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这句诗出自唐代崔道融的《梅花》,意思是希望北风如果能够知道梅花的心意,就不要对它摧残。

当时崔道融作这首诗时正是落魄之时,这首诗既是称赞梅花的孤高芳郁,也是暗喻自己的高洁情操。

可令作者没有想到的是,在《甄嬛传》中,因为他这两句诗引起了一番腥风血雨。

甄嬛雪夜咏梅,便宜了小宫女

话说那年除夕,甄嬛装病不曾出席内庭家宴,竟然动了雪夜赏梅祈福的心思,拒绝了下人的陪同,一路走到倚梅园。

看着满园的红梅肆意绽放,和白雪相映,甄嬛见之心喜,将自己的小像挂在枝头,默默许了三个愿望,可又觉得身在皇宫,想“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就是痴心妄想,不禁顾影自怜,长叹一声:“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没想到语音刚落,一个男声传来:“谁在那里?”

甄嬛躲避不及,见那人石青色宝蓝蛟龙出海纹样的靴子,心下惶恐,急声道:“我是倚梅园的宫女,出来祈福,惊扰了尊驾,你别过来,我的鞋袜湿了,在换呢。”

甄嬛用宫女之名搪塞过了这场相遇,没几日,听说倚梅园里的一个余姓的宫女,被皇上封了更衣。甄嬛心下了然,暗喜:好个伶俐的宫女,替我挡了这一阵。

这个余更衣得着了这个便宜,又仗着自己会唱几句小曲,一时之间深得圣上宠爱,获封“妙音娘子”,便张狂起来,不仅在半夜永巷高歌,还私自把史美人关入暴室。

只不过这个傻乎乎的妙音娘子在遭到惩戒后,还不知悔改,竟然支使宫女和小太监给甄嬛的药里做手脚,被皇上打发去冷宫。

可是,有智慧的甄嬛怎么能够留此后患。她在皇上面前故意提起曾经在除夕夜祈福,在倚梅园中咏诗“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皇上听了,神色一震:“原来是你,我竟然被她骗了,传朕旨意,赐于氏自尽!”

这正可谓是于氏得宠因为这两句诗,丧命也是因为这两句诗。

妙音娘子丧了命,只因缺少自知之明

为什么这两句诗词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这就需要我们一同来揣测一下圣意。

皇帝是一个饱学之士,他喜欢有才情的女子,这可从选秀那日可以看得出来。

当日甄嬛并不刻意装饰,以素雅面目去参选:“甄嬛拜见皇上皇后……”

皇帝轻轻“哦”一声,问道:“甄嬛,是哪个嬛?”

甄嬛脱口而出:“蔡伸词:嬛嬛一袅楚宫腰。正是臣女闺名。”

皇帝扶掌笑道:“诗书倒是很通,而且柔桡嬛嬛,妩媚姌袅。记下她名字留用。”甄嬛凭借一句诗词走入了皇宫。

这样看来,倚梅园那日皇上之所以对这个宫女感兴趣,是因为他听到了甄嬛吟诵的诗句“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他那日未曾和甄嬛见面,也未曾和余姓宫女见面,说明他只是对会吟诗之人有怜爱之情,也因这两句诗激起了他对这个吟诗之人的保护欲。

遗憾的是妙音娘子冒名顶替来到皇上身边,却不知努力迎合皇上的喜好,不用心揣摩圣意,反倒肆意张狂,将自己置在了危险之地。

事实上,妙音娘子犯了三个错误,那就是:

其一,不该冒名顶替。

世上的事永远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为图一时富贵冒名顶替,就意味着需要用更多的假话来圆谎,却不知谎话总有被戳穿那一天。

其二,不该忘乎所以。

明知自己的富贵来之不明,不夹着尾巴做人,谦虚谨慎从事,反倒恃宠而娇,在皇宫那个大环境下不知收敛,这是不知死的节奏。

其三,不给自己留余地。

认不清形势,找错了依靠的对象华妃,被别人当成了子弹,用自己不高明的智慧去挑战一个聪明人甄嬛,这无异于以卵击石。

归根结底,妙音娘子败在缺少自知之明,不善于审时度势,得到这样的下场一点都不冤。

人贵有自知

当初,甄嬛在得知被余姓宫女顶替承宠圣恩时说了一句话:“看似便宜了别人,有时候可能也是便宜了自己。”

可以说,从这句话上,就能看出甄嬛是个聪明人,是个会审时度势、有自知之明的人。

而自知之明这件事在皇宫中更加重要,甄嬛进宫之后称病逃避恩宠,是因为她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为了不做出头鸟,暗中观察宫中局势,这才有了后来长时间得到皇上的欢心。

这也让我想起另一部热播剧《知否》中聪颖知礼的明兰,她出身悲苦,却一直秉持着本分,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做嫁入高门的妄想,而是努力去充实自己,才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从甄嬛和明兰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自知之明”对人的重要性。

文学家席勒说过一句话:假如你要了解自己,那就观察他人如何行动;假如你要了解他人,那就请窥视自己的心灵。

所以说,在后宫中也如战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而妙音娘子的昙花一现,真是因为她缺少自知之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jsth/13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