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不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岐山县城关小学杨慧雯

随着“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教师和家长都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作业负担减轻了,不用上各种辅导班了,就连抄抄写写、机械运算的任务也少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供自主支配,可以参加感兴趣的实践性活动了。教师和家长要重点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自觉学习、专注做事、学会坚持、做事有计划、学习有方法、注重时间观念等习惯的培养。要清醒地认识到,“双减”之下,不想孩子荒废学业,就要着重给孩子培养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活动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中小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掌握知识,逐步形成世界观这一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和家长要认真观察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对不正确的习惯,提出要求,并加以改正。要随时提醒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楚整齐的习惯;上课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的习惯;学习勤奋、刻苦、踏实、细心的习惯。古人云:“治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有过这样的论述:“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如果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一味重视、强调的分数,整天沉浸在强化知识的传授中,高分数、好成绩也只是昙花一现,好景不长。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观察、观察、再观察。”达尔文从他善于观察的习惯中,揭示了自然界生物的奥秘,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而成为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善于思考的牛顿,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发现了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而成为科学巨人。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非一日之功,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会使一生受益无穷。对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而言,他会通过不懈的努力,做到学习活动日臻完善,学习过程尽善尽美。偶尔失误,甚至是小小的缺点,在他眼里就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他会想方设法的弥补,减小损失,同时也会百倍警觉,亡羊补牢。不这样做,他心理上觉得不习惯,内心不安,精神不愉快。对一个养成遵守纪律、按时到校的学生来说,偶尔的一次迟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会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迟到的问题,而是自己思想上的松懈,纪律观念有所淡化,上进心不强的一种反应。他会从思想层面,学习态度方面找原因,不断检查、反省自己的失误。这样的学生,成绩优异是不难想象的。一个自律、爱学习、勤于反思、积极进取的孩子,他的未来不会差。

减负的最优方式就是培养习惯,在好习惯的帮助下,即使没有“外力”帮助,孩子也能不断进步。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不难观察到,有这样一些学生,比较重视容易掌握的知识,对较难的知识点望而生畏,忽略对辅助性和知识环节的学习与掌握,这种粗枝大叶,缺乏计划性、系统化的学习过程,会制约学生进步,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造成了学习和生活上的屡屡失误。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引导学生发扬学习上的优点,摒弃不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养成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久而久之,这种精神会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被终身享用。而一些错误的习惯,就很难再有立足之地。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今后的人格魅力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双减”之下,减的是学生过重的压力及负担,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却不能删减。社会在进步,与之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念歪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给学生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卓有成效地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必须多人联动,上下齐心,教师要把教育与各科教学相结合,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把学生品德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及各项活动中,教学生分辨善恶美丑,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在各种活动中,提倡并开展“五爱(爱党、爱国、爱家乡、爱师长、爱同学)”教育。提倡讲传统、讲诚信、讲道德教育。在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学生不随便翻看他人的物品的习惯,借物必须及时归还的习惯,说话要言而有信的习惯,在与人交流、交往时要讲文明礼貌,切莫出口伤人的习惯。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对学生品德的教育中,真正做到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宁让学生说错误的真话,也不让学生说漂亮的假话”,自始至终以真实和真诚为本。古人云:“少年之日,先要识得人之贤否,事之善否,言之是非。”叶圣陶先生对学生的品德修养讲得更具体:“受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社会够格的成员,做社会够格的公民,”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学生品德习惯时,要传递给他们基本品格,如勤劳、正直、善良、文明、爱国等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永恒品德。这样,当学生步入社会时,就会具备评判是非及善恶美丑的基本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双减”后,孩子没了补课,少了作业,多了自主时间。如何有效利用自主时间,让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快乐呢?不妨从培养生活习惯入手。现在的学生,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在家里,属于被骄纵的一代,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了,即使生活能力差点也无关紧要。“双减”之后,拉开学生之间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活习惯的好坏。如果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只要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这种习惯就会自然而然的显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双减以后,校内将不断减负,校外培训机构也在逐步退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越是“双减”,家长越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做好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长要教育学生作息规律,不吃零食,少喝碳酸饮料,饭前洗手,勤换衣、勤洗澡等习惯,这些事情看起来都很小,却是提高一个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键,家长和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可塑性强这一特点,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入手,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上做起,并加以规范,教育学生做事有条不紊、不拖拉,从学习用具、生活用具的摆放到作业格式一一加以规范。让学生明白做一件事应先考虑轻重缓急,分清主次,如何做才能效率高、效果好,善始善终。认识到胡拉乱扯、虎头蛇尾绝对做不好一件事情。要求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教室是学生学习成长和思考的主要空间,是对学生精神世界产生影响的重要领地,从桌椅的摆放到环境的净化、美化都要加以要求。这些生活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有利于学习的进步和品格的形成。

从小为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教师和家长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情。一个孩子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既拥有心里有爱、眼中有光的老师,又拥有以身作则、永不缺位的家长。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奋力托举。举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接力中,一步一步培养好习惯,扎扎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gjth/10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