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间词话》有感

人生一世,非一时繁华,梦若一生皆是虚妄。众人平仄,怎独自哀愁,怜卿泪下同愿无恙。

——《人间词话》

推荐人

葛文权:(广灵农商行)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

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口吐芬芳”“当代孔乙己”“泼天的富贵”……生活在流量时代,我总能在身边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听到一些所谓的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不知道这是不是在百年以后也会载入史册供后人学习,但我不认为那是现代式的幽默,也不喜欢这种人云亦云的表达方式,而是为被埋没的中华文化而惋惜。

历史上昙花一现的文明不在少数,而华夏文明独树一帜,如黄河奔腾不息,似长江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丰富而悠久。诗词便是其中的精髓,穿越了三千年的民族文化遗产,如同涓涓溪水一样汇入生命的长河,从唐诗的盛世华彩到宋词的风花雪月,从亘古诗经品读春秋历史,从田野牧歌感受天地草木之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采最美的花朵,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说最美的情话。似乎每一种心境,都藏在诗词间。人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想满腹经纶,自然是离不开读书,可浩瀚的书海有太多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从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读起。

即便不曾深入读过此书,相信很多人对以下三大境界略有耳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一次是听初中语文老师讲治学境界,当时并不解其中意味,只当故事听听,而今再看却有一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觉。世间的道路千万条,逐梦之途,又长又远,必先忍受孤独,高瞻远瞩,认清自我,耐住枯燥,坚持学习,再遥望回头路,发现已经走了那么远,曾困扰于心的东西不过如此,从渐悟到顿悟,峰回路转近在咫尺。细品发现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用诗词来描述人生之境界,对美好的诗词进行评论,这就是《人间词话》的核心。但此书绝不止步于此,在东西方哲学基础上融入作者个人的审美,透过诗词,教会我们如何活出诗意,活出深情。从李白到纳兰容若,精心挑选诗坛七十二首加以评论,厘清了中华古诗词的脉络,又将书名为人间词话非中华词话,人间二字足以看出大师的格局。

每当我捧读这本书,总是忍不住把经典的句子抄下来,无一句不透露着“唯美”二字。只言片语便将作者的睿智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字拆开来是平平无奇,合在一起便天衣无缝。大师在书中无论是对词人还是诗词,都做了精妙的评述,其中对“真”的描绘让我感触不已。

第一处是“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里的赤子之心是初心,也是真心,纵然时代变换,历经沧桑,初心永恒不变,初心因砥砺更加坚定,赤诚因担当绽放异彩。第二处是“大家之作,其言情也比沁人心脾,其写意也比豁人耳目。其跸脱口而出,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这里大师强调写作要情真意切,如诗词中矫揉造作,即使辞藻华丽,也是空中楼阁。第三处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自然”概括了大师对诗词的独到见解,他认为透过滤镜看到的都是失真的,只有褪去繁华和装饰,方可领略真正的美。“真”是一种力量,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对情感的态度,是我们工作中的底线,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除了诗词的内容,他还这样评论苏轼和辛弃疾: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二人一生曲折坎坷,而他们的词中保持着最初的洒脱和率真,没有一句夸赞,却处处赞美,对纳兰容若更是以“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发表了最高的评价。

文以载通,诗以言志。诗词是文化,是情感,也是救赎。叶嘉莹先生曾说,她读《人间词话》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感,虽然一生多苦难,但诗词将她从命运的牢笼里拯救出来,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以诗情画意,谈百变人生,可以抚慰烦躁的人心,激发对人生的思考。希望我们可以以读书的方式走进大师的内心,以高山仰止的美,让诗词绽放心间,犹如清香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gyth/1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