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常言“无奸不商”,此话用意明确,将商人当成唯利是图之辈。诚然,有些商人确实为了利益会枉顾社会公德,甚至是违法乱纪,但毕竟为少数,世人不可一言蔽之、以偏概全。在这里,“无商不奸”是后人杜撰的,原意为“无商不尖”。“无商不尖”,出典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说。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两讫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尽量让利之意。在古代的农业社会,经商之人地位并不高,因为,在老百姓眼中,勤恳劳耕方是正事。后来社会发展,商品贸易的需求日益增加,许多人逐渐脱离农耕生活,干起了经商买卖。早期确实有不少人在经商之初,苟图眼前小利,不惜精于算计、坑蒙拐骗,导致百姓怨声载道。此举损害了商人在民间的形象,一时,“无奸不商”则成了商人的代名词。一些清白的商人看到这种现状,便立志以诚信为本,挽回商人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西周时期,国内有位召公,传说是长寿之星,活了将近一百多岁,这在古代极为罕见。由此,西周人称其为“参寿”。此处的“参”是星星的意思,意指二十八星宿之一。“参寿”则是说寿星,这是古代最早关于寿星的记载,为西汉的《尔雅》,这本文献,乃是后世出现最早确切记录寿星的文献。而与“寿”并列的“福”、“禄”二星,则在民间鲜少提及,但是,并不影响“福禄寿”在民间的地位,老百姓称这三星为“三大吉星”。“三星”可谓是存活在人们心中的神,老百姓平常除了敬畏,并不会过多谈论“三星”,唯恐言多必失,失了运势。然而,商人们却将“三大吉星”当成筹码,以此彰显自己诚信为本的决心。具体还要从老秤说起,在古代早期的秤杆上,一斤是十六两,杆身上面,每个刻度为一两,共十六个刻度,而一两则又被称作一星。古人在秤量商品时,得出不同的斤数会有不同的讲究。如:七颗星就是北斗星,六颗星则为南斗星,此两个星座就占去十三颗星,剩余三星则对应“福禄寿”。所以,如果在商品交易中,商人少给一两,则缺福;少给二两,则却福、禄二星;少给三两,则三大吉星全缺。或许这些在今天看来,算不得什么筹码,但在对“三星”深信不疑的古代,却是极为狠毒的誓言。没有人会冒着一两、二两的蝇头小利,败坏了自己的运势。甚至,到了今天,有些人也是极为看重运势,尽管知道它看不到摸不着,但总会心有所期。如若知晓运势已崩,哪怕不威胁生命,也难免心存芥蒂,行事难以畅心。秤杆之上,大星位于提升和“三星”之间,当秤盘空无一物时,挂上秤砣,提起秤杆。可看到整个秤杆趋于平衡,两边高度相同,则代表重量一样,这就完全保证了公平公正。后来这颗大星被称为“定盘星”,寓意“诚信公开”。表面看秤杆仅为量物之物,实则更是量心之物。是否完全公平公正,靠的不是秤杆,而是人心。历史上,最早以秤之意,谈到为人处世的,则是诸葛亮。他曾言:“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这句话正是诸葛亮为人处世公平公正的写照。古代商人逐渐对信誉看得很重,来自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周朝末期,诸子百家兴起,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对当时人们的价值观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一个人若想真正长远立足,信誉则是相当重要。《摭青杂记》曾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宋代时期,东京城内商户众多,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樊楼旁边,则开着一家小茶坊,茶客饮茶养息,甚是悠哉。有位姓李的士人与朋友来到此处,相聚饮茶。二人交谈数时后,起身离去,却将一袋黄金遗留在桌上。数年后,李某与朋友再次来到茶坊,二人闲聊间,谈及往日之事,恰好被一旁店主听到。店主遂上前道:“官人所说之物,乃数年前遗忘小店,小可一直悉心保存,等待官人来取。若金额相符,还请官人领去。”李某闻此,面露惊色,显然没想到丢失多年之物,还能在此找回。当即喜色道:“如若你真拾得,我定当奉送一半。”随后,二人跟随店主来到茶坊后院,上了一处小阁楼,发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物品,如雨伞、衣服、器具等等,想必都是近年来茶客遗失之物,还未有人前来认领。这些物品被整齐的摆放在木架上,每件物品上还有纸条标注,记载着遗失日期和具体物品,防止年久混淆。店主在一处角落处,取出一个包袱,撕下封条,让那李某说下其内黄金数量,如若完整无误,方可给他。李某如实相告,店主打开包袱一一检点,证实所言皆符,当即原物归还。李某失而复得,甚是感激,当即要拿出一半黄金送给店主,然而,却被店主婉言谢绝,并称:小可如若那贪财之人,这些黄金则就不会归还,因此,官人好意小可心领了。此事传出后,当地百姓对店主赞赏有加,茶坊的生意更加火爆。传承至今的晋商,也是靠着信誉起家的。晋商非常重视商人品行,对于违反诚信的商人,有着严格的惩罚措施。如发现有人坑蒙拐骗,则会被乡邻不容,同行唾弃、永久失去经商的权利。介于后果极重,晋商中鲜少有人弄虚作假。在这种严于律己的规矩中,晋商的名声很快便在民间传开,有口皆碑下,生意自然滚滚而来。所谓经商之道,不就是诚信为本嘛,如若连这都做不到,注定只是昙花一现,难以传世。在山东聊城曾有一座山陕会馆,建造时间长达66年,耗费两6钱9分,才将其完工。耗几代人之功建造一座会馆,并非是追求浮华,而是想为后世留下一个象征、一个记忆。山陕会馆的存在,起到了宣传与警示作用。它可以时刻提醒后人,诚信为经商之本,任何时候都不可忘却。并且,在会馆内立有数十座石碑,上面为建设会馆所耗费的钱财账单。记录之详细,令人咂舌,连油盐柴米等碑上有载。这是古代商人以身作则,树立自身公平、公正、诚信的形象。明朝有位著名的商人,名为王心发。他在京城开了一间杂货店,平日守信经营,百姓有口皆碑。王心发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徒弟也是未敢松懈。有次,他碰到徒弟对客人接待不周,便上前斥责道:“我早就教育过你,做生意一定要诚信为首,对待客人,更要悉心周到。”他继续道:“所谓生意,其中一个“意”字,剖开来看,上边为“立”,是告诉你:‘见到客人要站起迎接。’中间有“曰”,则是说:‘迎接后,要主动问询客人所需。’下方有“心”,则是告诉你:‘用心经营方能长久。’”综合来说,便是做生意之前先会做人,学会用心对待、诚信经营,自然生意越做越大。当然,咱们上文都是以诚信举例,但是,中华数千年历史,总会不缺反例,经商亦如是。清朝的沈起风便在《鄙夫训世》中,描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奸商形象:徽州地区有一个商人,带着少数钱财出外创业。几年后,他小有成就,便回到家乡,向乡民吹嘘自己有赚钱手段有多么高明,而后借此募资,带百姓发财。乡民们被他这么一忽悠,还真的信了,纷纷掏出家底,仅数日,此人便集资百万。钱财已交,十里八乡的百姓都赶了过来,向其请教致富秘诀。这个商人开口道:“想发财不难,但是需要先治外贼,再治内贼。这些事做完,便离发财不远了。”百姓们闻此相互而视,皆不知其意,直到人群中有人问:“什么是外贼?”那商人淡然道:“外贼,其有眼耳鼻舌身。”众人诧异,觉得此特征人皆有之,如何寻找。但多人又转念一想,觉得高人自当有高论,绝非表面那么简单,此话必有深意。但见那商人缓缓道:“眼睛为贼,因为其贪恋美色、抛弃丑妻;耳朵为贼,因为其喜爱笙歌,耗费钱财;鼻子为贼,因为其沉迷龙涎,增人贪欲;舌头为贼,因为其喜爱山珍,奢侈至极。”此话说完,旁听者或颔首、或沉思、或茫然。少许,有人追问:“何谓内贼?”商人答曰:“内贼亦有五:仁、义、礼、智、信”众人闻此面露惊色,更加肃然,静等高人解析。那商人见众人不语,便说道:“仁,乃是首恶,所谓的博施广济,尧舜也受不了;而“义”,则只是莽夫之勇,逞强一时,最后,只会落得个凄惨下场;“礼”,此为大忌。我的宗旨是人定当以己为主,想尽办法占别人的好处,这样才能更快的积累钱财。“智”,有智慧的人最后都成为不了富有的人,我此生只求糊涂,这样才能知足常乐。“信”如果太过守信,会导致有求之人太多。我喜欢让世人都知道我无诚无信,这样就不会有人打搅我,反而自得其乐。”听完这些,众人皆钦佩不已。通过上面一个故事,大致可以看出奸商有多么狡诈,已经不单单是缺斤少两,而是蒙骗人心,获取不义之财。这也造成商人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列入下九流,与市井流氓、坊间娼妓归于一类,商人之贱可见一斑。可以说,这种观念几乎在所有人的思想中都是根深蒂固的。南宋、隋朝、唐朝、清朝等朝代,都出现过贱商之事,可见,商人想要挽回形象,仍然还需要长久的努力。哪怕到了现代,“无奸不商”还被不断提起,普通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猜忌,始终存在。市场经济初期,市场法制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加上不法商人为暴利所驱,出现很多伪劣产品,消费者就大骂奸商。但是,在现在的经济制度下,许多合法商人仍然可钻一些法律的漏洞以牟取暴利,这时旁观者也会说奸商;在正常的经济行为中,商人也会想很多办法赚取最大的利润,其中,就必然就会采取很多技巧以减小成本,消费者看在眼里口中也会说“无奸不商,无商不奸”。正如凡事皆有两面一样,这是一个五颜六色的世界,有些现象注定无法消除,商人唯有严正己身,方能做到有口皆碑。利润是商人的唯一目的,在合法的前提下商人的“奸”其实是一种聪明,但是,制造伪劣产品以牟取利益的商人就是真正的奸商了。参考资料:『《尔雅》、《摭青杂记》、《鄙夫训世》、《无奸不商由来已久》、《古今“奸商”难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pzth/11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