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

读完收获:

这本书光读书名,即便摆在书店最显眼的地方,大概也没多少人愿意翻开它。历史中有着大段空白是我不知道的,而其中最大空白就是“魏晋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两段时期。

这本书以简练的措辞以及清晰的脉络帮我补全了魏晋南北朝中的“东晋”的这段历史,也让我知晓了中国古代门阀制度的大致雏形。

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我了解东晋这个时代的大门。

写在前面的三个问题:一、东晋门阀政治是怎样形成的?二、东晋百年门阀政治的演变过程?三、东晋门阀政治存在以及终结的原因?1东晋门阀政治是怎样形成题的?01九品中正制说起东晋的门阀政治,就必须把时间线往前推到东汉末期。当时中国各地世家极多,我们所熟知的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是汉初开国功臣夏侯婴的谯郡夏侯氏,当时同为谯郡大族的曹氏出了一位历史上少有的正面大宦官曹腾,因为和家里闹崩了,选择了夏侯家的夏侯嵩过继。后来曹操起兵讨伐董卓,一呼百应,其主力正是夏侯家的青壮。曹操为了能统一政令以及巩固政权,后来陆续或打压或诛杀各地世家大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有着“四世三公”之称的“汝南袁氏”以及“弘农杨氏”。但等到他的儿子曹丕想要篡汉的时候,不得不依靠世家的力量,便重新重用了各地世家。他任用当时的名门“颍川陈氏”的陈群为尚书,陈群建立“九品中正制”。不久后河内司马氏代魏建晋,更不得不依靠世家的力量,进一步推动九品中正制,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PS:插段题外话:

“九品中正制”在当时是一项创举,当时魏蜀吴三国选拔人才依旧是依靠西汉的察举制,而察举制在当时基本已经被各地的门阀大族所控制。曹操此前多次颁布“求贤令”,正是在这种状况下的无奈之举。

同时期吴国的高官基本被陆、朱、顾、张四大家族垄断,蜀国的刘备虽然是草根出身,但赵云、陈到等草根出身的武将在蜀国的地位一直算不上高,反倒是从荆州带过来的名门以及后来投降的马超等人地位在蜀国举足轻重。

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主要依靠家世和行状来进行定品。家世就是家庭出身和背景,行状就是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这使得当时的吏治焕然一新,也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为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进入末期,蜀国依靠姜维苦苦支撑,而姜维是魏国叛变过去的,吴国虽有陆、朱、顾、张四大家族,但只有陆抗可以独当一面。而魏晋这边的人才辈出,寒门士族双线爆发,邓艾、钟会、羊祜、杜预……….列下去真是一个超长的列表。

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02八王之乱西晋的开创者晋武帝司马炎有感魏国后期时皇帝势单力薄,宗室衰弱,于是大封宗室为诸侯王,引以为宗室藩屏,整整封了27个诸侯王。晋武帝司马炎死后,惠帝司马衷继位(那位问百姓没有粟米为何不吃肉的皇帝),皇后贾南风乱政,不久便爆发了“八王之乱”,诸王在不断相互攻伐的同时,也陆续收买少数民族兵马以为助力。差不多就是在这个阶段,东晋王朝的创建者司马睿虽然继承了父亲的琅邪王爵,但也只是司马家族的一个无权无势的小卒子。后来成都王司马颖滥杀宗室,他才不得不投靠当时也比较有势力的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和琅琊王氏的王衍关系非常好。司马越虽然是当时的数一数二的实权王爷,但王衍也并非等闲之辈,是当时关东的士族领袖,具备与司马越平等对话的实力。王衍辅佐司马越共谋天下,同时又为司马越准备了“狡兔三窟”,将其弟王澄安排到荆州,其族弟王敦安排到青州,自己留守洛阳,以成为三窟。而司马睿和王衍的另一位族弟王导则被安排到当时中原人瞧不太起的江东去为北方筹备粮草。03王导其人此时的王导已经算是天下名士,而司马睿依旧只是一位普通的皇室宗亲。所以在两人的相处之中,王导反而是起主导作用的那个。王导通过一系列的绸缪为司马睿造势,使得司马睿逐渐收服江东各族。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王导在这段关系中的地位:司马睿到了建邺(今南京)后,江东门阀各大族一个多月没人前来拜访。王导便建议司马睿在三月三日上已节这天出去踏青。我们都学过一篇文章,是王导的侄子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文章的开头写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修禊指的就是上已节。在上已节这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会一起出外踏青,临水宴饮,在河边清晰污秽。(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也是上已节的场景)王导提前做了安排,让司马睿乘着轿子出行。而王导和堂兄王敦以及其他随着一起来江东的世家弟子在后面骑马跟随。江东大族们看到连王敦王导这样的风流人物都跟在司马睿的后边,都纷纷跪倒在路旁。随后王导进言并为司马睿把这些大族一一收入账下。当时司马家与五位王爷一起度过了长江,而唯有司马睿后来建立了西晋王朝,这不得不说是王导的幕后谋划的结果。以至于司马睿虽与王导同龄,但却称王导为“仲父”。几年后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部落组成联盟,联合攻打西晋。东海王司马越出征病死,王衍率军护送灵柩回到东海的途中被石勒击败后被杀。随后长安、洛阳相继沦陷,中原陆沉,史称“永嘉之乱”。至此,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而东晋的皇权却没有掌握在皇室手中,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门阀政治开始。

(公元年,东晋建立时疆域图)

2东晋门阀政治的演变过程东晋的门阀政治在整个中国历史当中都绝无仅有,在这个时期地位最高的并不是代表皇权的天子,而是一个个门阀大族。整个东晋历史基本就是代表门阀的“王庾桓谢”四大家族相继主持“X与马共天下”的历史。其中代表皇室的司马家虽然不断企图夺回皇权,但都无功而返,直到武人出身的刘裕夺权才终结了这段本不该存在的历史。在四大家族相继执政的年历史当中,表现出了有着门阀具备的共性,但也有着每个家族不同的风骨。01琅琊王氏琅琊王氏有“簪缨世家”之称。算得上中古时期最显赫的家族之一了,很多时候这个之一也可以去掉。东晋之前的名人不多,但也有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以及汉末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的王祥和二十四悌之“王览争鸩”的王览两兄弟。兴盛于东晋初年,据《二十四史》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汉至明清多年间,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92位宰相和多位文人名仕。前文简单的叙述了王导和司马睿开创的“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可以说琅琊王氏就是东晋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当时王导居于中枢掌政策事务,而王敦居于地方掌握军事力量,兄弟二人一内一外掌握朝局。元帝司马睿希望削弱琅琊王氏而起用一批士族子弟,这些士族子弟在和王敦争权的过程当中闹得非常不愉快,弄得王敦一直想要起兵杀掉他们,但因豫州刺史祖逖(闻鸡起舞的那位)的压制而不敢有所动作。祖逖死后,王敦这才举兵,并攻下国都建康。王敦破城后没有进入建康,反而待在建康城外的石头城,放纵部下劫掠,司马睿无奈带领百官主动前去拜会王敦,并表示:“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当归于琅琊,以避贤路。”王敦才勉强收兵。此后王敦被封为丞相,大肆杀伐此前对立的士族,回到驻地遥控朝政。其权势可见一斑。元帝死后,王敦再次起兵造反,这次他是打算当皇帝的那种。这次就没上次那么顺利了,不仅手下的人叛变,其他门阀反对,就连堂兄弟王导也反对。结果可想而知,王敦不久后病死于战场,最终悬首朱雀桥。琅琊王氏在王导的维护下,虽然没有走向衰败,但毕竟兵权已经旁落,舞台交给了下一位玩家。琅琊王氏的结局,就留到第三节再写。02颍川庾氏颍川庾氏在渡江之前算不上名门,仅有庾亮声名卓著,气度过人,以擅长玄学闻名。司马睿在渡江后听闻庾亮的名声,前去拜会,见面后觉得确实名不虚传,不仅想重用他,同时也为自己的儿子司马绍求娶庾亮的妹妹。到“王敦之乱”后,庾亮因为平叛有功而获升迁,等到明帝司马绍死时成为顾命大臣,至此成为东晋的权臣。后面的事简单概括,庾亮主政的时候相对独断,甚至因为怀疑一位宗王叛乱而斩杀之。不久后又逼反了军阀苏峻,导致“苏峻之乱”。他本人甚至因为逃出建康向外请求援兵。平定苏峻后,庾亮请求辞官,这显然是一种政治姿态而没有被允许,之后坐镇地方同样遥控朝堂。庾亮不久后又请求北伐,北伐失败导致大将毛宝、樊峻投水而死。虽然成帝司马衍,也就是庾亮的外甥也没有怪他,但庾亮最终忧慨而亡。庾亮死后不久,庾氏的几位掌门人也相继北伐无功而返,庾氏此后几乎一蹶不振。03龙亢桓氏世人钟爱王谢两家的风流,少有人会注意到龙亢桓氏崛起如流星般光的彩耀目,以及灰飞烟灭的令人唏嘘。龙亢桓氏曾五世儒宗,迭为帝师。魏晋之交时因与曹爽交善,而被司马懿诛灭三族,无论男女老少皆被诛杀,活下来的大都隐姓埋名。后世虽然认为龙亢桓氏后来辗转前往江左,但江左桓氏是否是龙亢桓氏的一支也并无确凿证据,只能说是推测。东晋大部分的世家或多或少都有着“脱儒入玄”的背景,桓温的父亲桓彝同样如此。桓彝为了进入名士圈,同另外几位名士效仿“竹林七贤”,以裸奔、酗酒、奇装异服、披头散发而闻名,时称“江左八达”。桓彝在“王导之乱”中兴起,但又在“苏峻之乱”被杀。当时桓温15岁,此前的他家贫好赌,浪荡风流。此后的他枕戈泣血,志在复雠(仇)。值得注意的是,桓温少年的赌徒经历,似乎使得他在之后的人生中反复进行豪赌。而大部分情况下,他都是胜利的一方。之后桓温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平步青云。第一次豪赌发生在十八岁得知杀父仇人身死,桓温假扮吊客,手刃仇人三子。或许是因为东晋倡导孝道,或许是因为桓温是烈士之后,或许是因为仇人反复无常。总之,桓温最终不仅没有被惩罚,更因此事而被世人称颂。五年后皇帝将公主下嫁于她,或许和这件事有着不小的联系。第二次豪赌发生在三十岁因各方势力平衡,桓温代替庾氏坐镇荆州。随后自请讨伐位于蜀地的成汉政权,未经允许就出兵。桓温兵少但三战三胜,大军直接攻到了成都。但成汉的士兵此时或许是因为要保卫国家,英勇反击,双方死伤惨重,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温的马前。戏剧化的此时晋军上下战意已失,桓温无奈下令退兵,但鼓吏误击了进攻的鼓声,众将士无奈反击,最终大获全胜攻下了成都。次年,桓温完成了曹操青年时的梦想,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第三次豪赌发生在四十岁左右此时的桓温已经掌握八州之地,甚至可以自行招募士卒,算得上功高震主。朝廷启用桓温的发小殷浩用以制衡,双方相安无事了一段时间。及至后赵皇帝石虎病死,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无果,旋即带兵进驻武昌,朝野上下震动,各方势力前往劝阻才勉强回反。后两年殷浩数次北伐损兵折将,桓温请求废殷浩为庶人,进而统领全部兵力,请求北伐。三次北伐有胜有负,收复洛阳,甚至有一次打到关中,险些收复长安,但最终功败垂成。但朝野上下竟无人敢指摘半句,甚至不得不对其进行封赏。晚年的桓温坐镇地方,废过皇帝,要过九锡,甚至差点把庾氏灭门。但终究没有谋朝篡位,反倒是他的儿子桓玄后来代晋称帝,颇有点曹操的意味。桓玄称帝后不久被刘裕带领的北府军击败,最终满门被斩,龙亢桓氏最终烟消云散。(公元年,桓温去世时东晋疆域图)PS:龙亢桓氏的故事本该到此结束,但当想到桓公在历史中的地位,又不免想再唠叨几句。田余庆先生在书中对桓温的评价毁誉参半,历史上也多半视桓温为祸国权臣。不过我还是想说一些小故事,让大家自身去体会这个复杂的少年郎:①桓温母亲去世时,桓温曾多次请求辞官为母亲守孝而未被允许。不久后率军西征蜀国,据《世说新语》记载:“桓公入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乃叹曰:“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②“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这与上一段故事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桓温是否是因母亲去世,而对猿母怀侧隐之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想来,桓温应当算得上是一个孝子吧。③“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04陈郡谢氏

桓温鼎盛之时,前秦的苻坚几已统一北方。一南一北,双雄对立。挡在双雄面前的,都是同一个书生。

陈郡谢氏的兴起同样离不开前面提到过几次的“脱儒入玄”。谢家稳扎稳打,经历几代勉强在江左站稳脚跟,族内人才众多,但依旧只能算是中等世家,入不了上流。

有个例子可以说明谢家在江左的地位:

尚书谢裒为儿子谢石向诸葛恢求娶他的小女儿,诸葛恢是琅琊诸葛氏的后裔,诸葛家族曾权倾一时,权倾三国,时有“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一称。诸葛家族此时虽大不如前,但仍毫不客气的拒绝了谢裒。直到诸葛恢去世,诸葛氏稍有没落,才勉强同意这门婚事。

接下来要描述的开头提到的那位书生了。《资治通鉴》中这样写述着这位书生的前半生:

谢安少有重名,前后征辟,皆不就,寓居会稽,以山水、文籍自娱。虽为布衣,时人皆以公辅期之,士大夫至相谓曰:“安石不出,当如苍生何!”

四十岁之前的谢安,就过着这种游山玩水,放浪形骸的日子。直到大哥谢奕病死,四弟谢万因北伐失利被贬为庶民,陈郡谢氏获将失势。

谢安方才不得不得东山再起,应当时尚是征西大将军桓温之邀担任帐下司马。桓温对谢安的诚意在我看来比起刘备三顾茅庐也丝毫不逊色。可以说,正是桓温的欣赏,才使得谢安在之后的仕途平步青云。

桓温北伐失利后,为了重立威信选择了废帝。废帝后一年,新帝亦病重,临死前想将皇位传给桓温。侍中王坦之出面劝阻,才让将皇位传给孝武帝司马曜后驾崩。时传桓温入京要大开杀戒,尤其要斩杀王坦之和谢安。王坦之等人无不色变,唯有谢安立神色不变:“晋祚存亡,决于此行”。

双方会面于新亭,桓温布好刀斧手。王坦之等人汗流沾衣,又是谢安谈笑自若:“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璧后置人邪?”桓温答:“正自不能不尔。”双方交谈甚欢,随后桓温退兵。

同年桓温病重,暗示朝廷加九锡,大臣们无奈准备答应,还是谢安站出来表示要修改加封的奏折,改了十几天后尚未改好。桓温不久后病逝,死前感叹道: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此事不了了之。

可以说,正是谢安的从容应对(或说百般阻挠),才使得桓温的帝王霸业最终烟消云散!(桓温对谢安欣赏至此,以至于到了如此境地都未曾对谢安有过一丝责难。)

桓温死后,谢安主掌朝政,虽内外交困,但凭借超人的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荆扬相衡,则天下平”。也正是此时,前秦雄主苻坚一统北方,携百万大军兵临长江,决意一统天下。

苻坚连战连胜,朝廷上下为之震动,加封谢安为侍中,都督各州军事。谢安任用侄子谢玄镇守兖州,重整北府军,反击前秦军并获得胜利。双方最终决战于淝水,晋军大获全胜。

据闻捷报传回建康时,谢安正在与友人下棋,他只是简单看了眼就继续下棋。客人问信中内容,谢安若无其事地回答:子侄之辈大破敌(高冷如斯)。但等棋下完送走客人后,谢安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笑~)。

至此,陈郡谢氏达到其声望的最巅峰。

战后谢安请命北伐,分三路进军前秦。东路的谢玄率领北府兵自广陵北上,一路收复了兖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的桓氏则出兵攻克了鲁阳和洛阳,并收复了梁州和益州。至此,整个黄河以南地区重新归入了东晋的版图。

(公元年,谢玄去世时各国疆域图)

次年,谢安请辞后病逝。再三年,谢玄请辞后病逝。不久后孙恩起义,谢氏诸将率军抵抗,谢安之子谢琰战死,此外谢氏被杀著名人物还有谢琰之子谢肇、谢峻,谢铁之子谢邈、谢冲,谢冲之子谢明慧等等。

PS:《晋书·谢安传》中记载着这么一句“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读到此言,眼前总能浮现谢太傅的谈笑自若。3东晋门阀政治存在以及终结的原因01皇权政治与宗族之间的常态自周王朝以后,宗法制度下的宗族一直存在于中国的数千年历史当中。而在皇权出现后,宗族具备了对土地和人口的占有条件。

历来各朝各代普遍的剧本是:

开国期间人口稀少,土地辽阔,几代皇帝励精图治国力达到鼎盛,GDP达到峰值。接下来人口继续增加,却没有新增的土地可供开垦,平民百姓只能进行分田。这导致单个家庭的经济产出降低,进而选择把土地卖给地主,导致土地兼并和大量的农民起义。随后进行军阀混战,人口大幅减少,最终走出一代雄主开创新的朝代。随后又重复上面的剧本。

在这个过程当中,皇权对于宗族势力一直都存在一个误解,认为宗族的发展对皇权必然是不利的。殊不知任何一个事物的诞生必然会有生存和繁衍(自我增强)两个特性。小到个体,大到皇权,皆是如此。

但宗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宗族和皇权之前的关系的常态并不仅仅是对抗,更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可以说,在大部分场景下,宗族更愿意效忠于皇权。皇权稳固,宗族随着皇权的发展而一并发展;皇权动乱,宗族也将面临种种冲击。

以东汉为例,东汉光武帝后,明章二帝励精图治,开创“明章之治”(是不是感觉非常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此后的皇帝在位时间大都非常短,其中汉章帝有7子,两子早夭,其余五子或本人或子孙皆当过皇帝。自章帝于公元88年殁,到汉朝末代献帝年即位,年间有11位皇帝即位,其混乱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背景下,支撑东汉王朝长达百年稳定下的就是这些宗族。即便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乱权,也几乎没有任何士大夫站出来去忤逆皇权。而在最终代汉自立的魏文帝曹丕的父亲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取代汉家江山,只敢自诩周公和周文王。曹操少年时的梦想也不过是能在墓碑上留下:“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由此可见皇权下的宗族的姿态。

曹操在赤壁战败后,面对士大夫阶层的嘲讽,在《述志令》中写下这么一句话“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其内心的焦灼可想而知。

可以这么认为:

从政治上看,宗族处在皇权的控制之下。

如果皇权稳固,他们是皇权的支撑者;

如果皇权式微,他们便力图匡复;

如果皇权已经瓦解,回天无术之时,他们就会理所当然地成为新的皇权的角逐者,但也不敢彰明较著地进行角逐。

02东晋门阀政治的出现的原因

从理论上来讲,在皇权社会下,不仅宗族,甚至其他一切的社会力量都应该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绝无与皇权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的可能性。即便是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宦官和外戚势力,也不过对皇权的窃取。

魏晋时期士族的势力不断壮大,并在政治上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但仍在皇权之下。第一代的“王马”王衍与司马越的组合,其核心无疑是司马越而非王衍。但当第二代的“王马”王导与司马睿的组合到达江左之后,士族的势力才得以与皇权平行乃至超越,进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份的“东晋门阀政治”,甚至持续百年之久。

究其缘由,有三大原因:皇权不振、士族专兵以及北方威胁。

①皇权不振

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和大多数的开国君主都有所不同。他的皇位并非是凭借自身的文治武功获得的,更多的是逃亡江左的士族们需要这么一位皇帝。和其情形类似的勉强还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害死岳飞的那位,在掌握军权方面确实做得比司马睿好)。

在永嘉之后,北方的西晋政权岌岌可危,士族为了保全家族选择南渡,已经在江左的司马睿自然是他们的首选。但此时西晋尚未灭亡,晋愍帝司马邺仍还活着。司马睿在各方势力再三劝进的情况下也只答应以晋王的名义居位。等到愍帝死于汉国的讣告传到江东,司马睿方才即位。

就士族看来,司马睿所代表的的东晋王朝本身势力不强,可以作为庇护,但并不愿意受其限制。而在司马睿看来,自己握有皇权,自然也不愿意与士族共分天下。

双方的矛盾爆发于两次“王敦之乱”。第一次王敦以“清君侧”作为由头,得到了大部分士族的支持,确立了士族在东晋的地位不容侵犯。而第二次当王敦企图自立,想取司马而代之的时候,则被大部分士族反对,确立了皇权不容任何一家士族擅自废弃。

②士族专兵

江左地区不以兵强见长。在士族南渡后,东晋政权的主要兵力除了王敦等强藩之外,只有来自于北方的“流民”,兵权从来没有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在“王敦之乱”、“苏竣之乱”中,最终协助朝廷平叛的也正是“流民帅”郗鉴(也是个传奇人物,有兴趣自行百度)。

此后的历史中,流民这股势力一直在各大家族当中流转,但从未落入到皇权手中。前文有特意提到的“北府军”,也正是谢玄在谢安的支持下,整合原先的流民势力而成。

③北方威胁

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五胡乱华,士族南迁的直接原因是五胡乱华,而维持东晋门阀政治的原因之一同样也是五胡乱华。

在东晋早期,东晋和后世的南宋并无不同,对北方普遍是被动防守,若非北方一直处于战乱阶段,东晋也难偏安一隅。这同样也使得东晋主要的兵力布防在长江沿岸,皇室与世家协力共抗北方。尤其以北府军所代表的流民,在淝水之战之前,几乎没有参与过对皇室的叛乱。

和南宋不同的是,东晋面对北方的威胁,虽然选择了偏于一隅,但也在不断尝试收复失地。最早是祖狄,祖狄之后是庾亮庾翼两兄弟接连北伐,此后殷浩北伐,败后桓温三次北伐,谢安谢玄叔侄二人一前一后进行过北伐,最后刘裕也进行过北伐。北伐不仅仅是恢复旧国的梦想,也是建功立业的跳板,更是维持国内政局的关键因素。

PS:

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在上面我贴的三张图片中,东晋的版图一张比一张大。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历史上非常非常罕见,历史上真正意义上从南方打到北方最终统一全国的也仅有洪武大帝朱重八。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次(除了朱重八)南北对立,都是以北往南最终统一而结束。究其原因大概有是因为北方的马匹,以及由北往南一马平川。抗日时期,著名的战略家蒋百里边敏锐的发现了这点,建议老蒋改变战略,将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吸引到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从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进行持久战。

03东晋门阀政治终结的原因

东晋的门阀政治是中国皇权政治的一种变态,而非常态。所以当几个条件一一解除之后,自然就终结了。

淝水之战后,陈郡谢氏无心权倾朝野,孝武帝司马曜的弟弟宗室司马道子、桓温幼子桓玄以及太原王氏三足鼎立。后五斗米教孙恩叛乱后不久,桓玄代晋建楚,后又被北府军刘裕击败。刘裕依靠平叛以及北伐的功绩总览东晋军政大权,最终代晋自立,国号“宋”,史称“宋武帝”。

士族阶层在孙恩之乱中,被诛杀甚多,而四大家族的大致情况如下:

琅琊王氏王凝之(王羲之之子)及其子女均死于战乱,其妻子谢道韫(说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奇女子)临危不惧,怒斥孙恩反遭孙恩赏识,保住了家中女眷。

颍川庾氏在此前遭桓温屠戮,虽未灭族,但影响力大不如前。

桓温死后,其幼子桓玄在淝水之战及孙恩之战中崛起,代晋后被刘裕击败最终灭族,此后再无音讯。

陈郡谢氏在前文有写到,在孙恩之乱中被屠戮甚多,加上谢氏多散漫,影响力也江河日下。

加之谢安、谢玄死后,士族人才日益凋敝,再无桓温、王导之类的风流人物。到最后一代太原王氏掌权时,甚至找不到能够指挥军队的儒将。

至于士族专兵。刘裕乃北府军出身,又怎么容士族染指兵权呢?

而同时期北方在淝水之战后,盛极一时的前秦崩然倒塌,苻坚为姚苌所害,再次进入群雄逐鹿的阶段。无力南侵,甚至大部分场景在被动挨打。

几个外部条件均已解除,东晋门阀政治自然土崩瓦解。后面还能接着写,但想想到此为此为此就差不多了。不过为了对得起东晋的最后一位英雄刘裕刘寄奴,我还是提一嘴老辛赞美他的词: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PS: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一句诗流传后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两家是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而两家在历史中的命运也是出奇的相似。谢安在历史中的名声和王导相近,两家都以人才辈出著称。

在南梁时期,西魏重臣侯景判国南投,并向梁武帝求婚于王谢两家,但即便是梁武帝也只能回答“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意指王谢两家门第太高,并非合适配偶之选。后梁景再叛,攻入建康,屠诸门阀大族,其中以王谢两家最为惨重,几乎亡族。至此,至东晋以来的门阀基本消亡殆尽。之后登上舞台的则是来自关中的关陇集团,就不是本文要讨论的东西了。

感谢能全程读下来的同学,因为我知道这篇文章写得有多漫长枯燥。

本来一开始只打算简简单单写一点,但不知不觉似乎就写了近万字。有作者的内容,有网上看到的种种素材,也有自己的想法,总感觉写得太简单对不起这个时代的那些英雄。

也感谢方先生的排版指导,不是你的话,这篇文章的可读性还得下N个台阶。

以上。感谢。

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ncth/4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