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舟/读/书/会

美在此处

美而不同

各美其美

《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

有感

阅读者

提起王崧舟老师,我就想到他语文味十足的课堂,他所提出的“诗意语文”的理念,还有他在小学语文这条路上不断探索的热情与执著。近期,有幸品读了师父《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一书之后,让我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加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分享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3课《钟》: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这篇课文按照“归纳现象—分析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以及开放的原因。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事。当你拿到这篇课例,会将教学内容落在何处?十位老师上《花钟》,没有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就像师父说的:“语文教学的最难处也是最具魅力处,恰在于教学内容的不确定。”那么,难道教学内容是可以随意选择,随便加工的吗?显然不是。通过比较各位老师的解读和设计,不难发现,无论谁来上,其中有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是统一的、确定的。我们可以直观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是相对的。

核心圈——美在此处

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每个单元的篇章页,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这些,成了我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中之重。再看看《花钟》这个单元:单元导语、课后习题……无论谁来上,这些教学内容都需落实。而这样的语文价值,就是书中提出的“核心圈”概念,它由文本的语文要素、课后的练习取向、单元的训练重点、学段的目标内容、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综合决定。我们要吃透核心圈的教学内容,语文课的美,就在此处。

辐射圈——美而不同

如果仔细琢磨,再在重点词句上多走几个来回,多搞几次"摩擦",就会发现《花钟》第一自然段存在大量典型的语用现象。课后练习第三题是这样的:

比如写牵牛花开花,作者没有直接说“牵牛花开花了”,而是把它写成“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同样的道理,蔷薇、睡莲、万寿菊……作者也没有直接写它们开花,而是生动地描写它们如何开放。编者要求学生把写这些鲜花开放的词语找出来,填上去,然后好好地体会其中的表达手法。这是编者的意图。

事实上,在落实编者这一意图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完全可以进行创造性发挥。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位老师在落实这道练习题的时候就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他为学生提供了五种花,这些花是课文当中没有出现的花,然后要求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写它们如何开放。(有个学生这样写道:蛇麻花在凌晨三点左右独展风姿。“开花”这个词变成了“独展风姿”,显然学生写得更有文采)与课本中的那道题相比,这位老师设计的题目语用特征更加明显,实践性也更加突出。

像这样的教学内容,受教师的个人偏好、班级学生的语文兴趣、课程改革多元取向、学校文化的引领、社会风尚等潜在因素的影响,在贴近核心圈的地方所进行的有侧重、有选择的教学活动,就属于辐射圈的范畴。区别于内容相对确定的核心圈,辐射圈则是美而不同。

外围圈——各美其美

在《美在此处》一书中,我又看到了另一种设计。请看——

“午时花开花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作者是这样写的。我们来看新的设计:请学生仿照课文当中写鲜花开放的方式,对这两种在我们看来写得不太好的花做一个改写。比如,夜来香在晚上八点欣然怒放。大家都认为这样写很生动,很形象,但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这里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的整体语言环境了。“节奏”这个词在这个时候可以出现了。虽然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但是教师应该试着引领他们去寻找一种语言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变化是美的,是有内在规律的。

语言美与不美须置于整个语境之下,一流文字自觉地追求语言内在的节奏变化,因为节奏就是美的灵魂。

请看——“凌晨四点”“五点左右”“七点”“中午十二点左右”……很明显,这些写鲜花开放时间的词语当中,有的有“左右”,有的没“左右”。为什么?节奏,为了节奏的变化!如果所有的时间都不用“左右”,单调;如果所有的时间都用“左右”,机械;有的有“左右”,有的没“左右”,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节奏,形成了一种张力。这就是语言的味道。

与师父的设想一比较,什么是浓浓的语文味就一目了然了。像这样,由教师个体创生的教学内容,就是书中所指的“外围圈”吧!可能有老师会有疑问,觉得上面辐射圈也提到了“教师个人偏好”,其实外围圈跟其他两个圈存在各种或隐或显、或强或弱的联系。百花齐放,各美其美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在看似“不确定”的教学内容之中,立足核心圈,夯实核心素养;选择辐射圈,体现学习特色;拓展外围圈,打开语文学习的壁垒,让学生的收获更加广泛。这就是“美在此处”的内涵所在。

杭州市临安区城南小学

阅读者:王辰窈

点评者

我们读书,很少有人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pzth/8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