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号时候,晚上10点50还没有睡,在新闻上看到说立春时间是22点58分39秒。于是便等着这个时间的到来。接下来便要过上春天了吧?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2月份,早上醒来睁开眼睛,不着急爬起来,厚被子让人微微发热。在心里大喊,啊,春天来了,我要开始减肥了!

算是给过去的一年正式道个别!

中午时分,我们出了门,家属说想去司门口转转,于是我立刻规划好了路线。以前还住万科的时候,我们经常从万科沿江边走路到司门口,从单身时候到推着婴儿车到推着滑板车。现在我们已经搬离万科,杨泗港大桥也修好了,未来江滩也会很快修好。

我们的行程从花堤街开始。花堤街在音乐学院的背后,穿过去是彭刘杨路,有一回晚上,我在彭刘杨路慢慢走,听到不知谁家的小孩子在练钢琴,心情也悠扬走来。那一回,我便爱上了这个老城区。再往前穿过去大成路,大成路的晚上是我非常爱的时候,夜晚时分每每走到那便挪不开腿,想把每一个小摊位都光顾到。中国人总是有非常坚韧的精神,外界环境一旦开始恢复正常,大家便开始热气腾腾的生活。看大成路上流连的人们,排长队买吃的人们。正常的生活啊,真好!

再往前拐到户部巷。这里是我和家属非常爱的一个地方。我们可以从这里走到江边从中华路码头坐船,2块钱的轮渡,站在上层就像是御风而行。看船和树的远远近近,就到汉口了。

我们走的是另一条路,走到中华路往江边反方向,没走多远,就到德胜桥。德胜桥路上的老房子里的生活像是画卷,平铺过来。我一抬头,看到一家楼上挂了一串腊鱼腊肉,便忍不住拍下来,再扭了一下头,黄鹤楼就矗立在眼前。

那是李白的黄鹤楼呀,和光同尘,与周遭一切和谐相处。

德胜桥路的日常生活中,也少不了猫,有些懒散看着行人,有些则警觉躲在门后,露出雪白的脑袋。

德胜桥走到尽头是巨大的工地,往右拐便到昙华林路。我在地图上查一查,工地是在建什么。原来是在建5号地铁昙华林站。再坚持一年,就会更方便。

昙华林路上行人并不多,旁边有汉服店和咖啡店,闺女站在咖啡馆门口数里面的猫咪。我们就这样慢慢走,冬日阳光柔和洒在身上。什么样的日子算是好日子,现在就算是好日子吧。

昙华林变化还挺大,我上一次来的时候不记得多少年前,零零散散的店在路边,几乎没什么人光顾。再上一次来的时候是晚上,张大水的店还在离他店不远的路对面,小小的一个门面,旁边一个斑马立在那边,这些街啊,哪里有什么文艺气息。

这一次我终于走进了张大水的店,店靠里房间有一面墙的书。

短暂停留并不适合拿一本书看但很适合翻一本小册子,那本写着不知道哪个国家语言的摄影册子,记载着年前后的日常照片。我开始猜,这是哪个国家。有戴头巾的女性,还有做礼拜的人们。我把目标锁定在中东,这会是伊朗吗?记得看过《我在伊朗长大》,写伊朗那些年代的变化,曾经非常世俗化的国家,现在则变得非常保守。但时间线显然对不上的,而且摄影册的人们并是黑衣黑面十分保守。里面有一些文字,我开始输入上面文字查信息,网络太差,什么都没查出来。

终究还是知识储备太少了,我叹了口气。

看完关上画册,封面上的文字告诉我了答案。是的,可以拼出来:Istanbul。

啊,就是那个有着辉煌文明的伊斯坦布尔。古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啊,原来在21世纪初期是这个样子。

我的知识真是太少了。

从大水的店出来后,继续往前走,向右拐到胭脂路,这也是一条充满想象的路,以前的人们在这里买胭脂水粉,订做旗袍西装。有一些房子建在山坡上,看到一条叫履坦巷的巷子。履坦巷,步履坦途,真是美好寓意的名字。

在同一个地方呆久了,总是会觉得熟悉的地方无风景,但只用放松心情,观察周围的生活,总是发现不一定的风景。

我们再上到民主路到江边。回到汉阳门花园,看江边随江水而下的冬泳人们。长江大桥下面,喝着跑调的歌儿,也不妨碍他们度过欢乐的一下午。

生活总是残酷的,有那么多人因为疫情再也没活到这个春天。可生活也总是充满了希望啊,看稚嫩幼童的脸,再苦再难也扛下来了不是吗?

这一年我回避了每一个关于武汉疫情的画面,电视,电影,记录片。怕眼泪太多太丢人。

什么都没有忘记,可我们这些生人总是要带着那些遗憾努力向前奔跑,努力奔向一个更好的春天,不是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jsth/8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