好成绩。庆功宴上,吴敬梓酒酣耳热,竟议论时政,指点江山,一抒胸中块垒,哪知遭小人算计,消息很快传到了主考大人的耳中。主考大人听闻勃然大怒,把吴敬梓传到衙门,大声呵斥他得意忘形,要严加处罚。吴敬梓灵魂出窍,想到父亲的遗愿,人生的艰难,在考官大人的咆哮声中,一身傲骨的吴敬梓,不得不屈辱地跪下磕头谢罪,请求宽恕。主考终究爱才,骂了几句“文章大好人大怪”之后,没有继续追究,仍将他取为预考第一,但是,“文章大好人大怪”的恶名已经传开,次年乡试大考,吴敬梓不出意料的再次落榜。

吴敬梓滁州乡试预考

苍茫去乡国,无事不伤情。

——节选自吴敬梓《小桥旅夜》

自吴国对科举发家后,“探花第”的繁盛好似昙花一现,后人的功名一代不如一代。吴霖起去世后,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祖产争夺愈演愈烈,族人不顾颜面瓜分家产,“败家子”、“不孝子”的咒骂如狂潮般涌来。吴敬梓在《移家赋》中愤慨地写道:“于是君子之泽,斩于五世,兄弟参商,宗族诟谇”。尤其在乡试失利后,这种抢夺更加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妻子陶氏经不住打击,一病不起,很快撒手人寰,只留下吴敬梓和儿子吴烺相依为命。雍正八年()除夕,吴敬梓冒着漫天大雪,孑然徘徊于秦淮河畔,他拖着冻僵麻木的双脚,回忆着亲人迭亡的痛苦,族人争产的愤怒,科举不第的辛酸,兴家无望的惭愧,穷途末路的迷茫,三十年来一桩桩不幸涌上心头,回到旅馆,写下了字字啼血的《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一组八首词,下定了和科举家族决裂,移家南京的决心。年春节刚过,吴敬梓变卖掉大部分家产,怀着“逝将去汝”决绝,携妻带子乘舟东去,定居南京秦淮水亭。

早春移家图

三度时巡留睿藻,千秋让德仰姬宗。

——吴烺《过惠山寺憩听松庵同蒙泉、爱棠作》节选

乾隆元年(),刚登基的弘历帝为了显示皇恩浩荡,笼络士林阶层,巩固政治统治,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不限于八股文,诗词歌赋都可以,只要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都有机会当官,吴敬梓也在被推举之列,但已经认清科举骗局的吴敬梓借病推辞征召,最终放弃秀才籍,彻底与科举功名决裂。在《儒林外史》中,娘子问杜少卿(吴敬梓的故事形象)为什么不做官?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骗过了县太爷,推掉了考试,杜少卿心里欢喜到:“好了!我做了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正如吴敬梓所料,这次恩科就是一场好大喜功的游戏,全国举荐人,总共才录取15人,都做了些无关痛痒的文秘小官。正如乾隆骂纪晓岚:“朕以汝文学尚优,故使领四库书馆,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谈国事!”吴敬梓终究看清了统治者戏弄文人的丑陋嘴脸,果断放弃虚无的功名,守护住了内心的一轮明月。

淡泊功名确是豪杰所为,但此时变卖家产的钱财也已消弭殆尽,正该为生计担忧,养家糊口的时候,吴敬梓和朋友们又做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捐修先贤祠,举行泰伯大祭,“助一助政教”。这件事被写入了《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祭先圣南京修礼,送孝子西蜀寻亲”,朋友当中,有“书中第一人”虞博士的原型上元县学教谕吴培元,他高中进士却只当个小小学官,才高八斗却怀才不遇;有大儒庄绍光的原型名士程廷祚,他拒绝大学士张廷玉的拉拢,指责这种做法“不足为离群绝俗者道也”;有名士迟衡山的原型金石书法大家范圣谟,他把吴敬梓的景物诗集《金陵景物图诗》用各种书法体抄录下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还有马二先生的原型八股迷冯粹中,他执著于科举当官,最终考中举人,却命丧京城,令吴敬梓唏嘘不已。为了这个壮举,吴敬梓卖掉了所有的祖宅和田产,从此陷入赤贫境地,但是,“再使民风淳”的梦想却并没有实现。《儒林外史》中用“先贤祠”的三次变化来作隐示,第一次“泰伯大祭”时,规模宏大,装饰华美,祭典庄重典雅,过程纷繁复杂,围观老人活了七八十岁都没见到过这样的礼节;第二次是十余年后,老学究王玉辉和朋友邓质夫去祭拜,乐器、祭器都锁在柜子里,久没有使用,也打不开,屋子里一层灰,好一派衰败的景象;第三次是万历二十三年,市井奇人盖宽游览名胜,只见“屋山头倒了半边”、“老妇人在丹墀里挑野菜”、“楼板都没有一片”,夕阳西下,令人目不忍视。“习学礼乐”、“助一助政教”的目标在追求功名富贵,看轻文行出处的社会中一样也没有实现,这种“唐吉坷德”似的奋斗历程本身就是一场闹剧,极具讽刺意义。

千户之侯,百工之技,天不予梓也,而独文梓也。

——节选自吴敬梓《移家赋》

约从39岁到49岁,吴敬梓开始正式创作《儒林外史》。在这十年中,卫道士咒骂他,《儒林外史》里伊昭向老师虞博士告状:“他本来是个有钱的人,而今弄穷了,在南京躲着,专好扯谎骗钱。他最没有品行”;高翰林公开骂道:“这少卿是他杜家第一个败类!……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不可学天长杜仪”;亲友戏谑他,杜慎卿教骗子鲍廷玺去杜少卿处行骗,说“他是个呆子。……,最好做大老官”;庄绍光在御赐的元武湖上得意地对妻子说:“你看这些湖光山色都是我们的了!我们日日可以游玩,不象杜少卿要把尊壶带了清凉山去看花”,优越感爆棚;极度贫穷的生活折磨他,好友程晋芳的族伯见下了三四天大雨,带着三斗米,二千钱去看望吴敬梓,到家一看,一家人“不食二日矣”;干谒武将杨凯,杨凯避而不见,偏偏天降大雨,吴敬梓想起家里妻儿等米下炊,急的捶胸蹬足:“明晨冲泥问杨子,妻儿待米何时还?”这时,大儿子吴烺在京城谋生,尚不能自保,次子、儿媳、妻子相继贫病去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高呼“逝将乞食去,亦且赁舂焉。”甚至愿意去干一点佣工下人的粗活养活家庭;在一个寒冬的夜晚,吴敬梓一天没吃饭,也无钱买炭火,写作时冻得手握不住笔,就邀请好友汪京门、樊圣谟等五六个人,乘着月色出城南门,绕城堞小跑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一直跑到天蒙蒙亮,跑的满头大汗回来奋笔疾书,这就是有名的“暖足”的故事。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吴敬梓忍受住了万千痛苦和折磨,完成了《儒林外史》创作,实现了“天独予文”的人生价值!

贫病著书图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节选自张祜《《纵游淮南》

吴敬梓一生多次游历扬州,晚年,他到扬州就寄居在徐凝门琼花观旁的族亲家中,一边和侄子金兆燕游山玩水,一边为作品付梓寻求帮助。吴敬梓干谒的主要对象是两淮盐运使卢雅雨,他掌管两淮盐务,垄断买办,富可敌国。年卢雅雨获罪发配军台,送行宴席上,“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画了一幅《雅雨山人出塞图》,吴敬梓在图的右下角题诗,这首诗写的气势雄壮、情感深厚,也是至今发现吴敬梓唯一存世的手迹。年10月28日,儿子吴烺的同僚好友王又曾经过扬州,前来拜见,两人相见甚欢,晚上吴敬梓又去王又曾船上回拜,多饮了几杯,约定次日再聚,回到居处,夜间忽然痰涌不绝,溘然长逝,前几天,吴敬梓在宴席上反复吟诵唐人张祜《纵游淮南》中的诗词“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竟一语成谶。死后身无分文,还是卢见曾资助,才得以成殓入棺,运回南京安葬。一代文豪,竟潦倒到连安葬地都无从考证,可真是“一代文人有厄”了。

儒林轶事施罗笔,史册外篇迁固文

——刘子善楹联题词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发生的故事,实指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书中既有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秀才和斗方名士,也有官吏、乡绅、衙役、书办和豪奴,还有地主、盐商、艺人、医生、侠客、和尚、道士、妓女和节妇等,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八股文取士制度毒害下的悲惨遭遇。小说无情地鞭挞追名逐利的贪官市侩,热情地歌颂淡泊功名的君子贤达,两者互相呼应,相辅相成,堪称一幅绝美的社会风情画卷。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文章开头便写了两个受八股毒害的老童生——头撞贡院号板的周进和中举发狂的范进,围绕着两人,有梅玖、胡屠夫那样前倨后恭的小人,有王惠、张静斋等一群政治投机者,有严贡生那样假仁假义,祸害乡里的劣绅,也有严监生那样懦弱怕事,极度吝啬的守财奴。这种取得功名富贵前后的巨大反差令人忍俊不禁,但静言思之,故事里饱含着知识分子的辛酸,这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

王冕是作者所肯定的上上人物,其为人“嵚崎磊落”,不慕名利,不随流俗,蔑视功名富贵,讲求“文行出处”;以自己为原型的杜少卿,不甘受礼法拘束,也不向庸俗生活妥协,言行上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待人厚道的真儒虞博士和闭门著书,不愿意做官的庄绍光,他们追求“以礼乐化俗”、“以德化人”,但是,王冕终身不为所用,杜少卿晚年穷困潦倒,虞博士身为进士却身居下僚,庄绍光满腹经纶却不得重用。相比较,一些投机者却春风得意,占尽好处。书中写了两个“优贡”,一个是匡超人,原来一个穷苦、孝顺且勤奋学习的好孩子,一入名利场就变了质,专干包揽官司,假造公文,冒名代考,停妻再娶,诽谤老师的坏事,还在赌场放贷抽头得利,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腹黑恶少,却被学政大人提了优行,保送到太学当教辅工作人员;另一个是严贡生,他横行乡里,狡诈无赖,无恶不作,这样一个劣绅,竟被前任周学台推举为“优行”,又替他“考出了贡”。作者把两个臭名昭著的儒林败类和“优贡”联系起来,是对科举制度虚伪性的揭露和讽刺,尤其在僵化的八股取士制度下,真正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了。

最可贵的是,在一些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身上,却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如相助相恤的牛老爹和卜老爹,伶人鲍文卿和修乐器的贫苦手艺人倪霜峰的惺惺相惜,甘露寺老僧对落魄文人牛布衣的亲切照顾,情感醇厚真挚,朴实无华,感人肺腑。在《儒林外史》末尾塑造的“市井四奇人”形象中,季遐年是书法家,却不为达官贵人写字;王太是小贩,却擅长下围棋,轻松赢得马国手,一点不给面子,骂他是“矢棋”;盖宽以前是富豪,家道中落后卖大碗茶,日子清贫也不去求朋友,整日看书画画,不改其乐;荆元是裁缝,喜欢看书写字弹琴,别人笑他手艺人故作风雅,他说“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就连南京挑粪桶的,工作完了,都要去吃茶,到雨花台看落照。这些看似低贱之人,却出了很多真正的雅士,真是对沐猴而冠者极大的讽刺了。

《儒林外史》一反以前的长篇小说形式,没有贯穿首尾的主干,而是“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然这种结构把情节之间的联系隐藏很深,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对阅读者自身的文化修养要求很高。但这种“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形式,却足以表现全书一以贯之的深刻意蕴,具有情理上的必然性,往往读者在曲径通幽、拨云见日后,更能得到极大的审美享受与精神愉悦。吴敬梓对士林恶习进行深刻全面的反思和扬弃,而这种“碎锦”式的“散点透视”,恰恰为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提供了最佳模式。

《儒林外史》继金瓶梅之后,在中国小说史上完成了从传奇性到现实性的过渡,描写的对象更贴近现实人生。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世故人情,被作者传神地凸显出来,人物性格已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逐步展开,最终完全形成,人物形象便血肉丰满起来了。像匡超人由一个忠厚孝顺的青年最后蜕变为结交诠释、天良丧尽的儒林败类,其变化过程的描写真实可信,让人掩卷深思,一声长叹。

《儒林外史》古籍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节选自杜甫《戏为六绝句》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清末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以及《海上花列传》等,它们的成就和价值虽不能和《儒林外史》相提并论,但或体裁模仿,或笔法相承,很明显受到《儒林外史》的影响。“五四运动”时期,《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被社会广泛认可,文学地位被推上了新的高度。胡适说吴敬梓是“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鲁迅称赞《儒林外史》开创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先河,茅盾要求年青人提高文学修养就要读《儒林外史》。建国后,毛泽东主席要求子女必读《儒林外史》,陈毅元帅歌颂《儒林外史》永垂不朽,老舍、郭沫若、臧克家、林散之等名家纷纷题词赞颂。世界普遍认为吴敬梓的艺术风格可与意大利卜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END

作者|许立

全椒县吴敬梓纪念馆馆长,吴敬梓研究会理事。

作者(左)和吴敬梓研究专家陈美林教授

相关机构

中国儒林外史学会成立于年,是联络和团结全国各地儒林外史研究工作者开展研究活动,推动学术交流,自愿结成,非营利性的群众性学术团体。首届学会名誉会长为吴组缃,会长为章培恒,副会长有陈美林、宁宗一、李汉秋等国内著名教授。目前,该学会会长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万曙先生。

全椒吴敬梓纪念馆景区始建于年,年对外开放,现占地面积近㎡,建筑面积约㎡,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研学基地。景区内展示了吴氏家风传承、吴敬梓生平事迹、《儒林外史》故事以及研究评价,馆藏名家题词和吴敬梓研究资料多套,是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研究的重要基地。官方网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jsth/7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