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逝世ldquo谢谢您,喂养了
·点击上方“晚睡”将我们设置为星标哦· 本文作者 李公子 “袁隆平院士去世了。”5月22日上午10点多,这个令人错愕的消息传来。很快袁老的秘书出面澄清,医院治疗,传闻不实。网络上一片骂声,网友群情激奋,都觉得造这种谣的人实在是丧失底线,必须追究责任。袁老,那是什么样的人,一个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人,也可以是这样拿来恶意炒作的吗?没想到,到了下午,这个消息被正式确认,5月22日13点07分,袁老因多器官衰竭在长沙离世,享年91岁。整个中国都沉浸在悲痛和茫然中。作为一个少有的健在时便登上教科书的当代科学家,我们太清楚袁老对于中国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又是什么——他喂养了中国,喂饱了几代中国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以90岁的高龄还在基地搞研究,就在去世的前几天,还骄傲地跟记者宣布中国不可能再出现人民吃不饱饭的情景了。人们称呼他为“当代农神”,他便真的把自己活成了“神”,仿似不会老、不会病、不会死一般地燃烧着自己。到最后,连我们都忘记了,这个让我们看见就安心,一直跋涉在田间地头一脸沟壑的人,已经是90岁高龄的老人了。我们以为他永远会在,永远不会走,永远守护着中国人的土地、粮囤、一日三餐。现在他真的走了,再多的眼泪、悲哀、思念都唤不回来了。我为袁老鞠一把泪,告别的泪、感谢的泪、景仰的泪。饥饿,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千百年来,除了少数昙花一现的“盛世”之外,绝大多数时间中国人都永远在温饱线上痛苦的挣扎。在孟子的口中,统治者的“仁政”也无非就是“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罢了,就是这样可怜的低标准还是圣人要追求的目标,现实情况恐怕更加凄婉惨淡。一旦遭遇战火兵燹,“易子而食”、“折骸而炊”一类令人触目惊心的记录更是史不绝书。这种对饥饿的集体记忆沉淀在民族意识的深处,对“吃饱饭”的追求是整个民族的共同梦想。但让中国人吃饱饭,谈何容易啊!即使到了近代,大部分中国人依旧生活在忍饥挨饿的苦难中。抗战的战火之中,饥民流离失所、田园饱经疮痍;六十年代初的经济困难里,饿殍倒毙于途,生民面有菜色。袁老说自己学农的动力最初萌芽于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电影中漂亮的庄园、一串串的葡萄和洁白的牛奶都让他对农村产生了深深的陶醉。袁隆平,摄于年 然而,当他真的踏足中国农村时,眼前的景象和电影中呈现的田园牧歌比起来就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他见饿死人的惨剧,也见过人们离开土地去乞讨的无奈。即使过了五十多年,袁隆平回忆起这一切惨痛的景象时依然流露出让人心碎的忧伤和哀痛。从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这是粮食的重要性。”袁老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寻找产量更高、生存力更强的粮食品种上,上世纪60年代,他在学校的试验田中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特殊稻株,他与杂交水稻的渊源就此开始。存在于初中教科书上那张他手拿稻种蹲在稻田边看着庄稼长势的彩色照片,是他这一路以来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他生活的日常。就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杂交水稻育种的突破,就源于他在多个稻穗中亲手找出6个不育株,并借此发现了水稻的杂交优势,开创了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的方法。到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大面积育种成功并开始推广。杂交水稻的每亩产量数量不断上涨,由原来的公斤涨到了公斤,等于让中国的土地翻倍了。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杂交水稻播种面积将近2亿亩,杂交水稻累计养活了将近两亿人。诸如亩产两千斤以上的超级稻、沙漠水稻、海水稻等等过去只能在科幻小说里出现的“黑科技”纷纷出笼。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地位也随之稳如泰山、不可动摇。他豪迈地宣布,“中国不会出现粮荒,完全能够自给自足”,他消除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存在于基因当中的对于饥饿的恐惧,“中国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就是教科书在页边印上的一句话,也被我一直铭记至今。中国不再挨饿。他不仅让中国人吃饱了,他还胸怀天下,在世界各地传授技术,让世界范围内成千万上亿的人口吃上了饱饭。人们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以示对他的敬意和感谢。袁老能够成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对科学家认识的“最大公约数”,既源自他的伟大成就,也来自于他卓越的人格魅力。曾有事务所评定"袁隆平"的身价值千亿元,他自己笑着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手持巨额科研资金,他自己却不讲吃不讲穿,他最贵的衬衫也只是多元,最便宜的皮带只有10块钱。他就穿着这件衬衫,扎着这条皮带去香港大学演讲。日常只骑一辆自行车,年纪大了骑不动,才买了一台10万不到的汽车。他把自己的奖金捐献了奖励中青年的科研工作者,把国家奖励给他的房子用来搞科研。国家奖励的青岛的一栋别墅他自诩只是个普通农民,是精神首富。袁老还十分平易近人,主动走下媒体和官方为他塑造的神坛、走到普罗大众之间。他不是与他同时期的陈景润那样模式化的“科学怪人”,也不会因为走路看书而撞到电线杆子,更不是除了科学一无是处的非正常人类。他会跟记者拉家常,会在深吸一口烟之后淡淡地回应摄制自己题材的纪录片,“我没看,也不太想看。看那个太浪费时间,我大部分时间还要下田”,也会在一天的忙碌之后站在田间轻柔地拉上一曲舒曼的《幻想曲》。那该是一副怎样动人的画面啊!夕阳和星月共同作为他的背景,身旁的禾苗就是他最忠实的听众。裤脚还带着泥,疲惫也未散去,但那双不知道轻抚过多少稻穗谷粒的手依然灵巧地演奏出动人的旋律。他闭着眼,好像宇宙之间其它都已化灰烟,只余手中的琴、身旁的苗和脚下的田。这就是袁隆平的可爱。他是一个科学家,但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抗拒那种造神式的宣传,也从不愿意把自己与大众割裂开来。他从不带博士,因为“要死脑细胞的”;他在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当天,还亲自下田检验水稻的长势;他对记者说,现在自己牢记“不要吃太多肥肉,变成一个胖子”。坊间流传着一个说法,说他在获得首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的致辞时,讲稿的第二页卡住了。翻了几次都翻不过去,这个可爱的老头直接在台上咕哝了一句,“麻烦死了”。话筒把他的喃喃自语播送给全场,大家都乐得前仰后合。这故事放在其他的科学家身上就感觉十分违和,但主角如果是袁隆平就显得十分正常——他和我们一样,也是会咕哝一句“麻烦死了”的普通人。他还收养了一只小猫咪,取名叫“袁花花”,每天抱着它睡觉,网友都说这猫命真好,到了袁老家永远不挨饿。袁老说过,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之梦,一是禾苗之下乘凉之梦。现在,斯人虽然已去,但他的两个梦正以不同的方式变成现实:在前者,杂交水稻早已走出国门,在越南、印度、美国等国大范围种植,继续为全人类的果腹作出贡献;而后者,他栽下的禾苗正让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千年饥饿的民族能够自给自足、能够在下面安然乘凉。从这个意义上说,袁隆平得到全社会多少的赞誉,我们这个民族从饥饿中挣扎出来的路就有多艰辛。他的身上凝结着千百年来为中国人吃饱饭而挥洒汗水和生命的身影,他的足迹浓缩着千百年来为民族摆脱饥饿而筚路蓝缕的脚印。我们感恩,我们怀念,我们铭记,只因中国人自己的饭碗里端着的、中国人自己亲手浇灌出来的晶莹剔透的米粒。昨天在袁老逝世半个多小时后,又一则消息像地震之后的海啸一样汹涌而至: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教授离世,告别了这个他曾拯救过无数生灵的世界,享年99岁。冥冥之中,云南和青海的地震似乎在预示着昨日的两颗巨星的陨落。世上两地动,人间双山崩。如何纪念这些曾经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行者和创造着呢?很简单,让他们的理想照耀我们的未来,用他们的精神鼓舞我们前行,他们是时代的一道光,我们便把这光芒传下去,让以后的中国再无黑暗。网上所有悼念袁老的评论中最让我感到催泪的就是,“我中午把饭乖乖吃光光了。”我想,这个可爱的老头在看到我们把盘子里的饭吃光时,也一定会像看到长势喜人的水稻一样,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谢谢您,喂养了中国人的胃,也喂养了中国人的灵魂。”★咨询邮箱,欢迎讲述你的故事: wanshui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ncth/8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太平宰相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