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以“芳草美人”来象征理想中的君子。其中写到了“芷”这种芳草,芷,即是白芷,更被后人喻为从《离骚》中走出来的芳草。

●据说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儿,每逢行经腹痛剧烈,致形体日衰。富商带她欲往京都寻求名医,到汴梁时女儿经期适至,腹痛难忍。正遇一采药老人,仔细询问病情后,老人从药篓中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洗净水煎饮服。富商谢过,按法煎制,一煎服了痛缓,二煎服了痛止,再服几剂,来月行经安然无恙。从此,妇女行经不舒,煎服白芷,在民间广为使用。

白芷的功效还有诸多,元代李杲说:“鼠粘子其用有四: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风是也。”

药材名称:白芷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

①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等症。

②用于头痛、眉棱骨痛、齿痛。

③用于疮疡肿痛。

④用于妇女白带。

用药部位: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性状鉴定

本品呈长圆锥形,长10-25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药材显微鉴定

白芷根(直径1.2cm)的横切面:木栓层由5~10多列细胞组成。皮层中有油管,与韧皮部相接处有裂隙。韧皮部的筛管群常挤压,稀疏地向径向排列,油管较多,射线宽2~3列细胞。形成层圆环状。木质部占根的1/3,导管放射状排列。本品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

附方

①治头痛及目睛痛:白芷四钱,生乌头一钱。上为末,每服一字,茶调服。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搐入鼻中,其效更速。(《朱氏集验医方》白芷散)   

②治诸风眩晕,妇人产前产后乍伤风邪,头目昏重及血风头痛,暴寒乍暖,神思不清,伤寒头目昏晕等证:香白芷(用沸汤泡洗四、五遍)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多用荆芥点腊茶细嚼下。(《百一选方》都粱丸)      

③治鼻渊:辛夷、防风、白芷各八分,苍耳子一钱二分,川芎五分,北细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连服四剂。忌牛肉。(《疡医大全》)   

④治肠风:香白芷为细末,米坎调下。(《百一选方》)   

⑤治大便风秘:香白芷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入蜜少许,连进二服。(《十便良方》)   

⑥治痔疮肿痛:先以皂角烟熏之,后以鹅胆汁调白芷末涂之。(《医方摘要》)   

⑦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须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别研)。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本草衍义》)   

⑧治肿毒热痛:醋调白芷末敷之。(《卫生易简方》)

白芷作为一种非常健康的中药材,营养价值也是十分丰富的,它所含的营养物质对我们的身体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白芷的使用方法,感兴趣的不妨一试,但也要注意,阴虚血热者忌服。

白芷菊花茶

原料组成:5克白芷、5克菊花。

制法:将白芷捣碎、研为粗末,连同菊花置入茶壶/杯中,先用凉开水漂洗一次,再冲入毫升沸水,加盖焖泡5~10分钟即可饮用。

用法:代茶饮用,每天多次,1天内饮尽。3天为一个疗程。

功用:祛风燥湿,散寒,清热解毒。

白芷川芎茶

原料组成:3克白芷、3克川芎、6克茶叶。

制法:以上三味共研为细末。

用法:白开水冲泡,当茶饮用,每日1次。

功用:祛风止痛。

白芷茯苓粥

原料组成:10克白芷、50克金银花、20克茯苓、克粳米。

制法:先将上前三味中药加水煎汁去渣后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煮成粥。

用法:早晚食用。

功用:利湿、清热、托毒。

参考文献:

《本草纲目·草部·白芷》《药茶治百病》

文字选自百度百科、医学教育网、中药材天地网、中药禁忌网、个人图书馆等,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修正或删除。

图片来源:网络、药学综合教研室

文字编辑:丁莹、杨雨萱

版型设计:丁莹、杨雨萱

责任编辑:李纪飞、董梦燊

工作室监制:王邸泽昭

负责老师:厉妲老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pzth/9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