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和秋天一起到来了,医院神经心理科也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今天的这篇是“全国科普日”系列科普的第一篇,与神经性贪食症有关,继续往下看吧。

一天结束了,在人们都赶着回家的时候,我的一天才刚刚开始。菜谱只有这些,只要是我会做的,即使是菜单上没有的菜也可以点,这是我的经营方针。营业时间是从深夜12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被大家称为“深夜食堂”。你问有没有客人会来?客人还挺多呢。

——《深夜食堂》

日剧《深夜食堂》经久不衰地引起观众的共鸣,很多网友感叹长的是深夜,短的是人生。食物将一群毫无关联的人聚集在一起,勾勒出人生百味。

也正好契合今天的主题——吃。

“吃”的诱饵

吃是一种本能,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是最低等级的需要,也是最密切关联人类生存的需要,强度最大,是最容易满足、也是最难满足的需要。

食物里蕴含着很多,藏着故乡,藏着故事,藏着你的成长和回忆。

门诊中常常会有这样几类病人。

当医生询问进食情况时,一类人会说自己没有食欲,有一口气堵在喉咙或者肠胃里,没有胃口吃不下去;

另一类则会说自己心情不好就会暴饮暴食,用吃来发泄愤怒,焦虑等等。因为当时压倒性的感觉令人窒息,需要做点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还有一类会间断性的暴饮暴食/没胃口,胃口被情绪所主宰。

好像随着时间的流逝,吃不再是吃这么简单又纯粹的事情了。变成了情绪的宣泄树洞,变成了明知道不对也好像毫无选择的诱饵。

神经性贪食症

今天要来分享的是进食障碍中的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nervosa)。

这种障碍的核心特征是隐秘进行的毫无节制地进食或暴食,随后有目的地采取“清除”行动以防止暴食导致体重增加。这些“清除”行为包括催吐、禁食、过度运动、服用泻药、利尿剂等等。

与神经性厌食症最大的不同在于,虽然贪食症有“清除”行为,但对自己的身体形象并没有出现整体性的扭曲,不会病态性的认为自己胖,所以他们的体重处在正常范围。

贪食症的表现是一个恶性循环,如下图所示:

遇到压力或者情绪失控时就打开了暴饮暴食的开关,吃到不能再吃的时候停下来,对体重的在意使得患者选择剧烈的方式“清除”卡路里。一切结束之后理智回笼,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甚至厌恶,随后控制饮食,正常生活。但新的压力到来的时候,自动性的选择又重复出现。

来源:网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ncth/5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