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法义名相辞条类

《法义名相辞条》

第七十一、辞条

公案类

《碧岩录》

第二十二则 雪峰看蛇

经文类

《胜鬘经》

颠倒真实章第十二

法义研究类

其他类

末那心所何性所摄

作者:(宋)释延寿著

法义名相辞条类《法义名相辞条》第七十一、辞条

主语~智慧。

概念~明白一切事相者叫智,了解一切事理者为慧。<大乘义章>曰:[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之为慧。通则义齐。]<法华经义疏>曰:[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瑜伽伦记>曰:[梵云般若,此名为慧,当知第六度。梵云若那,此名为智,当知第十度。]

逻辑~智与慧,一相一性,一事一理。然二者一如,不二法门。凡执着任何一边者,皆是伪悟。如法报化三身为一身。亦如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三性本一性,即是智慧性。此种,六道之中,只有人类俱足。所以,笔者认为:佛法就是人法,释迦乃是文佛。大雄之巅也。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总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大日经>曰:[一切智慧者,出现于世间。如彼优昙花,时时乃一现。]

一句话:一切智慧的产生,皆来源于根与识的完美结合。这就是。

公案类《碧岩录》

(宋)圆悟克勤著

白话直译:西蜀·净然

第二十二则 雪峰看蛇   

雪峰示众云:“南山有一条鳖鼻蛇,汝等诸人,切须好看。”长庆云:“今日堂中,大有人丧身失命。”僧举似玄沙,玄沙云:“须是棱兄始得,虽然如此,我即不恁么。”僧云:“和尚作么生?”玄沙云:“用南山作什么?”云门以柱杖,撺向雪峰面前,作怕势。   

雪峰禅师住山,有时上堂示众云:“南山有一条鳖鼻蛇喻开悟者,汝等诸人,一定要好好地看准确啊!”此时,长庆站出来道:“今日堂中,大有人丧身失命。”意谓:你这个所谓的觉者,恰恰是伤人害命的玩艺儿。后来,有僧人把这段故事告诉了玄沙和尚,玄沙道:“这只有棱兄长庆方才可以做到当面批评师父,但虽然如此,要是我在场就不会这样做。”僧人问:“那和尚当时若在场,应做什么说?”玄沙云:“用南山作什么?”开悟鳖鱼蛇就开悟吧!为什么要指明南山相,暗指雪峰!干什么?言外之意,般若空性岂是相染耶?!注:其实这也是鸡蛋里挑骨头,勘验的一个手段罢了。看官千万别错会了,认为玄沙与雪峰悟境相左,接下看:云门后来听说了,拿起柱杖,撺(注意:一个“撺”字活龙活现)向雪峰面前,装作是一个害怕的架式。你是大虫鳖鱼蛇吗?我可是真怕你呀!   

禅师相见,作家机锋,言语诙谐,动作幽默,全无“相”上功夫也!你敢称“大虫”,我就前来做怕你状!这“大虫”就是我携来的柱杖,无非就是一根烧火棍!这就是禅行者的气度。   

回首看,雪峰上举,对大众开示说:“南山上有一个鳖鱼蛇暗喻自指,你们这些弟子们,一定要仔细地看准确呀!”意谓:别走了眼,看到别人那里去。此时,弟子中有个叫长庆的站出来指责道:“今天的大堂中,就有人已经丧身失命了。”你敢自称鳖鱼蛇,就已经着相落于世俗地了。此故事,后来有个僧人对玄沙和尚讲了。玄沙说:“这也就是棱兄长庆敢于堂上,当面指责。但好是好,要是我在场,就不这么说。”僧人于是问:“和尚当时若在场的话,应怎么说?”玄沙答:“用南山暗指雪峰干什么?”有没有你南山都一样,何必多此一举呢!此后,云门禅师听到后,走向前面,把手中柱杖抛向雪峰面前,装作出一付害怕的样子。   

禅,就是如此的鲜活。所以,说禅是经络,当你活着的时候,请尽情地享受吧!

  

经文类《胜鬘经》

宋中印度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白话直译:西蜀·净然

颠倒真实章第十二

0、颠倒众生于五受阴。无常常想苦有乐想。无我我想。不净净想。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净智者。于一切智境界及如来法身本所不见。或有众生。信佛语故。起常想乐想我想净想。非颠倒见。是名正见。何以故。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于佛法身。作是见者是名正见。正见者。是佛真子。从佛口生。从正法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

[解]一切颠倒之众生,于五受阴中,于无常中作常想,于苦有中作乐想,于无我中作我想,于不净中作净想。(注:颠倒者,于相上颠倒。)一切阿罗汉与辟支佛皆清净之智者,于一切智境界,(注:一切智乃根本智,于声闻,缘觉,菩萨所有智。)以及如来法身,本所不见。(注:阿罗汉辟支佛只见无常,苦,无我,不净。却看不到如来法身的[常,乐,我,净]之境界。)其间,如果有众生深信佛语故,于是生发出常想,乐想,我想,净想,此非颠倒见,恰恰是正见。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注:波罗蜜乃是到彼岸。)对于佛法之身,能够作出这样的见解者,就叫作:正见。凡正见者,皆是佛真法子,皆从佛口而出,即从正法中生,亦从法中化生,得证法义之余财。(注:余财者,部分也。佛乃分母,佛子众多,皆为分子。分子者,得到的将是部分法财。)

世尊净智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智波罗蜜。此净智者。虽曰净智。于彼灭谛。尚非境界。况四依智。何以故。三乘初业。不愚于法。于彼义当觉当得。为彼故世尊说四依。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间法。世尊。一依者。一切依止。出世间上上第一义依。所谓灭谛。

[解]世尊!清净之智者,即一切阿罗汉与辟支佛智波罗蜜。此种净智者,(注:清净意根上皆是净智者。只鉴不择,不涉世俗。)虽然称之为净智,但对于那种灭谛境界来说,还不到其灭谛境界,更何况四种依智!(注: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为什么会这样呢?三乘之初业学者,不会把愚痴转嫁到法上,(注:所以才说依法不依人,人愚痴,法无咎。)学人于缘起之法义上,应当觉悟,应当得证。正是为了法义的原故,世尊才宣说四种依。(注:四依四不依。全程辩证。)世尊!此四依者,皆是世间法。(注:真如此,就是处的,世间现量。也就是如来者,诸法如义也。)世尊!如果是一依者的话,那么,就是一切依止上的出世间,上上第一义谛依,也就是所谓的灭谛。(注:此灭谛乃无为法。非人力之有为作意也。这一点,非常重要。前人不讲,我们讲。)

法义研究类

西蜀·净然

法义研究

64、今日依此文共同研究

识论颂云。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注意!。

后人演变成了[四烦恼]之恶慧了。

就是一句陈述句。

恒审者,乃性鉴也。

思量者,乃镜鉴也。

恒审思量,就是性相如一的之不二法门。

历史上,很多大师,竟然把它说成了,……如今无聊的们,也在摇旗呐喊。

殊不知,历史是不会重复的。

谎言是不会长久的。

真悟着,当言。

陈述句是不会有违事实与逻辑的。

佛法不坏世间法。

真觉者,当经得起。

~这就是,然而本质恰恰是。

缘起必有覆,因其有漏,有界,有生灭。

这一点是。

不等于[恶慧],在这里谁是始作俑者?

断掉了后人觉悟的。

理应忏悔之!

~此处,末那意根识,只是缘起于藏识(种子)的见分,非是其它的东西。(注:笔者认为,这就是<金刚经>中的。)

这里所出现的一切,无始劫来,一类相续,似常似一故。(注:请问,一类相续何罪之有?让你们仇恨成呢?)

注意!这里明言:恒与诸法为所依故。

(注:如果说[恒与诸法为所依]是错谬的,颠倒的,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不颠倒的呢?)

经曰:诸法虽生,真如随诸法而生,真如不生,是名法身。

这就是法身的,不可动摇。

严格意义上讲,上显现的皆是诸法如义之。

法身之显现,有覆无记,何罪之有?

~第七识末那根识,未转依圣位时,只有缘起于如来藏识之种子。如果已经是转依圣境后,也就是缘于真如了。至于其它的一切诸法,皆是本然即的。即皇帝与乞丐平等如一,法住法位。一切法皆可证得十种平等性智。(注:参看<佛说佛地经>。)这就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随缘起用,善解一切差别之相。(注:一切贤者,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笔者认为,这种境界本身就是之功德相。)从而示现出种种佛之影像来。释迦之<经>曰:此种第七识末那根识,只有缘起于第八识的如来藏之见分。不是其它的相分种子之心所等。(注:见分是能执,属有为。相分是所执,属无为。二者角度不同,产生的立场亦不同。从八识立场上,应为之缘起,从七识意根角度看,应为[相分]之显现。二者一能一所,一如不二。恰恰是清净意根之功德相。)

~只有缘起于八识见分者,称其无始劫来,共业种子,微细一类,(注: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似常似一。(注: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由于其永不断绝,故似常。简洁之境界,没有污染相。然而,彼色等法,皆为生灭之间断故。一切种子,本身也是这样的,或者被损坏降伏,戓者长时永断,由此产生出遮计其他识为。缘起不同,遮计不同,名相亦不同。似一(性)故,当简心所(相)也。心所之相多法相故,(注:心生则法生。)为什么不缘起于其它之识呢?这是因为,凡是言说我相者,(注:是名世界。)皆因其在第七识上有作用之相故。(注:驴见马见,功德显现。)八识种子之见分受其缘起之境界的限制,随缘显现。但其种子的作用,恰恰是第七识清净意根上的驴见马见之相显。由于它似于故,所以,不缘其它识,也不受其它识的影响。所以,第七识末那识,当为自证分。这其中的用细是很难知晓的。)

其他类末那心所何性所摄作者:(宋)释延寿著

(接上)

论问。如世尊言。出世末那。云何建立。

答。有二义。一名不必如义。彼无漏第七不名末那。名是假故。二能审思量无我相故。亦名末那。显通无漏。即知此名。非唯有漏。论云。谓从无始。至未转依。此意任运。恒缘藏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着。故名我爱。乃至此四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故名烦恼。释云。此第七意。除四惑外。不与余心所相应者。一恒故。二内执故。三一类境生故。所以不作意而向外驰求。唯任运而一向内执。此第七识。于五受中。唯舍受相应。论云。此无始来。任运一类缘内执我。恒无转易。与变异受不相应故。

又问。末那心所。何性所摄。

论答云。此意相应四烦恼等。是染法故。障碍圣道。隐蔽真心。说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无记。若已转依。唯是善性。密严经偈云。末那缘藏识。如磁石吸铁。如蛇有二头。各别为其业。染意亦如是。执取阿赖耶。能为我事业。增长于我所。复与意识俱。为因而转谢。于身生暖触。运动作诸业。饮食与衣裳。随物而受用。腾跃或歌舞。种种自嬉游。持诸有情身。皆由意功力。如火轮垂发。乾闼婆之城。不了唯自心。妄起诸分别。身相器世间。如动秋千势。无力不坚固。分别亦复然。分别无所依。但行于自境。譬如镜中像。识种动而见。愚夫此迷惑。非诸明智者。仁主应当知。此三皆识现。于斯远离处。是即圆成实。

问。此意有几种差别。

答。略有三种。论云。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已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顺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问。人法二执俱起。何故分位前后不同。

答。人法必依法执起。又法我通。人我局。论云。补特伽罗我见起位。彼法我见。亦必现前。我执必依法执而起。如要迷杌等。方谓人等故。释云。今显初位。必带后位。以初短故。人我位。必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人我。是主宰作者等用故。法我。有自性胜用等故。即法我通。人我局。

南无阿弥陀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jsth/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