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郝跃文,山西新绛人,现年62岁。山西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新绛县税务局退休赋闲。运城市作协会员。曾在《山西日报》《生活晨报》《三晋都市报》《山西家庭报》发表作品多篇。

昙花馨香

我养了三盆昙花,已经好几年了,她们或一年开一茬,或干脆整年都沉寂无声,摆出一副高傲冷峻,洒脱不羁,睥睨不屑的神态,似乎与百花齐放的花季格格不入。今年却破天荒地放下身段,已经绽放了两茬,第三茬的花蕾虽然数量不多,也已集结完毕,等待良辰吉日盛装亮相。

面对昙花的这种反常和厚赐,我曾以为像喜鹊报喜、“瑞雪兆丰年”一样,是老天在向我们暗示,儿子终于如《圣经》所云,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那根属于他的肋骨要合二为一,从此结束“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和“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单身狗生活,给我们添人进口,带来喜讯了!一时间,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喜悦之情。身为父母在儿大当婚的年龄,不能早日看着儿子完婚,始终是心头重负。面对高贵的昙花一再绽放,怎不令人激动和欣喜?看来我们终于要告别沉闷单调的日子,该享受阳光灿烂,繁花似锦的新生活了!

可是喜气才爬上眉梢,就凝固不动了,觉得自己有点牛头不对马嘴,高兴过头了。因为用昙花暗示吉祥之兆,似乎不怎么合乎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昙花虽美,忠贞圣洁,香气袭人。沉浸其中,无不令人陶醉。但是“昙花一现”,就我们的传统观念、习俗和字面意思而言,毕竟不大协调。虽然她展示了“生如夏花之绚烂”的俊美和灿烂,却也预示了“死如流星之迅忽”的短暂和悲壮。与人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是不相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的。所以,这种解释不只是牵强附会,根本就是道理不通。如果从气候暖热和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她们已成长壮大,功能成熟,进如“哪个少女不怀春”的绽放阶段,及因为今年疫情的特殊原因,主人对她们的照顾更周到些,花仙们投桃报李,自然开得更灿烂,更殷勤些,似乎更说得通,更符合自然规律。

不过,作为唯物主义者,对于传统习俗和审美观念,也应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需要与时俱进,不是吗?年轻人婚礼的服饰,不是已经由预示红红火火的大红颜色,改变成纯洁高尚,忠贞不渝的白色婚纱了吗?如此想来,昙花的象征意义,也许值得重视和肯定,说不定还真是吉兆呢。

我的昙花,是从母亲养的昙花树上分出来的。一如她的爱,一如她养的其他花卉,不仅分给了我,也分给了所有兄弟,分给了喜欢的亲戚、邻居。母亲喜欢养花,虽然都是普通的花卉,她却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精心和无微不至。不仅让我从松树下挖回带松针的沃土,供她给花卉换土。还把饮料瓶盖扎上许多小孔,当作给花叶浇水的洒壶,每天早上都要喷洒滋润一番,让叶们一天都清清爽爽,精精神神的。其实,我养花也是受母亲的影响才开始的。我的吊兰、蟹爪莲、昙花、芦荟都是从老太太那儿分享过来的。

前今年,只有母亲自己养昙花时,每到晚上昙花即将绽放时,老太太就会像小孩一样激动不已,给我们每个在本地的孩子打电话,“快来看,昙花要开了”!我们便像朝圣般撂下电话往母亲家里跑过去,唯恐错过了那“一现”的神圣时刻。过去,只在字面上知道“昙花一现”,但是,第一次真正感受她的神秘,享受她绽放的过程,是在母亲那里经历的。

因为昙花盛开的规律一般在晚上,而且从开始启动,到尽情绽放有一个过程。有时候时间短,有时候时间长,短则半小时,一小时,长时几个小时。但是,她们都像偷偷下凡的仙女一样,时辰已到,必须即可返回。昙花们无一例外,天亮前一定萎靡花谢,魂上九霄。为了解决每次跑过去,等待昙花盛开,再返回各家的不便。尤其是解决外地儿子媳妇们无缘现场观摩的遗憾,母亲一如从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她的昙花分给我们各家。各自管护,在自己家里尽情欣赏昙花的美艳和神秘。这样一来,母亲虽然减少了一个让孩子们回家的借口,和与我们相处的机会。但是,每当各自的昙花开放后,都会拍下照片或视频,回放给母亲看。老太太既为孩子们能喜欢而高兴,也为孩子们能和她分享欢乐而欣慰。

昙花除了美艳和圣洁的观赏价值和效果,还具有食用性作用,也是母亲发现的。把已经萎靡凋零的残花,连柄带花稍加清洗,或油炒,当热菜吃;或在开水里焯一下,调凉菜;或用来做包裹饭,包饺子,蒸包子都很美味。虽然有点悲壮,却也物尽其用。化作美味更流芳,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和思念。

通过母亲招呼我们看昙花盛开的过程,我还感受到了母亲的一点小心思。也就是当年陈红因此走红的那首歌“常回家看看”。孩子们成家前,母亲是家里的太阳,所有人都围绕着她转。即使劳累、辛苦,那种被需要的成就感、幸福感,是每个母亲都与生俱来的。当孩子们工作,成家,尤其是养育孩子后,都有了自己新的生活。母亲的太阳地位也就慢慢地被新的太阳所取代。这种感情上的偏移和交接,虽然理智上都能够想通和接受,但感情上难免有失落和不适应,有被冷落的孤寂感。所以,也就更渴望孩子们经常到跟前去,即使不能重现昔日荣光,也让夕阳的光辉朗照每一个子孙,以慰藉他们逐渐衰老的岁月。

其实,只要稍加思忖都会明白,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沧海一粟?我们的一生,谁不是“昙花一现”?所以,珍惜现在,珍爱亲人,善待父母,是我们刻不容缓的神圣职责。洞悉了母亲的小心思和良苦用心后,我不仅见缝插针地过去照看已经耄耋之年的二老,而且在妻儿都在外地,自己也已经退休数年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原地,和父母保持着“一碗汤”的距离,静静地守护着二老,尽着人子的责任和担当。一如小时候母亲希望的那样,做着“大哥”的本分和榜样,在暗夜里散发着昙花一样的馨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gjth/12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