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热天午后》的海报上AlPacino手持步枪的凶狠表情,想必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以为这是一部如《盗火线》般充斥着警匪枪战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银行劫案电影。如果你抱有如此期待的话,《热天午后》可能会让你失望了,因为整部电影从始至终只开了两枪……

在年8月22日,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都市的人们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拖着散漫的步伐走在闷热的纽约街头。镜头切过一幕幕生活场景:游船码头、修路工人、机场起飞的飞机、操纵挖掘机的施工队、海边休闲的人们、小巷中不堪入目的垃圾处理场……这些无序的环境剪辑勾勒了纽约的概貌,同时似乎也暗示了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环境。接着,画面停留在布鲁克林银行门口,有三个人似乎正在密谋什么。由此,一场持续十二小时的银行劫案拉锯战拉开了序幕。

镜头解析:屋内与屋外的围城

本片以真实的银行劫案为主题,全部采用客观视角镜头,表达主角连贯动作的时候基本都是跟拍和跟踪摇镜,以极为客观的状态再现了甚至还原了当时的情景,堪比一部“有剧情的纪录片”。影片的前半段展现了劫匪自以为是的“专业”和警匪博弈的场面,贯穿着浓郁的黑色幽默;后半段以Sonny内心活动为主线,表现出细腻的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热天午后》拥有成功的犯罪喜剧片的全部元素:矛盾冲突的剧情、夸张的情绪表达、不合逻辑的人物反应、难以预料的事态走向……而其中蕴藏的悲剧内核也是显而易见的,即这场不合情理的闹剧是真实发生过的,是特定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下的真实故事。那么作为当事人的劫匪、银行职员在当时,为大家上演实时的滑稽演出,又包含了多少无奈与苦衷?Lumet的现实主义风格,也给这场闹剧赋予了时代意义,同时提供给观众一个反思的空间。

正如《十二怒汉》一样,《热天午后》的拍摄也将室内空间“物尽其用”,以人物之间情感冲突推动剧情发展,在此过程中展现人性与社会现实。不同的是,《热天午后》用一道玻璃门分隔了屋内和屋外,形成了内外对立的格局,通过围城内外的对峙表现底层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民众才是屋内势力的主体,劫匪Sonny只是作为一个代替民众反抗政府的一个符号罢了。

品析抢劫银行的镜头,我们就能发现Lumet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滑稽感的。导演似乎一开始就有意降低抢劫过程的紧张度,采用慢摇镜头使得人物运动显得更加平顺自然;避免特写镜头,大多采用中近景,尤其是Sonny试图控制全局时采用了全景镜头:人物显得格外渺小,甚至象征武力的枪械在视觉上都被一束假花所遮挡,更不用提他在撕开包装时笨拙的样子,这些都极大的削弱了抢劫犯的威胁性。当镜头张力跟不上人物情绪的时候,抢劫犯的一切过激行为和缜密的计划都变得荒唐可笑。

在被警察包围之后,屋内屋外警匪谈判的博弈过程构成了故事的外在架构。而故事的内在架构,在于Sonny内心矛盾的变化。影片从多个角度展现了Sonny“倔强的无力感”:当Stevie的中途放弃的时候,Sonny还征求了Sal的意见,在抢劫银行争分夺秒的过程中开起了讨论会;Sonny在咒骂经理的时候,却被主管提醒“这里有女士,注意说话的字眼”,被实实在在地批判了一番;当Sonny收到警察包围的通知,银行职员开始数落他们抢劫计划的种种不是,仿佛他们已经站在同一战线,面对着共同利益。Sonny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强调自己“在银行工作过,你们耍不了我”,却又不断地被现实打了耳光,经过一次次的质疑与嘲弄,Sonny作为劫匪的框架和威严已丧失殆尽,只剩下一副外强中干的躯壳支撑自己的表演。

银行职员作为被挟持的受害者,对Sonny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畏惧、反感,到后来的同情、怜悯,最终演变成为与劫匪同生死共命运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虽然Sonny并没有对人质施虐,对他们也没有精神的摧残,而仅仅是出于本色,对屋内的人群施加了“家长式”的责任感:尽量满足人质的要求,为他们提供食物和医疗,在谈判期间对人质照顾入微……在危情期间,人质的脆弱和本性的善良激起了Sonny的保护欲,人质也享受着这种强大的责任感所带来的被控制的快感,劫持者和被劫持者在这一状态下找到了利益共存点,达成和谐共生并站在了统一的战线上。

对于Sonny来说,这种“家长式”责任感是深深扎根于他的性格特征当中的。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也逐渐了解到,Sonny是一名越战退伍兵,经历过战争的伤痛和失业的无奈,他想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却又无力改变现状,想要逃离却又因为自己的善良与正直难以割舍身边的一切;想有份体面的工作却因无法加入工会而失去机会,自己又想守住最后卑微的自尊不去从事底层的工作,想要“站着把钱挣了”;同时,Sonny的双性恋身份,让他在两个家庭之间摇摆,而他自己的无能、生活的失控让他无法承担下这份责任感,只能将他强烈的“家长式”控制欲转化为愤怒与暴力指向自己的爱人。他所爱之人,他想要保护的人,到最终却成了最想要逃离他的人。

为了展现自己的能力,为同性恋人筹得做变性手术的钱,Sonny将仅存的一点倔强指向了银行犯罪。可惜造化弄人,一场滑稽的抢劫让这最后的倔强都荡然无存,只剩下布鲁克林银行,成为Sonny最后狂欢的舞台。

反派英雄主题:社会边缘人

最后的狂欢

如果说那句“Attica!”点燃了人们心中怒火,使得舆论开始倒向劫匪这一方,那么Sonny将银行的钱撒向人群的一刻,就确立了他“平民领袖”的地位。

人们欢呼着,簇拥着,看着这个自带罗宾汉光环的反派英雄,忍不住都要喊出“Sonny万岁!”。尽管有成百上千支枪指向Sonny,可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警察一方也无可奈何,只能欣赏着Sonny的表演。

事已至此,布鲁克林银行已经不再作为一个被劫持者的对象,而是逐渐演化成了美国民众针对政府的泄愤喷口,成了Sonny的堡垒和庇护所。Sonny已经主导了这个平台,他才是敢于站出来引领民众向政府抗议的“领袖”。人们在此聚集,将平时不敢说的不敢做的统统发泄出来,将压力统统释放在代表政府的警察和官员身上。只要“领袖精神”还在,他们的旗帜就不会倒下。

这种反派英雄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丑》、《出租车司机》等作品。Scorsese的《出租车司机》和Lumet的《热天午后》是同时代的作品,都试图通过影片折射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刚刚走出越战泥潭,又陷入“水门事件”的漩涡,国内经济低潮导致失业率飙升。人们普遍不信任政府,以往对于民主自由的信仰也逐渐支离破碎。在这个“分裂的合众国”时期,女权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兴起,嬉皮士文化、自由主义盛行,文化艺术的发展也走向后现代主义的反叛风格。

加之年的阿提卡监狱暴动事件,种族主义和政府的暴力镇压,让人们彻底看清了黑暗的现实,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正义和邪恶的标准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在这种背景下,替天行道的反派英雄就成了人们心中理想的救世主,他们象征着打破权力约束的自由,他们离经叛道的光环为底层的人们带来了慰藉,成为了新的“政治正确”。正因如此,Sonny的那句“Attica!”才能瞬间激起民愤,一个被警察重重包围的毛贼,在群众的欢呼声中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心。

从角色对比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是能发现三者有很大不同:Travis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进而实施犯罪为民除害,是具有强烈自主意识的自我实现,最终他又从“替天行道”的英雄变成“光明正大”的英雄,并不仅仅是运气的作用,而是他犯罪行为的出发点是保护弱势群体,这也是政府所承认的;相比之下Sonny的犯罪更像是冲昏头脑的过激行为,抢劫动机也仅是“抢钱”本身,并不能和英雄相提并论,使他能够成为“英雄”的是人民大众的舆论和社会矛盾的爆发。

从这个方面来看,群众才是“真英雄”,困在银行里的Sonny才是要被拯救的人。至于Arthur,在精神疾病的面具下的暴力行为,只是增强了体验这种变态内心活动的情感张力,而似乎对反映暴力与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从形式上看,Arthur和Sonny更相像,他们都是打开了民众泄愤的窗口进而站上了神坛,不同的是,Sonny来源于真实的人物,就好像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有着同样的卑微与无奈,在冲动的支配下完成了小人物最后的狂欢,这也加强了角色在现实背景下的悲剧性。

小人物的命运:时代的牺牲品

影片后半段,以银行断电为转折点,不再以反叛的形式作为主导,而是放缓了情绪节奏,以人物内心挣扎作为主线。黑暗的光线下,人物的情绪被放大,Sonny表面上依然在与警方抗争,实际上他也意识到飞往阿尔及利亚只是自己的白日美梦,自己也是用不切实际的幻想聊以慰藉。可是为了不可放弃的卑微的自尊,又迫使他演完这出戏。“我知道没有回头路了”,小人物难得站在风口浪尖,能享受这种把控命运的机会也仅此一回,所以只要有一丝希望,就算是幻想出来的希望,也能够成为Sonny的精神食粮。

与母亲和同性恋人告别后,Sonny立下了自己的遗嘱,他向自己的家人、恋人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和爱意,这时的Sonny已经坦然面对死亡,揭开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在场的所有人质都沉默不语,内心最后的防线也被击溃,他们看到的不再是凶恶的歹徒,而是不被人理解、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看到的是被七情六欲困扰、为世间苦恼所烦忧的普通人,看到的是他们自己!

一路的挣扎,让所有人都筋疲力尽。就在Sonny乘坐巴士看到他那梦幻的飞机的时候,似乎已经忘了他的对手是训练有素的FBI,内心的渴望点燃了眼神的光芒,望见了成功的终点。可是虚幻终究是虚幻,当Sal被射杀,Sonny被捕,就在这样一瞬间,一切都发生了。突发的事件让观众也难以接受:Sal没有坐成他的飞机,Sonny也没去成阿尔及利亚,观众沉浸在剧情中的美梦也随之一同破碎。一声枪响点醒了现实的残酷,点醒了Sonny,同时也让观众的意识从电影中抽离出来,与Sonny共情的经历着彷徨与无奈。对于Sonny来说,这是他最后的狂欢,闪耀的光辉即将淡出历史舞台。

布鲁克林银行劫案不仅是Sonny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在影片警匪对峙的阶段,有一个直播记者提问的情节。面对媒体,Sonny毫不怯场,似乎已经为镜头前的表演做了充分的准备。从Sonny口中我们也间接了解到社会底层的生活艰难,经济低潮带给人们的苦难以及巨大的贫富差距带来的危机。“你每个月工资多少?”面对Sonny的连连发问,记者们却试图回避问题,顾左右而言他,不敢直面社会矛盾。追踪布鲁克林银行劫案,对他们来说也只是想搞一个大新闻,博取眼球,将整个抢劫过程娱乐化,满足大众猎奇的心理;而外界看热闹的人群也只是消费这种娱乐,不愿面对也不愿承认Sonny的困境也是他们自己的困境,当这次劫案风波过去之后,恐怕也都是各自苟且的过活,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浮躁的媒体和乌合之众将社会矛盾娱乐化,根源问题并没有被解除,在特定条件下这段历史仍将重演,这也是时代背景下最大的悲剧。

Sonny的原型John至此也成了昙花一现的小丑,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二十年的牢狱之灾,也让他成为这场闹剧的牺牲品,从此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切还在运转,世界还是这个世界。如果没有Lumet这部精彩的作品,人们恐怕早已忘记年那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热天午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ncth/11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