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昙花开时》作者释如胜卷3

[二七]第七缘

一[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为全苦蕴之集。’

三诸比丘!何为老死耶?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部类,各种众生之殁、灭、破坏、死、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之老与此之死,诸比丘!此谓之老死。

四由生之集,而有老死之生起。由生灭,而有老死灭,唯此八支圣道,是趣老死灭之道迹。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五诸比丘!生者何耶?……

六诸比丘!有者何耶?……

七诸比丘!取者何耶?……

八诸比丘!爱者何耶?……

九诸比丘!受者何耶?……

一〇诸比丘!触者何耶?……

一一诸比丘!六处者何耶?……

一二诸比丘!名色者何耶?……

一三诸比丘!识者何耶?……

一四诸比丘!行者何耶?诸比丘!

有此等三行:[即]身行、语行、心行。诸比丘!此等谓之行。由无明之集,而有行之生起;由无明之灭,而有行之灭。唯此八支圣道,乃趣行灭之道迹。即正见……正定。

一五诸比丘!圣弟子知如是之缘,知如是之缘起,知如是之缘灭,知趣如是缘灭之道迹。诸比丘!此等圣弟子谓达见,亦云达见,谓达此正法,谓见此正法,谓具足学智,谓具足学明,谓入于法流,谓圣明达慧,亦谓建立不死之扉。

(到这里的时候,佛陀已经阐述出在修学佛法中,正法,佛法。也就如同手指月的月亮。其它皆是手指。八正道为月亮。我们看见月亮了。佛之朤,法之朤啊。)

之前描述过正见,八正道会依依出现在我整理的《瞿昙花开何时中》

[三五]第五无明缘(之一)

一[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三‘大德!老死者何耶?此老死属于何人耶?’

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老死者何耶?又此老死属于何人耶?’

(这个命题,和哲学对身体与命的一样,这个不相应就是不成立,不正确的意思,哲学中,身体是1,命运是1,则是2元论,倘若我们去思考,身体是1,灵魂是另1,身体和灵魂为一体,或者身体是1,灵魂是2,身体和灵魂不是随是一体但是各有不同,这个都是不正确的)

此谓‘老死与老死之所属者相具’谓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也。比丘!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说法,缘生而有老死。’

(这里表达说明佛陀对生命哲学思考非常究竟到位。对这个身体而言。每一种行为都可以说是以无明缘起为展开的,如果站在身体和灵魂的角度去思考,无论思考是相同还是相异,这都是愚痴之人,在西方的哲学中,都不会有这种不成立的思考,佛陀随以说不相应。然而年的学佛之人中,有多少还在抱着自我有灵魂的观念在学习佛法。可惜,可叹。)

四‘大德!生者何耶?此生属何人耶?’

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生者何耶?又此生属何人耶?’此谓‘生与此生之所属为异。]比丘!谓则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比丘!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说法,缘有而有生。’

五‘大德!有者何耶?此有属何人耶?’

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有者何耶?此有属何人耶?’此谓‘有与属此有之者为异。’比丘!谓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比丘!有‘命与身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与身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

六缘取而有有,……

七缘爱而有取,……

八缘受而有爱,……

九缘触而有受,……

一〇缘六处而有触,……

一一缘名色而有六处,……

一二缘识而有名色,……

一三缘行而有识,……

一四‘大德!行者何耶?又此等属何人耶?’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就容易多了。身体去爱?灵魂去爱?身体有?灵魂有?身体取?灵魂取?身体受?灵魂受?等等身体行耶?灵魂行耶?佛经中的?我?针对印度当时所有修行者而言。这个?我?,其实就是在表达灵魂的意思。而我们现在有一个?我?的观念,实际也是?灵魂?的观念。身体是我?灵魂是我?。这里可能有些人不理解。你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这个?我?的观念。是不是灵魂观。)

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行者何耶?又此等诸行属何人耶?’

此谓‘行与属此等行者为异。’比丘!如作是言,则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也。比丘!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与身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缘无明而有行。

(这里的缘中而说,不管你理解是中道,还是中观。还是中间。这里的缘中,是站在缘起和缘灭的角度的意思。)

比丘!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诸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作以舍离。一五如老死者何耶?此老死属何人耶?如命与身为同。如命与身为异。一切无取着,为舍离。此等则悉皆断根,如被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当来即不再生。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诸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一六生者何耶?此生属何人耶?如命与身为同。如命与身为异。一切无取着、舍离。此等则悉皆断根,如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当来即不再生。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诸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一七有者何耶?……

一八取者何耶?……

一九爱者何耶?……

二〇受者何耶?……

二一触者何耶?……

二二六处者何耶?……

二三名色者何耶?……

二四识者何耶?……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诸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二五行者何耶?此等之行属何人耶?行与属此之行者,为异。如命与身为同也。如命与身为异也。一切无取着、舍离。此等乃悉皆断根,如被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当来即不再生。’……

(佛陀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舍离相同相异的观念。用多罗树做譬喻。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当来即不再生。)

(如果你还渴望当来再生。还有这样的观念。我死了以后有。我死了以后无。我死了以后存在。我死了以后不存在等等。都是一样的愚痴)

(还有一点。就是。一句很重要的。无明者。无明者就是不明白缘起缘灭的人。不明白缘起缘灭。怎么可能知道舍离贪灭放弃灵魂观,轮回观。为了死后再生而执着。为了死后轮回而造作。如果明白佛陀说的。人没有灵魂。人是因缘所生所灭。未来不再生。我们还会在佛陀中痴迷痛苦一辈子而解不开所有学佛的苦恼吗?)

(为什么学佛。学佛的好处是什么?就是为了学佛中明白。迷信是什么。而不再迷惑。不再愚痴。无论初学,还是老学。明白阿含以后,可断除轮回,不受后有)

[四〇]第十思(之三)

一[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思量,企画,思虑之任何事,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

(无常因。无常缘。所生之识,不会有常)

(任何人思考生命。企划人生。考虑任何事。都是六识的作用性。有所缘就有作用。我们活到现在。都是在六识的作用中。当你看见这篇经文。你的眼识就作用。你的心识就作用。你会思考这篇文字说什么了。你会分别说的对错。是否满意等等。然而。这都是有所缘故有识的按住。)

三其识之住增长时,有系着,有系着故有往来,有往来故有生死,有生死故于未来有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四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而有思虑时,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

五诸比丘!其识之住增长时有系着,有系着时有往来,有往来故有生死,有生死故有未来生、老、死、愁、悲、苦、忧、恼。

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六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则此识定无所缘,无所缘则无住。

七无识之住,且不增长时,则无系着,无系着故无往来,无往来故无生死,无生死故,未来之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灭。

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这句已经道明了人生的真谛。无识之住之时候。永远是别人对你的一种想念。或回忆。然而有一天。别人也无识之住之时。连自我是否存在过这个地球的历史都不存在之时。我们如同空空。)

此颂曰:

生者迦拉罗二智无明缘

非汝所有物以及三种思

(什么时候苦集。什么时候苦灭。完全取决与你是否无明。)

[四一]第一五畏罪(之一)

一[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尔时,给孤独家主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世尊言于坐在一面之给孤独家主曰:

三‘家主!圣弟子于五畏罪令静止,具足四预流支,依慧善见、善知圣法时,彼若欲者,则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我于地狱灭,趣畜生灭,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我入于预流,为不堕恶趣者。决定入达菩提之终极。’

(如何入菩提之终极,五畏罪令静止,什么是五畏。畏惧。因有这样的畏惧。畏惧之后认为我死了后会入地狱。我死了后会入恶鬼,我死了后会入畜生。)

四令静止于五畏罪者,何耶

五家主!杀生者,缘杀生于现法生畏罪。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杀生,使彼畏罪静止。

六家主!不与取者,缘不与取,亦于现法生畏罪,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不与取,能使彼畏罪静止。

七家主!邪欲行者,缘于邪欲行,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邪欲行,能使彼畏罪静止。

八家主!妄语者,缘于妄语,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妄语,能使彼畏罪静止。

九家主!饮酒者,缘于饮酒,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因断绝饮酒,能使彼畏罪静止。

此等是五畏罪之静止。

(佛教五戒出处。众生都以犯五戒而畏惧。这里不仅仅要此五畏罪静止。而是停止我于地狱灭,趣畜生灭,饿鬼灭这样的畏惧。)

一〇四预流支具足者,何耶

一一家主!于是圣弟子,对佛抱不坏之信--‘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者,是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来十号出处。这里所断除五畏者为具足此等之四预流支)

一二对法抱不坏之信--‘法乃由世尊善说者,即:[其法]乃有现果报,有不时报,所谓来见者,为导引之所在者,此乃由各各识者所不可不知之[法]。’

一三对僧伽抱不坏之信--‘世尊之弟子僧伽,乃善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

正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以智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行者,亦即四双八辈者是。此之世尊弟子僧伽,应予以供养、尊重、布施、合掌,此乃世间之无上福田。’

一四是圣者所称赞之戒具足,其戒为不坏、不毁、不截、无秽,导于自由、识者所喜、无污,是转向定者。

此等是具足四预流支。

(这里的佛法僧是指年前的佛陀,佛所说之37道品,僧团。不是说今天的佛法僧。因为境界不同。行为不同。时代不同。产生差异太大。但是当今社会。也有清静僧。但是否学佛陀所说之法。非极高境界之人。无法具阿含慧眼印证。)

一五依慧善见、善知圣法者,何耶

一六家主!于是圣弟子,善思惟缘起。即:彼有故此有,彼无时故此无,彼生故此生,彼灭故此灭。

(这句指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与识两者结合。

缘生之六处有。触有。受有。爱有。取有。等等有。

六处无则触无。受无。爱无。取无。等等无。

六处生则触生。受生。爱生。取生。等等生。

六处灭则触灭。受灭。爱灭。取灭。生老病死的忧悲苦恼等等灭。)

(注意:此为彼有故此有,彼无时故此无,彼生故此生,彼灭故此灭正解)

一七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因无明无余,离贪、灭,乃行灭,因行灭,乃识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以此慧而善见、善知正法。(佛陀也是这样正解的)

一八家主!圣弟子静止于此等之五畏罪,具足此等之四预流支。以慧而善见、善知此等之圣法时,若彼欲,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于我地狱灭、畜生趣灭、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我入于预流,不堕恶趣,决定达于菩提之终极。

(静止于我地狱灭、畜生趣灭、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这样的五种畏惧则入预流。入菩提之智。)

[四三]第三苦

一[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诸比丘!我为汝等说苦之集与苦之灭。汝等谛听……

三‘诸比丘!苦之集者,何耶

四依眼与色而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诸比丘!此乃苦之集。

五依耳与声……

六依鼻与香……

七依舌与味……

八依身与触……

九依于意与法而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诸比丘!此乃苦之集。

(这是佛陀对苦集详细解释,依眼与眼睛所见色而生眼识俗称三事和合。也是十二因缘集起的细解。)

一〇诸比丘!苦之灭者,何耶

一一依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依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诸比丘!此乃苦之灭。

一二依耳与声生耳识。

一三依鼻与香生鼻识。

一四依舌与味……

一五依身与触……

一六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依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一七诸比丘!此乃苦之灭。’

(这个地方注意。并不是眼是1.色是2.眼识是3。愚痴的把缘起理解成拼图。积木组合。愚痴的以为1不存在。则2不存在。更不用说3的成立的邪见中。

正确的理解。是在缘起爱的环节中。贪爱中。离贪。离开执着。此为苦蕴灭之智慧之解释。如果把每一个环节当成.则视为常见与断见。而并非离开两边。缘起缘灭不是独立的积木.但是可用积木比喻缘起。不可用缘起比喻成积木。这是甚深难解之处。希望有缘人。仔细思考。)

[四七]第七声闻

一[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尔时,声闻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俱相致问候:坐于一面之声闻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三‘瞿昙!‘一切为有’是如何耶?’‘婆罗门!‘一切为有’者,此乃一极端。’

四‘瞿昙!‘一切为无’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无’者,此乃第二极端。婆罗门!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于中而说法。

五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依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之灭,依行之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六如是说已,彼声闻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瞿昙!稀有哉!……愿终生归依。

[四八]第八顺世派

一[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尔时,顺世派之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坐于一面之顺世派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三‘瞿昙!‘一切为有’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有’者,此乃第一世间之领域。’

四‘瞿昙!又‘一切为无’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无’者,此乃第二世间之领域。’

五‘瞿昙!‘一切为一’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一’者,此乃第三世间之领域。’

六‘瞿昙!又‘一切为异,’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异’者,此乃第四世间之领域。’

‘婆罗门!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中而说法。

一切为有

七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依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灭,依行灭而有识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八如是说已。顺世派之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尊者瞿昙!稀有哉!……从今愿终生归依……

(在缘起缘灭的佛法中。贴这经文就是想在此希望学佛的朋友们。别每天研究有。研究无了。其实研究实物的有和事物的无太极端。太愚痴了。仔细看看这篇经文。这篇经文不是我们生活中理解有和无。例如。我的电脑是有。我的电脑是无。这篇文章是有。我这文章是无。因为无常。等等佛教术语概念全加进来了。说实话。太愚痴。这里的一切。是指身体和灵魂。身体和灵魂是有。身体和灵魂是无。身体和灵魂是一。身体和灵魂是异。世间是指十八界。因此不要离开十八界的身处触外去感受有无。甚至在十八界内感受有无。这都值得深思。)

编写者:释如胜文字编辑:ANICCA

《瞿昙花开时》

《瞿昙花开时》前言

《瞿昙花开时》卷1

蜜蜂舞·大空观·小空观

拒绝利用神通传教的佛陀

业报的理解和描述

菩萨心

何为浴佛节

皈依三宝

舍得放下随缘

奴隶人生

本焕学院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题目

《六祖坛经》

六祖法宝坛经讲记1~3

六祖法宝坛经讲记4~6

《心经》

心经讲记

《大阿弥陀经》

大阿弥陀经讲记

释如胜法师电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ncth/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