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ADIN

五一假期最红打卡地当属上海武康路上的粉色蝴蝶结,不过可惜的是,蝴蝶结因流量而红,却也因流量而散,文旅行业究竟应该#如何保护城市的小美好#,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

来源传媒一号

作者清令

图片来源东方网升图库

在阳台上系蝴蝶结的也许不是公主,也有可能是上海武康路的奶奶。

估计蛮多人都曾刷到过这样一个短视频:一座形似城堡的上海小洋楼上,系着一个大大的粉色蝴蝶结,一位白发苍苍的奶奶站在阳台,朝着梧桐树影下驻足打卡的年轻人挥着手。如此简单的日常,却诠释着属于老上海的城市浪漫。

最近几年,「网红打卡地」正在发生着变化。从之前的名人故居、历史遗迹、风景名胜与博物馆,到如今的民居民巷、夜市小摊,不同地方的日常景观渐趋成为拓展当地旅游业的关键点。

不过,如何才能使这些温馨美好的打卡地不被互联网流量巨浪所吞没,而是驭浪前行,成为当地文旅行业的特色呢?笔者将以此文,尝试寻找「人间烟火」于流量时代的生存之道。

打卡日常景观,迎来「慢旅行」时代

社会发展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随之增加的是年轻人的身心压力。过去一年,打工人、、内卷成为社交媒体的关键词,接地气的小街小巷以及平实生活中的一点小浪漫成为了年轻人们切切实实的「刚需」。

这一现象直接带来的,是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型——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如今,诗人汪曾祺的「慢旅行」模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人们开始逃离大同小异的商业街,扑向生活本真。

对于人间烟火的捕捉,影视行业向来先知先觉,最近几年,影视界陆陆续续出现了「全民向」纪录片、无剧本真人秀、慢综艺等展现着人们日常生活美学的节目。

但是,文旅行业却很少有大规模出圈的典型,许多城市对于「接地气」「慢节奏」「人间烟火」的打造尚且还停留在概念层面。

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认为,疫情之后,国内旅游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游客对体验型旅游的消费正在从国外向国内转移,但问题在于,现阶段国内城市的产品理念难以满足消费者的相关需求。

反观部分发达国家,早已开始了「慢旅行」模式的全面布局。邻国日本的小镇文化就吸引着若干国内外游客,不同小镇可谓各具魅力。

如在被称为日本最美海边小镇的伊根町,那里的舟屋、浅滩、渔网相映成趣,小镇的商业性被有意识地削弱,烟火气息与日常美感得以放大。游客行至此处,自然而然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所能体会的不仅是山水风光,更是属于这一方土地独一无二的日常文化。

而我国体验式的慢旅行,却常常是以「网红打卡」的形式在抖音昙花一现。那些戳中人们「小确幸」情感痛点的视频,带火了一处旧址、一个城市,吸引着当地和外地的参观者,成为了一个城市人间烟火的符号。

互联网时代,「快流量」与「慢旅行」之间,似乎有着若影若现的牵连。

畏浪,还是驭浪?

被短视频流量带火的这些新晋网红打卡地仿佛只有两个结局:一个是在流量冲击下小美好溃散,另一个是作用力被无限放大,甚至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对于前者,上海武康路的奶奶五一假期之后便被家人接走,阳台上的粉红色蝴蝶结也不复存在。不久之前在郑州街头卖菜馍的96岁老奶奶因为疲于应对疯狂的人群,也消失在夜色之中。

对于后者,不倒翁小姐姐堪称带火西安第一人,许多游客在看了她曼妙的舞蹈之后慕名前来打卡,大唐不夜城演出的围栏多次因游客拥挤而损坏。更有李子坝轻轨穿楼视频全网爆火,一夜间各路游客都来重庆花式「吞高铁」。

去年年末的「新晋顶流」理塘丁真当属化力打力的佼佼者,与文中昙花一现的前辈们不同,这位纯粹、天真的藏族少年不仅没有被连山排海的流量所吞没,反而借影响力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在丁真爆火后的一周,「理塘」搜索量猛增%。

前者为流量所驾驭,后者驾驭流量,成功实现流量变现。从此区别之中,1号认为,前者的结局是因为个体内容热度与平台运营机制不匹配引发的流量乱象问题。

「热度」是当前短视频平台的「通行货币」,在渐趋工业化、MCN化的短视频平台,高热度的内容若未能匹配有效的运营机制,则与三岁小儿持金砖过闹市无异,遭人觊觎掠夺是必然的。

而后者的出圈,我们大致总结出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匹配——

前文笔者提到,那些带有偶发性质的人间烟火,内容热度与运营机制的不匹配是其遭遇流量碾压的重要原因。而纯素人之所以能不被流量海洋所吞没,与当地政府的快速判断及力量加持有很大关系,政府的入局给予了小微个体以强大的力量背书。

第二个关键词,是产出——

对比之下,一些偶发性的打卡带火的是「事件」,而真正具有可持续旅游价值的城市依靠的则是「生态」。

「事件」不具备延续价值,无论是拉面还是蝴蝶结,只能够作为某段时间的趣闻、看点,而一个城市完善的旅游「生态」建设则是具有可延续性的,它令一个城市具备了生产热点话题、内容的能力。

「慢生活」已经成了硬需求,而关键在于,一个小的抖音碎片、网红打卡地,如何才能成功实现一整个旅游生态的进化。

何谓「慢旅行」的生态观?

笔者理解中真正的「慢旅行」,是独特、立体、生动、现代的。

称其独特,是期待不同的旅行地都能为人们留下与众不同的独家记忆点。

之所以要慢下来,就是为了体验不同城市的不同特色,而当下,即使是类似长沙、西安、重庆这样的「网红城市」,同样存在着千篇一律、模式化的问题。

周鸣岐认为,想要打破当前文旅行业趋同性的问题,一方面市场还需要更多年轻且专注于品质的文旅操盘手脱颖而出。

过去老一辈的文旅人,比如乌镇古北水的陈向宏,拈花湾的吴国平,还有袁家村的郭书记等等,他们打造的这些优质、有情怀的文旅项目吸引着国内外游客。而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多新生代操盘手创作更为新潮、更有生命力的文旅项目,来贴近游客们对于高品质、体验感的文旅需求。

另一方面需要建设更多符合城市特质的特色商业街区,如上海的新天地就兼具现代与传统风格。

而我国在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下,不同的地域创造着不一样的人间烟火,上海的海派文化、北京的京味文化、不同民族的民族特色文化……我国文旅,在打造亲民、日常方面,其实有着可见的优势与潜力。

而立体,即是实现从静态景物到全方位IP的转化。

对于在短视频平台火起来的「网红打卡地」,周鸣岐则认为其中很多是没有根基以及不可持续的。

以重庆洪崖洞为例,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有着独一无二的吊脚楼与空中步行街,但洪崖洞的出圈很大程度上倚靠的却是日本的动漫《千与千寻》。脱离了当地文化语境的出圈方式,难免显得过于偶然,且有些生硬。

反观国外名声较大的旅游城市,日本的冲绳、意大利的马纳罗拉、法国的吉维尼镇等等,其中的住宅、商业街、寺庙、休闲区等等一应设施建设都依托当地文化而建,旅行地与整个城市的文化风貌融为一体。

这样的带有当地人文特色的旅行IP理念,打破了常规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方式,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

所谓生动,意味着打造与游客共情的景点。

武康路的蝴蝶结是人们对上海的浪漫想象,追捧丁真源于对藏族小伙野性与纯真的欣赏。这种共情不是商业打造出来消费主义,也不是玩弄文字游戏的「矫情文学」,而是真正发源于人们的内在需求。

每一个陌生人的景点,都是当地人的故乡,承载着不同的乡土记忆,而优质的打卡地,正是能够戳中当地文化中最能与人们共情的特点。

笔者看到,如今这样的景点已经开始零零星星的在国内一些城市出现。比如长沙的白沙古井,除了当地人围着它聊天、喝水之外,现在还多了慕名而来的游人,只为吃一碗用当地井水熬制汤底的粉。

再谈现代,指的是可以尝试融合短视频高流量与新玩法。

当前短视频平台引流的方法层出不穷,不过常能见到电商、综艺参与其中,却鲜有看到文旅行业入局。当前抖音日活用户已经突破6亿,打造「人间烟火」,离不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短视频。

虽然一些城市开始在文旅宣传中尝试融入短视频元素,如年年底浙江嘉善县举办的「我是嘉善代言人」短视频大赛就曾发动上百短视频制作者参与其中,但最终的赛事结果并未助力嘉善在短视频平台破圈。不过,B站的《守护解放西》倒是让长沙的坡子街派出所成功「晋升」为游客打卡地。

依笔者来看,当前的优质旅游地完全可以参与到类似抖音挑战赛的玩法之中,布局从明星大咖到达人网红,再到抖音普通用户的传播路径,实现从「形融」到「神融」的转变。

刷一刷洋溢着人间烟火气的碎片视频,下班后去身边有趣又日常的小摊小道走一走,是打工人疲惫一天后的精神抚慰,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游客,每个人也都是风景。

所以笔者始终相信,流量、日常、文旅最终会走向环环相扣。蹭流只是表象,火起来的人间向往才是其中本质,流量加持可以令之成为易逝的烟火,也能让其成为持续发展的长流。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非迈点网立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ncth/8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