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格沃茨,为啥不关停坏人扎堆的斯莱特
北京主治皮炎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118286.html 为什么我们无法也不可以做到”除恶务尽“? 各位好,今天回答一位我的老读者的问题,几个月前她让我为他上小学的孩子推荐一份书单,其中包括《哈利波特》。前几天他给我发来了一个他孩子提的很有趣的问题,我觉得可以解答一下。 小西你好: 按照你的推荐,前段时间我给孩子买了一些书。其中《哈利波特》那一套很喜欢看,过去他读书很少有这么主动过,谢谢你。 不过前两天他提了个问题。“妈妈,既然斯莱特林学院培养的都是坏人,为什么霍格沃茨不把这个学院关了呢?” 也怪孩子童言无忌,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只觉得很好玩,但细一想又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他才看到第五部,我不忍心给他剧透,告诉他那个让哈利讨厌的(斯莱特林院长)斯内普其实是个好人。同时我也觉得仅仅以“坏学院里也会出好人”这个理由回答他,好像哪里有点不对。 知道你也是哈迷,能不能写一篇文章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呢?究竟该怎样看待蛇院(即斯莱特林)呢?期待你不同凡响的解答。 莉莉妈妈 嗯,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是这样回答的—— 莉莉,您好: 感谢您接收我推荐的书单,也很高兴听说您孩子能读得下去。 不恭维的说,您孩子确实是个很敏锐的人。因为其实觉得“斯莱特林那么讨厌,霍格沃茨为啥还要留着这个院”的感觉,我们很多人当年初读《哈利波特》时肯定也有。但很少会有孩子能把这种别扭感一句话就点出来,只有聪明的孩子才能做到。 严格说来,这种洞见属于一种“异乡人的洞见”——一个不属于某种文化的人,在第一次接触某种文化现象时,往往能发现一些对该文化习以为常的事情感到很奇怪。然后提出一些看似很怪,实则很难回答的问题。 比如《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给他的仆人星期五传教时,星期五就问鲁滨逊:“上帝既然全知全能全善,而魔鬼又是邪恶的,为什么上帝不直接杀掉魔鬼。” 星期五这么一问,当时也把鲁滨逊给问住了,因为上帝为什么直接不杀了魔鬼这个事儿,涉及到基督教神学中非常深奥的神义论问题。而鲁滨逊根本没受过神学教育,他是不懂的。他之前只是将这个事儿作为一种“常识”,而没有经过仔细的思考。 直到星期五一问,他也才开始想:是啊,为什么? 同样的道理,在《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为什么要容纳斯莱特林这个“反派大本营”的问题也会让很多人感到很奇怪——似乎整本书里斯莱特林就没出几个好人,全程都在添乱。 在哈1《魔法石》一开始,罗恩就在火车上告诉哈利:“坏魔法师都是从斯莱特林出的”。而直到哈七《死亡圣器》的结尾部分,斯莱特林的形象才因为斯内普教授身份的曝光而有所洗白。 但你看,直到最后一章,哈利的小儿子阿不思还在追问那个他爹当年哈利也害怕的问题:“万一我被分到了斯莱特林怎么办?” 所以,霍格沃茨为什么要容忍“反派大本营”斯莱特林存在这事儿,其实贯穿了全书。 这里面意思很深,我试着做个详细的解析。 1 首先,看得出,莉莉妈妈是一位明智而在意孩子感受的母亲,我很钦佩的听说她没有简单的把“因为斯莱特林也有斯内普这样的好人”这个答案抛给孩子。 是的,即便抛开剧透的问题。“xxxx里也有好人啊!”这种回答也不是一个很完备的理由。因为反对者会进一步追问:那如果没有斯莱特林这样的学院,好人是不是会更好?坏人是不是也会失去一个抱团的窝点? 你看,《哈利波特》当中就是这样么:某种意义上说,斯内普与莉莉的爱情悲剧,与他被分到斯莱特林,而莉莉被分到格兰芬多是有重大关系的——后来成为莉莉丈夫的詹姆·波特如果不是因为能与莉莉在七年里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你觉得他有机会从青梅竹马的斯内普那里把这姑娘撬走吗? 所以从斯内普的角度看,他一定恨死那个该死的分院帽了。 另外,伏地魔能快速拉起他的团队,很大程度上也是借助了蛇院的组织,甚至是“斯莱特林继承人”的这么名头——在最终决战围攻霍格沃茨的食死徒中,斯莱特林学院的毕业生比例是最高的。 所以,这个问题并没有消解。斯莱特林为何存在?学院为何存在? 在思考之后,我的解答是这样: 霍格沃茨之所以容忍斯莱特林学院的存在,不是因为学校有什么理由要这样宽容,而是学校压根没有权力不这样宽容。 因为在《哈利波特》中,而霍格沃茨这所学校本身,只不过是格莱芬多、斯莱特林等四个学院组成的一个“联盟组织”,在这个学校中,四大学院与学校的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主客关系”,且是四大学院为主,霍格沃茨为客。 听上去,是不是很颠覆你的哈利波特宇宙观?但这才是实情。 其实《哈利波特》世界中各学院与霍格沃茨这所学校的关系,十分类似于美国各州与联邦之间的关系。 在很多中国人看来,美国联邦好像是一个国家,各州是类似我们的省一样的存在。所以总统好像能“管着”州长。但其实不是这样,美国历史告诉我们,美国其实是一个先有州、再有国的国家。独立战争首先是各个州为了抗税联合起来打的,打完了以后本来大家就散伙了。 只不过后来发现各过各的实在很不方便,才又聚在一起开了个制宪会议。各个州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共识,一起让渡了出了部分州权,凑出了一个联邦。所以你去看年费城制宪会议拟定的美国宪法原文,全都是讲州权和联邦权该怎么分的。 说的形象点,美国这个联邦就是各州“拼团”凑出来的一个俱乐部。 那么就像俱乐部不能通过公投把会员肢解掉一样,联邦侵犯州权、甚至直接撤掉一个州,也不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事实上,美国历史上有些州,其实是很“斯莱特林”的。比如纽约州,因为最早以贸易和造船勃兴,跟英国联系更为紧密,向来就是王党分子的聚集地,独立战争时很勉强的跟其他州一起搞了革命,但组了联邦以后也是经常唱反调,闹得杰斐逊等很多美国“国父”对其很有意见。 但即便再有意见,杰斐逊也没办法把纽约州“解散掉”,因为州是主、联邦只是客,联邦无权反客为主。 同样的道理,在《哈利波特》的世界中,学院是主,而学校是客。所以邓布利多当校长没法把斯莱特林怎样,而斯内普校长也没法把格莱芬多怎样。州(学院)的存在是先于联邦(大学)的存在的,前者的权力优先于后者的。 是的,这种政治规则和学校规则是高度互通的,这样搞政治,叫联邦制。这样办学校,就是学院制。 2 于是我们谈到了学院制的本质,什么是学院制?为什么要搞学院制? 在现实中,英美也有一些大学搞这样一种让我们感觉很奇怪的“学院制”。 比如著名的剑桥大学,就有31个学院。什么“圣三一学院”“达尔文学院”“丘吉尔学院”“基督学院”等等等等。 可能因为“学院”听上去比“系”牛。咱中国很多大学有一度也掀起过“学院潮”。我们的那些学院搞到最后,其实就是xx系换了个名字而已——物理系改叫物理学院、数学系改叫数学学院,文史哲一块凑一个人文学院……总之就是各系换了块牌子,听上去更唬人而已。 但这不是真正的学院制,西方真正学院制里的“系(Department)”和“学院(College)”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体系。 “系”直接隶属于大学(University),负责教学和科研,是学生读书学习的地方。 而“学院”则是独立的,它们一般不以专业方向而以创始人、赞助者或宗教概念来命名。它更像一个社团,学生的生活起居和社交之类都在其中。 就像《哈利波特》中所反应的那样——同一个学院的学生可能主修不同的专业,但却在一起活动。同一个主修方向的学生,却可能来自不同的学院。 而一般来说,同学院的学生是比同主修方向的学生更“亲”的,甚至有相同的气质。不同学院还会彼此较劲儿。比如剑桥的圣三一和克莱尔学院,就曾为谁才是剑桥最好的学院而一番好斗过。牛津还发生过学院间的械斗。像极了小说中格莱芬多与斯莱特林之间的宿怨。 这种玩法,又让我们曾非常羡慕,记得我读大学那会儿,我们学校就曾搞出过一个“书院计划”,试图更“像”的去模仿西方的这种学院制,于是成立了四个“书院”,找了几位老校长的字号给书院命名。什么腾飞、志德、克卿、任重,而且各自的配色也是红、绿、蓝、橙,弄得我一直很怀疑做这个计划的老师是不是也是个哈迷。 但是,这种人为的将学生分成几个“书院”的尝试,也很难说成功。多年过去后,除了像我这种记性好点的人,还记得自己大一被分到过“腾飞书院”以外,很多同学都想不起来自己当初是哪个书院的了。大家对这个书院都没有什么太多的归属感,无非就是大一分到不同的宿舍,还发了一身书院服而已。 而在西方,真正学院制的大学里,“College”的权力其实是很大的。以剑桥为例,其学校章程规定,学生在入校前,首先是被各个学院挑选,而后才是被学校的系挑选的,而进去以后转系可以,转学院则很难。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像剑桥这种大学的学生,不是被大学录取了,而是被该大学的某个学院录取了。 其实这种情结,在《哈利波特》中也有暗示,你还记得哈1中,在听说要过“分院帽”这一关分学院时,自卑的哈利曾一度最害怕什么吗?他害怕分院帽会扣在自己脑袋上半天,而后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学院肯要他。 这是真的,在现实中,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一个学院认为他的素质符合自己标准,那他根本进不了学院制大学的门。 也正因此,学院制大学里各学院的学生对自己学院的归属感甚至比大学更强。很多校友的捐款都是指名道姓捐给某个学院的。各学院财政独立,自负盈亏,学生交纳的学费也会被分为学费也被分为大学学费(UniversityFee)和学院费(CollegeFee)两部分。 所以西方的学院与大学的关系,确实就是《哈利波特》里那个样子。有联系,但又彼此独立,学院为主,大学是客。 3 HogwartsMarch音乐:PatrickDoyle-HarryPotterandtheGobletofFire(OriginalMotionPictureSoundtrack) 那么西方的学院制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问题其实罗琳在她的小说中也给暗示过:霍格沃茨这所学校,其实就是格莱芬多、斯莱特林、拉文克劳、赫奇帕奇这四个魔法师朋友“拼团”凑的。 他们都想带学生,但又觉得很多设施可以彼此共享一下,自己忙不过来或相关学科不精通时,也可以让学生跟其他几个老友请教一下,所以就凑在了一起组了个团,一起办学。 换而言之,就像现在有“共享单车”一样,这老几位玩的是“共享校园”。 但组团是组团,彼此的界限是分的很清晰的,你格莱芬多看上的学生就是你的学生,我斯莱特林看上的学生就是我的学生。彼此不会混同。我们理念不同,就也不要强行达成什么思想统一。(霍格沃茨的校训是“龙眠勿扰”,不知所云,等于没说。) 所以也就才有了格莱芬多喜欢勇敢,斯莱特林偏爱纯血,拉文克劳重视才能,赫奇帕奇鼓励勤奋的传统。 这些传统其实就是这些搞“共享学校”的创始人们各自的偏好。 在真实历史上,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最早起源也是这样。先是城市里出现了一批“能人”,觉得自己有一身的本事,想要收一些学生。 但一个人单独带一群学生成本太高,而且当时受社会认可知识分子是需要掌握所谓“七艺”的。(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老师们不可能样样都精通,想提高效率必须彼此合作。于是他们就决定共享一下,就把各自带学徒的“学院”并到一起,组成了最早的大学。 所以你看,拉丁文中的“学院”是Academia,就是柏拉图当年在阿卡德米开办的那个学院的名字,它是带有很强的私人性质的,是围绕一个学者建立的“私塾”。 而拉丁文中的“大学”是什么呢?是Universitas,它最早其实是行业工会的意思。 所以在西方人的理解中,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是一个由一群以学者为中心的私塾(学院,Academia),依照契约,联合在一起,组成的行业工会(大学,Universitas)。 而把资源的公共性和学术主张的私人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是现代大学(University)的“魔法”所在。 我们不妨做个联想,两千年咱们中国的孔子创设的那个私塾,其实很类似于柏拉图的Academia。如果当时的华夏点爆了科技树,有Universitas的精神,诸子百家联合起来创设一所大学,会是什么样呢? 那么这所大学里会有孔子担任院长的“儒家学院”,孔子平时开课教教周礼,回学院则要求自己的学生有“仁”的精神。 也会有老子、庄子牵头的“道家学院”,老子开课讲讲古籍(毕竟是图书馆馆长么),庄子讲讲故事,回学院再跟自己学生精研道家思想。 还有墨子领班的“墨家学院”,墨子开课教物理,回学院再讲兼爱非攻。 当然,也不妨让韩非、商鞅来办个“法家学院”,他们至少可以在学校公开课上讲讲律法与吏术,回自己的学院再跟自己的学生鼓吹“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之类思想。 那在这个“春秋大学”里,崇尚仁勇的“儒家学院”可能会很像格莱芬多,而强调术势的“法家学院”则有类斯莱特林,两边的学生因为气场不和,会见面就打架。可是好歹也能“和而不同”。 甚至,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汉代,白马西来,大学里会增设个“佛家学院”,达摩祖师、玄奘和六祖慧能会在里面教梵文,回学院讲经。 到了晚明,西学东渐,可以再开个“西学学院”,利玛窦、徐光启来讲讲天文地理、天工开物,回到学院出说他们的基督教主张。 …… 如果这样的大学真的能存在的话,传承个一两千年,那肯定就很梦幻了。各派思想的“术”彼此借鉴,“道”互相争论,不知会共鸣出什么样的思想革命出来。 但很可惜,古代中国始终没有出现Universitas的传统,既现代大学的精神,百家始终是争鸣而无法共鸣。 关于中国古代各派思想的互化互斗,可看我的《射雕英雄传,究竟讲了什么?》一文。 而各派的“术”是不共享的,“道”更不能相容。所以中国古代的学术机构,始终停留在私塾、书院的层级上,即一种主张,以一两个学者为中心,结成团体。岳麓书院、东林书院,都是这样。 这种私塾组织,抗风险的能力是很差的,所以大多数书院,都难以传承下来。因为它的基因多样性太单一了。 到了近代,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大学那种Universitas的传统。 但受条件限制,他没有引入西方大学那种学院制的传统,这就导致北大那一时的“兼容并包”仍是以几个教授个人为基础的。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黄侃等人,确实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但个人是脆弱的,失去了学院这层依托,等到这些人或死或走,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在大学内也就缺乏了成体系的传承。“兼容并包”也就慢慢失去了可包容物。 以这个标准看,中国曾经最接近建立学院制的大学,可能是西南联大。北大、清华、南开,三个大学的教师各自有各自的教师协会和思想结社,又在一个更大的架构内实现了资源和技术共享。 但很可惜,这个组织也只是战乱时代的昙花一现,没有最终形成气候。 4 不好意思,说着说着,有点扯远了。 但你看,其实在“为什么不取缔斯莱特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藏着一个究竟什么才是一所真正的学院制大学,它的“魔法”又在哪里的深奥问题。 简单的说,学院制大学既能保证各学院技术、设施的共享,又能维持它们各自创始者人才培养理念和独立思想、主张的传承与延续。让学生们在大学的框架内“学术”,在学院的体系里“传道”。 当然,莉莉妈妈,这么复杂的问题,我知道您没办法一下子给您的孩子讲清,但我觉得我给您说这些是有好处的,你可以把这些问题借着将《哈利波特》慢慢影响给他,让他明白一所真正的好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样子。这对帮助他订立未来的目标有好处。 想起您之前还问过我怎样让孩子选择未来的问题,我觉得好像一并给您解答了——祝您孩子也能上一所现实中的霍格沃茨。 而面对他“为什么不取缔斯莱特林的提问”,我觉得你最好的应对是反问他,启发他自己思考:“即便霍格沃茨真的有权直接将斯莱特林学院取缔掉并这样做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这是一个很开脑洞的问题,但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便继承某种传统的学院可以取消,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也是没有办法被取消掉的。 所以如果霍格沃茨没了穿绿袍的斯莱特林,那么穿着其他学院袍的隐藏斯莱特林们就会出现。各派主张者之间的矛盾会激化,而对立将从明处转向暗处,从学院之间转向各学院内部,由群体之间转向每个个人之间。人们会陷入一场永无止境的互相怀疑、互相猜忌的人人自危当中。 所有学生都可能在晨起之后,都可能会警惕的怀疑他的室友:“他是不是个潜在的斯莱特林?” 于是我们发现,当斯莱特林的精神被规定为非法,剩下三个院的精神也就无从真正被继承了。 甚至,那些原斯莱特林的老师和学生会成为被重点怀疑的对象,被打入另册。 比如,像斯内普这样的人,说不定会因为在魔药课上因为说了某句同情斯莱特林的话而被学生举报。 你能想象哈利举报斯内普么? 那样的话,不仅邓布利多与伏地魔的这盘棋将满盘皆输,霍格沃茨也会失去一位优秀的魔药课教师——虽然他的观点被很多学生所讨厌。 而且更要命的是,取缔斯莱特林会开启一个逻辑链——如果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可以把斯莱特林学院取缔掉,那么魔法部是不是也就有权力将霍格沃茨取缔掉呢? 更进一步,麻瓜要取缔整个巫师界,是不是也合法呢? 这个学校、这个社会的合法性,将无从建立。 所以我们得到了一个反直觉的结论——容忍、尊重看起来不讨其他学院喜欢、甚至有些“邪恶”的斯莱特林,反而恰恰是小说中霍格沃茨得以存续的原因所在。 5 莉莉妈妈,我记得,在我推荐给您孩子的书单当中,有一本亨德里克·房龙的《宽容》。 我觉得它是书单中最重要的一本书,因为一个人在少年时代的人文素养培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消除那种以别人的身份、观点、主张进行划线、站队,并认为可以对站在另一边的人施以无限暴力的戾气。 这种戾气不仅对整个社会有害,而且最终会约束持有者自己的思维认知,使他自己的权益也无法得到尊重,并将其引向疯狂与毁灭。 其实整本哈利波特讲的也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哈利与伏地魔最大的区别,就是伏地魔始终再以人的身份、主张、甚至听命他与否,在进行划线,并对在线另一边的人肆意施加无限的暴力。 但这种不宽容的暴力最终一定会反噬——最强的老魔杖发出最狠的阿瓦达索命咒反弹了回来,伏地魔灰飞烟灭了。 不宽容的暴戾终将反噬。 而哈利是怎样的呢? 在第一部的最初,他也曾为不宽容所迷茫。因为害怕被贴上斯莱特林这个标签,对着分院帽拼命念叨着“不去斯莱特林,不去斯莱特林。” 可是在第七部的小说最终章,当儿子阿不思问出“如果我被分去斯莱特林怎么办”时,哈利怎么说呢? “AlbusSeverus,”Harrysaidquietly,sothatnobodybutGinnycouldhear,andshewastactfulenoughtopretendtobewavingtoRose,whowasnowonthetrain,“youwerenamedfortwoheadmastersofHogwarts.OneofthemwasaSlytherinandhewasprobablythebravestmanIeverknew.” “Butjustsay—” “—thenSlytherinHousewillhavegainedanexcellentstudent,won’tit?Itdoesn’tmattertous.” “阿不思·西弗勒斯,”哈利轻声说,只有父子俩和金妮能听到,此时她体贴地假装朝已经上了车的罗丝挥着手,“你的名字中含有霍格沃茨两位校长的名字。其中一个就是斯莱特林的,而他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 “可是如果——” “——那斯莱特林学院就会得到一名优秀的学生,对么?这对我们不重要。” Itdoesn’tmattertous.这对我们不重要。 是的,宽容与尊重,不以身份、主张划线的宽容与尊重。这不仅是对一所学校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个人在少年时代的阅读启蒙中,最应形成的素养。 从那个问题看,这种素养,您的孩子现在当然还没有,但我相信,在看完全套书之后,聪明的他一定也能在您的引导下体悟到。祝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gyth/11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鞭辟入里,欧阳修代表作朋党论萨培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