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吃肉肉
朕要吃肉肉! 朕的演变——从富足的母系到压迫的父系 “朕”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皇帝要用“朕”来称呼自己? 上古人类自称“朕”意味着什么? 皇帝垄断“朕”字有什么用意? 本文将为你揭晓—— 先拆解“朕”的“月”和“关”: “月”——肉的象形文字,形状像一块弯月形肉排,切割得非常精细,具象化地为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从这里可以看出,上古人类绝不是什么茹毛饮血的野兽,而是生活富足、深受文明熏陶、拥有审美追求的吃货老饕。 “关”——“双手拿食箸”的简笔画,“食箸”是筷子、小叉子、小刀子的总称,双手拿食箸干什么?吃肉! “朕”不仅描绘了“双手拿食箸去吃肉”这件事,同时还描写了“吃肉的礼仪”,当别人把肉递过来时,需要双手去接,然后放在盘子里(器皿),再慢慢吃掉。 请注意:这样的图画隐藏了一个画外人,也就是递肉肉给你的人,这个人是谁?母亲! 下面我们看甲骨文1号2号:双手拿食箸接肉,然后吃肉: 再看甲骨文3号:把肉接过来放在器皿上,不能拿在手里啃: 装在下面这种漆器盘子中,再放在青铜桌子上: 文字是不是很形象生动? 再看甲骨文4号:“双手拿食箸”这幅画演变成了“肉”这个字,没错,简体字的“肉”就是直接从甲骨文copy过来的: “朕”在甲骨文里有二十五种到三十种变形,但无论如何变化,它的核心一直是“双手拿食箸吃肉”。 再看已经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就是“朕”的金文字体,它更夸张,有至少上百种变形,但核心点依旧没变。 金文1号:有肉肉吃了,好耶,高兴地跑过去: 金文2号:伸出双手,很有礼貌地接过来: 金文3号4号:放在器皿上,开吃! 金文5号:肉肉太好吃啦,高兴得搓手手! 金文6号:感谢嘛嘛给我肉吃,星星眼! (金文5号6号是我的联想,实际上是“双手”的简化字) “朕”这个字在上古文字里,出现的频率非常非常高,高到它的字体变形了一百五十多次,它实际上出现在甲骨文卜辞、青铜铭文、竹简上的次数非常多,多到数不清的地步。 我们都知道,文字是从壁画岩画演变而来,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它真实地记录了古人类的生活场景,由于它出现的频率太高,才有机会被频繁使用,从而精简成文字。 从“朕”的演变我们可以窥见一幅上古生活场景:每天到了饭点,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身为一家之主的母亲把一块块肉切割得很精细,平均地分配给她的每一个孩子,孩子们都温文尔雅吃得美滋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朕”反映了远古人类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她们/他们是肉食者! 肉食者就是我,我就是吃肉肉的人! 吃肉的人就是朕! 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描述的母系社会:“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食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母系社会的孩子们,个个吃得饱穿得暖,经常吃肉,吃饱了就开始锻炼筋骨,每个人都长得高大威猛,身强体壮,再用这强壮的身体创造出璀璨的文明成果,一直遗泽到今天。 老子说的“虚其心、弱其志”并不是贬义,他紧接着解释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现可欲,使民不乱。” 母系社会的妈妈对于每一个孩子,必定是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性别就厚此薄彼,在母系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小沐浴在爱与光明之中,她们/他们不必去争抢,不必费尽心机去表现自己,只因为她/他天生是妈妈的孩子这一点,就能吃到肉肉,不争不抢自然有肉吃,何必去争个头破血流? 这便是老子推崇的理想国:民众不争不抢,人人有肉吃,人人过得富足,则天下大治,无为而无不治也。 但是经过一千五百年的性别战争,女人最终败给了男人,从西周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朕”渐渐演变成了贵族男性的专属自称。 比如屈原说:“朕皇考曰伯庸”,我爸叫伯庸。 比如曹刿论战的时候说:“肉食者鄙,不能远谋”,吃肉的男性权贵太卑鄙了,不能和他们作长远的谋划。 屈原身为楚国的大贵族,身份高贵,自然可以吃到肉肉,他自称我是肉食者“朕”这没错。 但曹刿身为一个有知识有谋略的落魄士人,由于他并不掌握权力,因此他吃不到肉,所以他称呼那些吃肉的男性权贵为“肉食者”。 也就是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贵族男性才能吃得起肉,而即便是那个年代十分稀少的知识分子,比如曹刿这种人,也没有肉吃了,为什么呢? 这就是男权社会的制度压迫。 原先在母系社会里,大家创造了十块肉的劳动价值,母亲把十块肉平均分配给十个儿女,而且还不怕浪费,非常有仪式感地切割成月亮形状,说明肉食很充足,儿女们都能吃饱,人人自称肉食者“朕”。 但是到了父权社会,假如民众同样创造了十块肉的劳动价值,但是这十块肉全部被统治者剥削走了,被男性权贵自己吃掉了,而与他们不在同一个阶级的其他男人,压根吃不到肉,于此同时,女性就更没有肉吃了。 考古发现证明,东周时期的女性通常住在猪圈里,和猪狗吃同样的食物,也就是吃男主人的剩饭剩菜和糟糠,糟糠之妻就是这么来的,妻妾住偏殿、睡小床的习俗,也是这么来的。 比如故宫里妃子们的住处,即便高贵如太后,住的地方也十分窄小,但是皇帝和皇子们的住处就非常宽敞,大家去参观故宫和大户人家的旧宅,就会发现对比非常明显、非常形象,就会发现我说得没错。 而在西周以前的夏商时期,出土的女性尸骨和男人尸骨一样高大,她们才是有母亲关爱的肉食者“朕”。 到了秦始皇这里,随着六国被统一,秦始皇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起来后,伴随着皇权的加强,他自然而然就垄断了“朕”这个字。 垄断“朕”的背后含义,意味着皇帝垄断了一切剩余价值,意味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与之配套的,必定是加强父权制男人们的统治,因此我们可以从考古研究中发现,此后出土的女性尸骨越发瘦小,这证明了女人并不是天生矮小,而是经过漫长时光的驯化和人工选育,就像人工选育品种猫狗一样,人类也可以通过选育而变得矮小。 但是这种情况也有例外,比如隋唐时期,女子以高大壮硕肥胖为美,这绝对不是男性凝视,而是女子权力地位的象征。 唐太宗的韦贵妃,尸骨已经被挖出来,好家伙,身高足有一米九,大家品一品这个身高,如果放在今天,这样的女人有可能获得男性的青睐吗?被打压都来不及吧。 唐太宗却能欣赏这样的女子,说明唐朝时期,女子的地位相对来说比较高,女子又重新变回了肉食者,至少贵族女子,又重新变回肉食者,有肉吃了,男性统治者也愿意选择这样的女人为伴侣。 也正是在唐朝,出现了武则天这样的女性皇帝,这种社会风气是配套着来的,武则天能登基,与唐朝女人地位的提升、与唐朝女子成为肉食者脱不开干系。 但遗憾的是,这种改变只是昙花一现,唐灭亡后,后面的朝代里女人地位每况愈下,肉自然是吃不上了。 从“朕”字的演变和用法规范,我们就可以看出,在阶级压迫之下,吃肉被上层男性贵族所垄断,中下层男性只能捞到一点肉渣和肉汤,而作为女性,只配吃最糟糕的剩食,从而退化出孱弱的身体,而以孱弱的身体作为母体,诞下的孩儿自然成为东亚病夫。 国人并不是基因不好,生来就瘦小,不信我们看看后的母父生下的后,由于后的母本和父本营养比较充足,后又出生在肉蛋奶充足的今天,因此新新人类越发地返祖,越发像我们的远古祖先那样高大威猛了。 许多人老是被误导,以为母系社会是茹毛饮血身材矮小钻木取火的一群野人,今天我就用一个字来告诉你们,不是的,我们今天之所以长得高大,恰恰是因为返祖,而不是进化。 最后为我自己打个广告: 我的小说已经在晋江文学城签约,目前还未发表,初步打算是写十本有关于女性真实历史的改编小说,女主角囊括了女娲、夏后氏、西王母、尧舜禹、妇好、女巫神权团体、三星堆女王、春秋战国女性诸侯、武则天、民国女英雌……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晋江文学城搜索我的笔名“媓姥”,先添加文章收藏和作者收藏,等我发表时,你就能第一时间知道。 也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thzp/10827.html
- 上一篇文章: 巴菲特讲透A股大跌后的中石油很便宜,为什
- 下一篇文章: 梦见屋顶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周公解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