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论坛网(rmltwz)

警惕浮夸虚假之风

树典型、立标杆本是一种治理策略,以点带面,能通过树导向、树旗帜、树亮点充分发挥“典型”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然而,一些基层地区树典型、立标杆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地方刚成立党支部,就对外宣传党支部已取得突出成绩;有的地方因“典型”不够成熟,刚树立又被下架;有些地方基层干部仅仅把造几个“盆景”、写几篇材料、开几次会议、发几篇报道作为树典型的套路。

此类虚假之风种种,非但不能发挥出“典型”和“标杆”治理的基本效用,反而会恶化基层政治生态,对踏实肯干的干部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

“米刚下锅哪能就熟了?树刚种下怎能立马结果?简直太难为人。”

中部某县一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前两年该县开展一项文化扶贫工作,任务刚布置,工作刚启动,就凭借“漂亮”的材料,争取到与此主题相关的市级现场工作会举办资格,县委还要求相关部门和乡镇做出成果,总结经验,打造成“XX模式”,作为典型推广到全市全省甚至全国。

而具体实施的干部叫苦连天。“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声势浩大,内心却战战兢兢,生怕别人看出问题和破绽。”

这名基层干部说,当地举全县之力,重点、重金打造了几个“盆景”,相关数据也掺了水分,总算完成任务……

一名乡镇党委书记担忧,这种现象不及时遏制,将带偏基层干部政绩观,滋生严重的浮夸之风。

今天,思响哥就带大家扒一扒基层政府树典型、立标杆中的几类虚假之风,值得警惕!

画像

形式主义。在基层树典型、立标杆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存在着临时抱佛脚现象,有些地方和部门则具有随意性,还有些地方和部门为搞平衡而轮流坐庄,或者将树典型、立标杆当成硬指标,随意树一些所谓的“先进典型”和“学习标杆”,上报的“典型”和“标杆”材料大多苍白空泛而言之无物、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体现不出令人折服的先进性和典型性。结果是,在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表彰会之后,这些所谓的“典型”和“标杆”就销声匿迹了。这种形式主义的工作秘诀是“工作靠汇报,成绩靠虚报,经验靠制造,典型靠塑造”,因此,处理任何一件事情,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花花套”;看起来“典型”和“标杆”满天飞,实际上做的尽是些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面子工作。

“造典型”。一种形式是使“典型”和“标杆”速成。有的地方不是老老实实干工作,让“典型”和“标杆”自由生长而成,而是采用速成办法,集中大量的人财物力,把正在成长中的幼苗拔成参天大树。还有些地方和部门急于求成,人为地加快“典型”和“标杆”成长速度,给“典型”和“标杆”滥施“生长素”“肥胖剂”。如工作才开展、探索刚启动就急于打造典型;八字没一撇,先进典型材料已到位……类似情况并非个案。一种形式是有意包装和过分拔高。一些地方在树典型、立标杆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掩饰其缺点,并竭力加于粉饰和美化。还有些地方和部门为了保持某项工作的特色或是创新,把最吸引人的故事强加给某个人,组装成一个完美无缺的时代“英雄人物”,既是开拓进取的典型,又是艰苦创业的代表,还是无私奉献的典范。结果,“典型”和“标杆”要么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要么是虚假的,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与树典型、立标杆的初衷背道而驰。

“盆景式典型”。不少基层干部把树典型、立标杆的套路总结为:“造几个盆景、写几篇材料,开几次会议、发几篇报道,来几批参观、留一堆烂摊。”也有的干部认为,“干得好不好,要看材料报道;典型新不新,就看盆景精不精”。一些地方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将扶贫资金集中投放到领导容易看到的几个“典型”和“标杆”,打造“路边式”扶贫示范点,甚至对数据造假掺水、搞表格数字虚假脱贫来应付工作任务和相关考核。这种“盆景式典型”短时间做起来比较省事,用装门面的方式突出全局工作,容易得到上级的表扬与认可。但是,盆景式典型经不起人民群众雪亮的双眼和历史的双重检验,终究是昙花一现。

三大危害

一、导致治理失效。

“速成典型”和“盆景典型”不仅难以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弄出的假标杆、假经验、假典型,使人对形势产生错误估计,对结果形成错误判断,造成决策失误和偏差。尤其是那些虚假的“典型”和“标杆”,还会因为被强行、大规模推广而带来灾难性后果。这样的“典型”一旦得到上级肯定,意味着投机取巧被鼓励,将对扎实工作、脚踏实地的基层干部造成逆淘汰。虚假典型、“盆景典型”、变质典型的上演,导致了典型异化和民众对树典型活动的负面评价,对树典型、立标杆怀疑甚至否定,形成以不信任心态看待树典型活动的思维定势,那就势必导致树典型、立标杆的治理机制失效。

二、助长基层干部的投机思想。

脚踏实地成为“典型”和“标杆”需要时间积累,其间不仅要经历反复修改、完善和凝练,而且需要有实实在在拿得出手的成绩展示,往往因为周期长、成本高,难出特色亮点不易受到领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thzp/6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