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中曾讲到过: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我们有时候会去看一些影视剧,关于秦汉时期的那种,在里面需要调动兵马的大臣或将军都必须具备一个被称为虎符的信物。不管你的官有多大,只要没有它,你休想动用任何兵卒。小小的虎符作用如此之大,却没人去造假,要想知道其中缘由,就先从存放在博物馆里的这枚虎符讲起吧。

这枚看起来活灵活现还雕刻着篆文的虎状饰物便是战国时所用的虎符。在年的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如今被陕西历史博物馆所收藏。

为了避免造假,将虎符的内切面做成不平整的凹凸状,还有一个深深的凹槽在颈部。当我们将这两枚虎符拼凑在一起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缝隙的。如此高超的技术,想必没有见过虎符原件的伪造者很难模仿出这样的切面功夫。

而且在青铜冶炼方面,古代与现代的铸造技术差异甚大,但在制作虎符的时候使用了完全一致的金属比例,无差异存在。最后在虎符上还运用了稀有的错金工艺,只有找到稀缺的工匠,你才能在古代伪造出虎符。由此可以看出为什么在古代伪造虎符的事情会极少存在的原因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少有人可以见到虎符,所以想伪造也是很难的。

防伪讲完,我们再看下它身上的小篆内容吧,大体意思就是,这是可以调动兵马的信物,黄帝拥有右半边,古时名为杜地的将军拥有左半边,想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时,需要虎符去检验。专家对这里的“杜”进行了考证,它为杜县,因此虎符又叫做杜虎符。

在古代兵符里它只是其中的一种,除了青铜这样的材质,它还有玉质和木质两种,防伪性比较的话玉质更为强一些。因玉质的很容易破碎,而且又是个硝烟四起的年代,所以在秦汉大部分都是金属材质的兵符。

秦朝的制度被两汉以及魏晋沿袭了下来,兵符也用了虎符,直至唐朝的建立以后,李渊便开始“追封其先祖”。不仅把自己认做老子李耳的后裔,尊其为圣祖,还认汉朝飞将军李广当作自己的先祖。直到在晋末凉武昭王李皓的时候,李皓的七世孙便被李源所认定。刚好有一为西魏左仆射名叫李虎的人,出现在这条混乱的传承线上。他们用铜质鱼符代替了近千年的虎符,是为了避祖先名讳。在武则天时期的时候,又被换作了昙花一现的龟符。

鱼符也分左、右两半,中间“同”字形可以吻合,甚至在底侧里有一些鱼符还将“合同”二字加刻进去。这时鱼符的作用已经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既能在调动军队时作为凭证,还能对官员身份的证明起到一定的作用。内廷存放鱼符的左半部分,当作“底根”,持有人将右半部分系于腰间,以此来证明其身份。

古人不会将这么贵重的鱼符暴露给别人看,所以都会配备精美的鱼袋。唐朝在鱼袋的形制上也有非常严格的制度,例如金鱼袋是由三品以上的官员所佩戴;银鱼袋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官员在六品以下的就不享受这种优待了,在当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可以通过金鱼袋来体现,所以到后来人们常会为了有大好的仕途都会用金鱼袋,例如苏东坡的《渔家傲·临水纵横回晚鞚》: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旌旆拥。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鱼符在宋代时期已经逐渐消失了,金牌将取而代之。从虎符到鱼符,这枚小小的饰物,却依稀从中感觉到千军万马震撼的威力,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在脑海中回荡起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jsth/11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