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显生宙后,在各种动物的啃噬攻击下,古老的蓝藻叠层岩迅速衰落。海床上的固着生物演化出各种防御措施,从物理铠甲到化学武器,来抵御饥饿动物的侵袭。此时脱颖而出的,是一类被称为古杯的动物。

各种形态的古杯动物,图片来源见水印。

古杯这个名字十分形象,它们的外形就像一个牛角杯,或者许多牛角杯组合成的群体,这是动物钙质的骨骼。杯底由须状的固着根固定在海床上,杯口朝向海面。如果剖开杯体,可以发现它是由内外两层板壁构成。内外板壁之间有加强筋一样的连接骨。内壁中央还包围着一个空腔。无论是内外壁还是连接骨,上面都分布着或大或小的孔洞。古杯动物的软体部分就栖息在空腔和孔洞中。

古杯的内部结构。图片来源:[1]。

关于古杯的软体结构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在地层中留下多少印记。只能推测它们应该以滤食流过杯体孔洞的海水中的有机碎屑为生,类似多孔动物门的海绵。可以确定古杯从最早起源地逐渐分布到世界各地,所以它们的幼体应该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也许像海绵的两囊幼虫,或者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一样,在海面漂浮生活一段时间。

化石证据显示,古杯动物主要生活在阳光充足的热带和温带大陆架。作为主要的造礁动物,它们在富饶的浅海构筑起一个庞大的立体生态系统,为无数寒武纪生物提供了栖身场所。它们藏身在枝杈的间隙和内部的孔道里,躲避捕食者的攻击。一些动物选择把卵产在古杯的腔体内,得到保护的同时,还能够享受新鲜的水流和氧气。海水中的矿物质和附生的藻类把古杯森林染上绚丽的色彩,构成了一块生机勃勃的乐土。

单体古杯和群体古杯。可以想象由它们组成的寒武纪富饶的古杯礁。图片来源见水印。

古杯动物在寒武纪早期出现并在寒武纪中期达到鼎盛,演化出超过个不同品种,成为寒武纪地层的标准化石。但是,随后古杯就走向衰亡,并在晚寒武纪晚期彻底灭绝。它们生存了大约4千万年,以地质年代的尺度来看,古杯的兴盛真的只是昙花一现。也许它们竞争不过生态位近似的海绵,因为古杯凋零的时期,正好是寻常海绵纲动物迅速演化,大放异彩的时代。也许是无法适应突然改变的气候和环境,或者被新的食肉动物蚕食殆尽。也许,古杯灭绝的真正原因只能是一个永远的谜团。

古杯动物的身影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由于没有动物能像古杯那样大量制造矿化骨骼,生物造礁也陷入低潮。直到3千万年后,才有一批新的动物重新开始这项工程。不过,这已经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曾经辉煌兴盛的古杯动物家族成了地球历史中匆匆退场的过客。留给人类的只有石化的遗骸和无尽的联想。图片来源见水印。

地球名片

生物分类:动物界-古杯动物门

存在时间:早寒武纪至晚寒武纪

现存种类:无

化石种类:约种

生活环境:海洋

代表特征:角状外形,双层钙质骨板,具中腔,固着根

代表物种:阿雅西古杯,三峡古杯

参考文献:

[1]Rich,PatriciaV.;Rich,ThomasH.;Fendon,MildredA.;Fenton,CarrollL.:TheFossilBook-ARecordofPrehistoricLife.DoverPublications,Inc.Mineola,NY-pg.

感兴趣的话,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ncth/9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