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

一个朝代的大木构架,属于官式建筑的通常有官方的统一标准,但地方流派遵循的是世代传承和约定俗成的模式,所以在普遍应用的典型构架之外总会有非典型的例外,如果在朝代更迭时期,可能会有更多的非典型构架出现。明后期,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出现了求变的迹象,有几种新的结构形态打破了以往的常态。跨入清初,明代的典型构架被继续沿用,一些前朝发端的非典型结构形态也被继承下来,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改造,以此作为改朝换代的新气象、新象征,最终成为典型的清式构架。所以明清之交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阶段,也成为非典型构架多发的时期。下面介绍几种明清之交出现的非典型构架。

明末清初的圆筒载之一

一、圆筒载

明末清初出现的圆筒载是一种非典型的载路。前面说过潮俗通常把瓜和筒的使用分得十分明确,即载路用瓜,柱扇用筒。但这种圆筒载却反其道而行之,用筒坐梁抬梁,再用斗脚筒承接各檩,成为一种颇为奇特的抬梁载路。还有第二种圆筒载,虽然也以大载、二载和三载为基本梁架;但却用金柱和筒榫接各载,并用金柱和筒直接承檩,这便脱离了典型载路以瓜坐梁抬梁并以梁端承檩的模式,所以这种圆筒载构架既不属于典型的载路也不属于典型的柱扇,只能算是一种结合了载路和柱扇某些特点的特例。

明末清初的圆筒载之二

二、八角筒和四瓣斗脚筒载

与圆筒载同时出现的还有构架模式和上述第二种圆筒载基本相同的八角筒和四瓣斗脚筒二种筒柱载,同样属于非典型筒柱载路,但在明末清初都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流行开来,但也没有就此销声匿迹。

八角筒载

四瓣斗脚筒载

到清中期木瓜载大行其道之时,蛰伏了一段时期的筒柱载又借助木瓜的加持重出江湖,摇身一变成为木瓜八角筒和木瓜抹角筒载路,而且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大有与凤髻斗载路和重栱载路三分天下之势。

三、三楞瓜载

典型的明式载路瓜为圆形素身,而典型的清式载路瓜为瓜身分瓣的三爪木瓜,但在三爪木瓜出现之前,曾经有一种较为特殊的瓜,沿瓜身上下刻出三条凸出楞线,中为直楞,左右为内敛的弓形楞,而且两侧也做出瓜瓣,这种瓜偶见于本地明末清初的载路,也见于闽南,其三楞和瓜瓣的形态与清式典型木瓜已十分接近,可视为清代典型木瓜的前身。

三楞瓜载路之一

三楞瓜载路之二

四、柁墩凤髻斗混合载

另一种非典型载路是柁墩凤髻斗混合载。典型明式抬梁载路的承檩方式除脊檩外都由各梁端头以“檩垫枋”三合一模式承檩,附点步架则用斗脚筒或素身筒直接承檩。柁墩凤髻斗混合载的凤髻斗栱出现在金柱位的大载之上承檩,取代了花垫的结构位置,同时也出现在附点步架上取代了斗脚筒或素身筒的位置,但在正身其他步架仍用花垫承檩。凤髻斗栱在抬梁载路上的应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到清前期的木瓜抬梁载路上,凤髻斗栱已经用于各步架,完全颠覆了明代典型载路的承檩模式,成为典型的清式木瓜抬梁载路。

金柱位使用凤髻斗栱的柁墩载路

五、圆筒载与月梁混合柱扇

典型的明式柱扇采用分心柱,各架月梁一端榫接于分心柱上,另一端坐榫于金柱和筒柱的卯槽。这种圆筒载与月梁混合柱扇也用分心柱,但分心柱却没有直抵脊檩,而是抵在五架梁(大载)之下,左右如一般的柱扇用二根月梁联系分心柱和金柱,但五架梁之上便都采用圆筒载,也是一种十分有趣的混合构架。

圆筒载与月梁混合柱扇

上述这些非典型的构架形式,虽然没有得到普遍应用,但从多样化的角度看,也为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的历史演变增添了几个有趣的看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pzth/8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