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栎阳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东北60公里的中国航空城阎良东部石川河畔,是商鞅变法之地,秦汉帝国的摇篮,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之都、法治之都,闻名遐迩。笔者生于栎阳遗址附近的耿东村,地缘之便,从小对栎阳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栎阳遗址有着特殊情怀。三十年来,围绕栎阳历史的挖掘研究和宣传推介做了许多工作。欣逢秦汉栎阳城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撰此文,追忆往事,以舒心志。

大约年的时候,我的家乡武屯还属于临潼县管辖,我在武屯乡西相小学围墙外见到当时临潼县人民政府树立的“古栎阳都遗址”的文物保护标志,知道这里是秦都遗址。当时镇上还有一家“古栎书店”,是栎阳城遗址区域西相村人开的。至于栎阳的详细历史我并不知道,甚至还从乡人口中得到过秦始皇先祖秦穆公曾在此打仗的错误信息。

年,家乡武屯划归西安市阎良区管辖。年,我从阎良区政协编纂的《阎良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看到了《秦都栎阳遗址简介》。这篇文章是从年《文物》第1期中《秦都栎阳遗址初步勘探记》一文摘录的。这篇文章虽然只有两页,但使我知道了栎阳城的规模和具体范围,知道了这里曾是商鞅变法之地,是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大本营。这点课外知识还被我写进作文,受到老师的表扬。直到多年以后,我才知道,《秦都栎阳遗址初步勘探记》的作者是陕西考古界的前辈田醒农、雒忠如二位先生,年建议在《阎良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增加此文的是阎良籍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武伯纶先生。

上高中期间,我先后查阅了《阎良文史资料》第二辑、《临潼县志》《临潼县地名志》《秦文化研究丛书》《丽山名胜古迹志》等书籍,从中获取了不少关于栎阳的史料。同时,还和同学到栎阳遗址区域的关庄村、御宝村、南丁村的田间地图采集了不少瓦当残件。年,我尝试着写了一篇多字的《古都栎阳》一文,这篇文章成为我撰写文史稿件的起点,也是我关于栎阳研究的起点。年春,我在未央宫派出所实习期间,有幸认识了当时在张家堡发掘古墓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孙秉君老师,他给我提供了刘庆柱、李毓芳老师年发表在《考古学报》第3期上的《秦汉栎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一文。当时,阎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正在编纂区志,亟需这篇记述年——年的栎阳城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我随将此文转送给区志办,被收入新编的《阎良区志》。

此后,我不断搜集栎阳史料,加深了对栎阳历史地位的理解。战国时期,秦献公、孝公两代君主在此励精图治,除旧布新,使秦国走上了富强之路,为后来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汉之际,塞王司马欣建都于此,昙花一现。刘邦平定三秦,以此为都,作为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大本营,在汉王朝建立的过程中,栎阳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栎阳历史上曾三次为都,在中国的都城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后都城时代,栎阳在西汉时期曾是全国第二城市,此后又作过东汉至魏的万年县城、北周广阳县城、隋代万年县城,名人辈出,在历史进程中不时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年我从阎良籍文史学者王仲德先生诸多著作中得到启示,对此前收集的栎阳史料进行梳理,开始着手编纂一本方志体例的介绍栎阳历史的小册子。年6月,时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刘庆柱先生给我寄来了栎阳城遗址年——年考古勘探报告,里边有不少出土文物和发掘照片,进一步丰富了我的书稿。我还和同事侯普学到临潼博物馆拍摄了上世纪60年代栎阳遗址出土的文物。同年12月,这本小册子——《栎乘》(又名《古栎阳志》)终于完成付梓,西安电视台、《西安日报》《阎良报》都作了报道,当时在阎良区还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关于栎阳的信息后来成了百度词条。但现在翻阅,仍觉得当时经验不足,资料缺乏,略显肤浅粗糙,可读性不强,不能作为一本普及历史读物和旅游读物向外推介。

年起,我在阎良区政协工作八年期间,围绕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做了荆山文化、关中山东移民和儒医武之望几个专题的研究,但对栎阳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thzp/8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