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以后刀就成为成为中国冷兵器时代的主要短兵器,陪伴华夏文明历代将士征战沙场开疆扩土。它是两千多年中我国冷兵器战场上的主力短兵器,今天依然大放异彩传统中国战刀以直刀形制为主说起我国古代冷兵器战场上的主力短兵器,许多人的第一印象也许是宝剑。诸多的历史记载和武侠小说中名将佩剑,大侠用剑,君子仗剑,让今天的许多朋友有一个印象,就是我国冷兵器时代的主力短兵器就是剑。的确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已成为我国传统的历史符号,但是这其中有一个错误印象-就是剑并不是我国古代战场上的主力短兵器。在春秋战国时的战场上,各种名剑争相亮相,但终究是昙花一现。到了西汉中期剑几乎就在一夜间被另一种短兵器所取代而只能成为王公贵族的身份象征,到了唐代剑已成为文人的配饰,在短兵厮杀的战场上,已看不到剑的身影。而在汉代取代了剑的这种兵器在日后的多年中,成为中国冷兵器时代的主要短兵器,陪伴华夏文明历代将士征战沙场,开疆扩土,这种取代了剑的兵器就是刀。商代青铜刀刀在我国出现的历史似乎比剑更早。在商代的遗址中就曾发现过青铜短刀,但由于青铜质地较脆,不适合横向受力劈砍易折断。所以在西周之后,我国的主力短兵器是以纵向刺击为主的青铜剑。刀,在那时不过是随身的辅助性兵器或工具。出土的汉代环首钢刀而到了汉代。随着炼钢技术的普及,适合横向砍击的铁刀开始出现。特别是出于对匈奴作战的需求,汉帝国组建了大规模的骑兵军团,这时钢铁制成的大刀比剑更适合骑兵作战。在骑兵的高速冲击中,可以借助马匹的冲击力挥动大刀左劈右砍,最大限度地发挥杀伤力。而且相对于普通士兵,刀法简单,使用比剑术更容易掌握。所以在西汉中期后,刀迅速淘汰了剑而成为中国古代战场上的主力短兵。复制的汉环首刀汉环首刀的形制成为日后中国刀的典范汉代的刀大多都身修长笔直,刀柄首部铸有扁圆形铁环,在实战中铁环上系有绳索,另一端缚在士兵胳膊上以防脱手,故名环首刀,汉环首刀材质多以反复折叠锻打的优质钢铸成也称百炼钢刀。此后汉代百炼环首钢刀的形制也成为后世中国刀的基本形制直至明清。汉代画像石上环首刀格斗情景复原的汉环首刀唐代所用的近战短兵器称为横刀,唐横刀的刀身基本保留了汉代环首刀的形制,只是去掉了刀手处的圆环。而且刀身装饰更为华丽,颇具大唐的尊贵气质,唐横刀东传日本成为了日后日本武士刀的前身。唐代横刀基本延续汉环首刀的形制唐横刀国外博物馆收藏的唐横刀装饰极为华丽宋代以后,中国刀的刀身开始变得厚重,这是因为当时的重型铁甲广泛装备,使得修长的刀身难以破甲。于是刀身便向更加厚重,向发展以利于劈开坚固的铁甲,宋刀的整体形制已开始类似我们所熟悉的近代大刀,这是因为宋代的刀据研究最符合力学原理。宋代手刀刀身开始宽厚出土的宋代手刀刀身稍弯曲更适合步兵使用出土的宋代手刀直刀身依然是主流明清时期由于火器的发展,冷兵器在战场上的地位开始下降,刀从主战兵器转变为防身之用,明清腰刀又重新变得修长纤细。而且从明到清腰刀的形制已无太大变化,主要做防身肉搏之用。保存至今的各种明代刀明代腰刀明代绣春刀清代腰刀和明代基本一致乾隆御用腰刀到了20世纪、特别是在抗日战场上,面对侵华日军凶猛的三八式刺刀和精良的武士刀,缺乏制式装备的中国抗日军民以铁轨钢铸造了大刀来对抗日军。有意思的是在抗日战场上的大刀没有延续明清腰刀的形制,反而更接近宋代手刀的外形,这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必然。抗战大刀抗战大刀形制类似宋代手刀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研制了五六式三棱刺刀装备五六式枪族,被称为世界上杀伤力最强的刺刀。而后的八一式刺刀也继承了这一特点,注重杀伤力,为现代中国刀的历程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60年代,我国还研制了六五式骑兵刀和六五式伞兵刀,都是我国现代战刀中最具特点的。五六式三棱刺刀八一式刺刀65式骑兵军刀带有汉唐战刀的风采65式伞兵刀造型相当独特目前我们见到最多的中国现代战刀应该是配备给九五式枪族的九五式多功能刺刀。除了作战功能外,九五式刺刀更多的具备了野外生存和工具的功能,成为中国现代战刀的典型代表。95式多功能刺刀新一代的中国战刀撰文乐哥(图片资料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gjth/11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