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对于上海弘辉种业有限公司80后的总经理张洁来说,只是一种想象。

播种期,凌晨4点起床,5点钟赶到生产试验基地,8点回公司处理日常事务,然后再赶回新品种研发基地。晚上5点在回公司处理事务,一般都要到晚上10点左右才能到家。

其实,她完全可以不辛苦。在年之前,这位同济大学毕业的80后,还在浦东新区民政局坐机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放弃了朝九晚五稳定的工作,一头钻进泥巴地里做起了粮食育种这个既要学技术还要出体力的“苦差事”?

平常人家一碗饭,也许就来自弘辉种业生产的稻种

“刚开始本着帮父亲减轻工作压力的初衷。后来,越来越觉得水稻育种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让中国人吃上放心米、可口米出一份力,你说是不是有意义?”张洁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辞职,是困难的选择

当年报道父亲张永祥的那份《文汇报》报纸,张洁一直保留着,以此激励自己奋进

故事要从张洁的父亲张永祥说起。老张以前开了个五金厂,日子过得挺滋润。机缘巧合,家里租了30亩地。恰巧这时,遇上上海农科院的老师指导别人做杂交制种,老张觉得很有意思,和自己以前干的事情完全不一样。老张来了兴趣,决定试一试。

水稻制种最初连年亏损,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张不顾家人强烈反对毅然决定关了五金厂,像“着了魔”似的全心投入水稻制种。经过几年的努力,才慢慢上了正轨,也从个体户发展成了种子公司。

稻谷每年生长,需要水和阳光;而对于个人选择,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家人实在是拗不过他,只能支持。看到父亲在田里日晒雨淋那么辛苦,张洁在周末和节假日都会到田里去帮忙打理。“父亲对水稻育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同时也考虑到父亲的身体,在父亲或明或暗不断的‘催逼’下,我决定辞职回到自家的公司。”

适应,是“痛苦”的过程

习惯了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地生活,突然要面对公司管理、项目研发、田里学习等紧诸多不熟悉的事务,需要坚持和毅力。

需要两个人合力,才能打开储存种子的大门。这些力气活,张洁毫不退却

“一开始真的很痛苦。每天凌晨四点钟就要起床跟着父亲一起去田里巡查和安排田间工作,我必须改掉睡懒觉的习惯。为了能准时起床,我在房间放了足足五个闹铃。张洁笑着说。

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首先是水田里走路。“穿着水田袜在泥泞的试验田里走,可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刚开始我在里面走不了,脚陷进去动不了和滑倒是常有的事。”

走进稻田近距离观察稻花,分清品种,这一件件她都要认真学

第二个困难是认清稻花,不同品种的稻花是不一样的。“杂交制种有母本和父本,刚开始父母本都分不太清楚,更别提让我在花期去杂。稻花非常小,而且开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堪比昙花一现。第一年我在田间看了好几天,傻傻分不清楚。后来从女儿那边借了个放大镜,烈日下蹲守在田间,摘下稻花用放大镜放大了看,看颜色的差别,看形状细微的差别。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洁慢慢从“门外女”成了“庄稼女”。

坚持,是难舍的情怀

老张喜欢搞种源农业,因为这样的事业有战略意义,能体现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如今,这种情怀也在了张洁的身上延续。

嘈杂的生产车间,张洁每天都要去好几趟

“确实,农业相对来说不是很赚钱的产业,种源农业更是投资大、收效慢、不可控因素多,从各个方面来说风险都大。我们做的杂交水稻育种又是比较冷门的,是做新品种的,风险比一般农业要大得多。”所以在组建上海弘辉种业研究团队时,张洁一再告诫大家,想走捷径、想赚快钱就不要应聘,因为这个行业需要下决心、静下心,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去做。

她常和技术人员走进稻田,用心培育杂交水稻

张洁带领的技术团队主攻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研发,经过六七年的漫长攻坚,他们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紫祥优24”“紫祥优26”这两个品种,并于年、年通过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审定。

弘辉的发展和取得的成果渐渐受到了同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jsth/8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