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剧本杀或化解传统作家之偏见读创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魏沛娜 作为一种新颖的逻辑推理游戏,“剧本杀”为何能够在线上线下大热?“剧本杀”风行,给作家的创作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又给文学的传播带来了怎样的启发? 围绕这些问题,深圳市作协副主席、吉首大学特聘教授丁力专门撰文《“剧本杀”或化解传统作家之偏见》,分享了他对于“剧本杀”的理解和思考,并授权读创/深圳商报刊发全文,以飨读者。 “剧本杀”或化解传统作家之偏见 丁力 (深圳市作协副主席、吉首大学特聘教授) 我不敢说别的传统作家,我只说我自己。 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作家。最近,因为有重量级老师鼓励我出版“丁力全集”,所以认真梳理一下自己的创作,结果发现,从年底到年初20年里,在纯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72篇,出版、再版长篇小说及中短篇小说集52部。考虑到当“坐家”之前我从事科技和经济工作也发表过50余篇文章并出版专著,所以出版“全集”似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通过梳理我忽然发现,自己作为传统作家,从一开始就追求所谓的“严肃文学”,对“传统”之外的其他文学形式抱有严重的傲慢与偏见。如对网络文学,对“剧本杀”,甚至对小说改编影视剧本等等,一概不接受甚至排斥,曾固执地认为,除了在正规纯文学期刊发表小说或通过出版社正式出版作品之外,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学活动都是“不务正业”。 最典型的是当年有位北京的企业家,愿意出资万元人民币买我两年时间,让我去北京在他的眼皮底下把他选中的我的4部长篇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本。我问他为什么一定要我“亲自改”?找一个写剧本的不行吗?他说找了,但一般的编剧没有商场实战直接经验,费劲讲了半天也不得要领,写出的东西仍然很假,他最讨厌“假”,就是看不惯银屏上的“假”才打算自己投资影视的,所以必须请我“亲自改”。我当时回答他不行。因为两年时间我至少又能写出4部长篇并发表十来个中短篇小说了,好好的“自由作家”不当,干嘛去给一个私人老板“打工”两年呢?且傲慢地认为,能“创作”干嘛去“改编”啊?全然没有考虑到“改编”也是再创作,况且是改编我自己的小说。 尽管我至今对当年的选择仍不后悔,可假如我今天再面临这样的机会,一定不会“一口拒绝”,而是尝试通融的办法,比如从万中分出万,请一名“助手”,他执笔我“指导”,我们共同完成改编,同时我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小说创作。这样可以吗?可行吗?我不确定。“助手”也未必那么好找和听话,出资人更不是傻子,否则他干嘛要求我去北京“在他眼皮子地下”呢?但这件事情可以充分说明我当初对“传统”和“严肃”之外的文学形式是多么抱有偏见! 最近接连发生两件事,对我很有触动。 一件是上个月有位文学新人问我一个问题:“老师,中国作家能靠写作养活自己吗?”看似简单的问题我却不敢回答。首先我不能贬低“中国作家”,同时我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更不能害了人家。当年我自己因为在《人民文学》连续两期发表小说《担保》和《涨停板跌停板》后,就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作家”了,当即辞去公职当“坐家”,之后时任《人民文学》主编的李敬泽老师来深圳大学出席活动,我当面说谢谢老师的栽培,而他却回答:“希望我没有害了你。”当年我的理解这是大师的谦虚、稳重、幽默,过了这么多年之后才品出他或许真有这种担心,因为假如说我坚持20年还算“写出来”了的话,那也是因为我当时在深圳已经有车有房并有一定的投资经验与渠道,如果全凭杂志社稿费和出版社版税,估计坚持不了20年,不是那么多的文学新人昙花一现或半途而废了吗?难道全怪他们没有决心或缺少天赋吗?所以,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位新人的问题,如果硬要回答,或许建议他放弃傲慢与偏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严肃文学”之外的其他文学形式,包括改编剧本、包括与网站签约,也包括参与新生事物“剧本杀”的剧本创作。 另一件是本月接到“剧本杀的文学性与创作”研讨会邀请函,并让我作为主讲嘉宾在会上就“剧本杀对小说细节的要求”做主题发言。我顿时蒙圈。因为,我连“剧本杀”这个词都非常陌生,怎么会收到这样的邀请又怎么能在研讨会上做这样的“主题发言”呢?这要是放在之前,我想都不想,立刻回复两个字:不去。或客气一点回复三个字:没时间。再客气一些多几个字:抱歉没时间去不了谢谢!但年7月,当我收到这份剧本杀研讨会邀请函的时候,并没有立刻拒绝。第一,发出邀请的是深圳市南山区作家协会主席吴迪老师,我中风住院和在家休养期间,医院和家里探视,我欠他人情,不好意思直接拒绝;第二,我老了、病了、弱了,没有那么傲慢与固执了;第三,我已经开始领退休工资并提前付清新房旧房的所有按揭,不再需要那么有“事业心”可以做一些“闲事”了,于是,一改之前的傲慢与偏见,抱着完全放松与开放的态度,就当是学习新知识和体验新生活,欣然接受吴迪主席的邀请。既然如此,我就必须认真准备,争取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基本达到“专家”的水准(反正如今的“专家”也就那水准),目标是至少不能滥竽充数,否则自己丢脸且对不起朋友。好在我是做科研出身的,懂得研究问题的方法,于是很快取得进展。 学习发现,“剧本杀”其实并非绝对的“新生事物”,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初英国盛行的真人聚会游戏“谋杀之谜”。就是一位玩家在其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扮演凶手,其他玩家则通过线索推理出找出谁是真凶。但这一“理论”又让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初学计算机时候教科书上一段话:计算机的基础是二进位制,而中国在数千年前就有了最初的“二进位算法”,所以从理论上说,计算机是中国人发明的。理论上或许真的如此,现实却接近胡扯。所以我认为,当下中国流行的“剧本杀”仍然是一种新事物,它的诞生与流行是现代人对休闲、娱乐、消遣、社交和刷存在感等综合需求的产物。在国内,随着明星真人秀节目《明星大侦探》的热播,“剧本杀”才逐渐被大众熟知,并从观看走向了体验、从线上走向了线下。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剧本杀APP迎来了流量高峰,今年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玩家又蜂拥转回到线下,毕竟,“剧本杀”的长处在于“亲自参与”,于是可以预见,该玩法的实体店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学习还让我有以下认识: 1、最早的文学是口述的,所以才有“小说”。随着文字的诞生,文学才走向文本,呈现诗歌、散文、赋、小说、戏曲等多种形式。影视的诞生让文学从文本走向荧屏,使文学以新的形式为更广大的民众方便并乐于接受。而网络和移动终端的诞生与发展则似乎将文学推向极致,人们不仅能够随时随地阅读“网络小说”,而且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云网”自己发表文学作品,从而通过虚拟空间实现“互动”,满足人们看、听、动三维需求。然而物极必反,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gyth/1285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位离婚20年的女人的觉悟结婚要慢,离婚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