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美人”引目素洁如雪——观赏昙花小记

蒲向明

蒲向明,学者、教授。年参加工作,曾在甘肃省礼县师范学校、甘肃省陇南师范学校任教,承担《文选与写作》、《阅读和写作》、《现代汉语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就读于天水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LIFEISLIKE

AJOURNEY▲

昙花有两个雅美的别名:一曰“琼花”,另一曰“月下美人”。

植物学的有关书籍上说,它原产墨西哥,属仙人掌科、昙花属。但从中国人文学科去追溯,其原产地应该不离中土。因为昙花还有一个名字叫韦驮花,据云昙花仙子和佛祖座下的韦驮尊者有一段哀怨缠绵的故事。

——传说昙花是一个花神,她每天都开花,四季都很灿烂,她爱上了一个每天为她锄草的小伙子,后来玉帝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大发雷霆,要拆散鸳鸯。玉帝把花神贬为一生只能开一瞬间的花,不让她再和情郎相见,还把那个小伙子送去灵柩山出家,赐名韦驮,让他忘记前尘,忘记花神。可是花神却忘不了那个年轻的小伙子,她知道每年暮春时分,韦驼尊者都会上山采春露,为佛祖煎茶,就选在那个时候开花!希望能见韦驮尊者一面,就一次,一次就够了!于是就有了“昙花一现,只为韦陀”的传说。遗憾的是,春去春来,花开花谢,由于时间和环境的变化,韦驮竟认不出“月下美人”了!由这一段故事传说,使人很容易生出无限的感慨:其实感情不管是一生一世,还是瞬间,要义在是否是真感情!能一生一世固然好,可有时无法做到一生一世,那么瞬间的真情或许也会让一个人一辈子温暖……因而我宁肯相信“月下美人”的原产地在中国。我知道昙花,应该是很早的事。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学到“昙花一现”这个成语。记得那时应该是年前后,也就十二三岁的样子,正值邓小平复出教育回潮的时期,语文教师把这个词教给我们后,任务就是在地上用废旧电池的碳棒抄写50遍(那时条件差,我们天水农村的孩子读书几乎都是用那种办法)。

那时的村学苦,老师是中学毕业,但这个词语的意思还是教得很明白的:形容出现不久、顷刻消逝的事物。但那时的我还是到底不知“昙花”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昙花一现”作比喻呢?这个悬念一下不觉就保持了三十余年。这三十年中,对于昙花的概念,一直是模糊而神秘的。后来读了一些书,就觉得它必定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花,白色,硕大,清香,在深夜的月下慎重地开放,然后又寂寞地凋零——我所知道的,也就只是这些了。产生这个印象主要还是因为席慕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还在大学,就读到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的她第一本诗集《七里香》,那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这个在台湾的蒙古族女诗人,因了油画家的出身,其诗风并不同于舒婷、北岛和雷抒雁等当时大陆的朦胧诗人。她的《昙花的秘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总是/要在凋谢后的早晨/你才会走过/才会发现/昨夜/就在你的窗外/我曾经是/怎样美丽又怎样寂寞的/一朵我爱/也只有我/才知道/你错过的昨夜/曾有过/怎样皎洁的月我的理解时,只有昙花自己知道它的美,但她是孤独的,寂寞的。她不愿孤芳自赏,渴望赞许的目光,但又有些害羞,有些矜持。于是心中抱着一些小喜悦,掺杂着些许哀伤,默默看着自己和那皎洁的月光为伴……文学作品是这么说,但植物学书籍对于它的夜间开放和花期短暂,却是这样解释的:昙花夜间开花的奇异开花特性,要从它的原产地的气候与地理特点谈起。它原生长在美洲墨西哥至巴西的热带沙漠中。那里的气候又干又热,但到晚上就凉快多了。晚上开花,可以避开强烈的阳光曝晒;缩短开花时间,又可以大大减少水分的损失,有利于它的生存。使它生命得到延续。于是天长日久,昙花在夜间短时间开花的特性就逐渐形成,代代相传至今了。昙花的开花季节一般在6至10月,开花的时间一般在晚上8~9点钟以后,盛开的时间只有3~4个小时,非常短促。昙花开放时,花筒慢慢翘起,绛紫色的外衣慢慢打开,然后由20多片花瓣组成的、洁白如雪的大花朵就开放了。开放时花瓣和花蕊都在颤动艳丽动人。可是只3~4小时后,花冠闭合,花朵很快就凋谢了,真可谓“昙花一现”!对“昙花一现”的感触,是一个月前我亲眼看昙花开放。

好友给我说,昙花的开放过程是可以观察到的。我就格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pzth/8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