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鹖冠子思想指导对花钟的教学设计
北京儿童皮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0802.html 合伙人合伙了半年,需要让他们到“大海”里去练练手,用教学研讨活动来促进他们成长,于是,我们决定让宋一萱率先举行公开课。她很快选了三年级下册的《花钟》,我组织了合伙人对课文进行了两次集体备课。最初计划由宋一萱单独执教,后来我又选择和她一起“同课异构”。临到活动前的第三天,我决定和宋一萱“同课合构”,分别执教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共同完成《花钟》一课的完整教学,体现合伙人“合”的理念,也缓解一下宋一萱的压力。毕竟“合构”不似“异构”,是两人的合作,每人在不同的课时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没有“异构”中相同内容的教学艺术高低之分。这次活动,邀请了宝安区教科院唐宝成、陈国富两位专家指导。唐宝成老师用《鹖冠子》的观点对我们的课堂进行了点评和指导。我对《鹖冠子》没有深读,更没有研读,只是粗浅地借其部分篇章的名目来总结一下我和宋一萱对《花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过程。 (一)设计思路 鹖冠子,战国时期賨人(今土家族的主源,在四川达州一带),流于楚国,终生大隐,著有《鹖冠子》。应劭《风俗通义》曰:“鹖冠氏﹐楚贤人﹐以鹖为冠﹐因氏焉,鹖冠子著书”。《鶡冠》十九篇,本于黄老,杂以刑名,“其联属精绝,深为奇奥,为六国竞士先鞭”,字里行间中,处处表现出“道化神奇,润物无声”的高见,是先秦思想的又一奇葩,用以指导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意义。 一、博选。《鹖冠子》开篇第一篇,即为《博选》。博选,广博地选择。《博选》曰,“贤圣者,以博选为本者也”,意思说,要治理国家、施行王道,就要博序人品、博量俊才,博选人才是国家治理的第一步。怎样博选呢?“以五至为本者也”。“五至”即为“一曰伯己,二曰什己,三曰若己,四曰厮役,五曰徒隶”,一是百胜于自己的人,二是十胜于自己的人,三是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四是为自己服务的人,五是罪犯。“故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亡主与徒处”,不同层次的人就会博选出与己相似的治国之才。如果用于教学设计,即为博选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教师的博选,应该最少“什己”于课本才好。博选的范围越大,所获取的有用材料就会对教学设计越有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涉猎,大量阅读,“博观”而“约取”。同时,“博选”也是教学的第一步,《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揭示了人为学的递进过程。“博”位列第一,可见“博”是学习的基础。《花钟》一课,篇幅不长,如果单纯以此文教此文,肯定不“博”,因此,就需要博选其它材料加以补充,才能为学生接下来的“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好准备。我们在对《花钟》一课的设计前博选了如下材料: 一是“鐘”和“鍾”两字。钟,新中国汉字简化时由繁体字“鐘”和“鍾”合二简化而成。由于较少接触原有两字,人们在生活中经常搞错这两个字,比如钟姓人常将自己的“钟”姓写成“鐘”。鐘,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为一种打击乐器。《説文解字》曰:鐘,樂鐘也,秋分之音,物种成。后来引申为报时器,又引申为时间单位。另一个繁体字“鍾”,本义指的是盛酒的容器,《论衡·语增》曰,“文王饮酒千鍾”,后引申为计量单位。古代,两者经常互通,但区别于两者,则是“鍾”多了两个动词词性的意思。一是汇聚、集中,如钟灵毓秀;二是情感态度的专一、专注,如钟爱。 二是“鐘”的历史。由于花钟主要和“鐘”有关,我们便查阅了“鍾”的历史,并简要地归纳了其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脉络:作为一种器乐,鐘,是远古时代一个叫“垂”的人发明的;三千多年前,我国先人最早发明了“土圭”与“日晷”两种计时仪;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布盛广,逐渐将钟引入,安排专门的人员在固定的时间里按照一定的方式击钟,生活在寺院周边的人常以钟声来作息,“鐘”开始和时间结合并广泛应用于中国各地;年,在大约南宋灭亡后的第四年,以砝码带动的机械钟在英格兰问世;年,欧洲第一台能报时的钟在米兰制成;年,西方传教士将能报时的机械钟引入中国,时人称之为“自鸣钟”。明代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描述自鸣钟,“上下戛戛不停,应时击钟有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分别有诗对自鸣钟的赞美。其实,东汉张衡发明的“水运浑象”、北宋苏颂等人发明的“水运仪象台”与西方机械钟的原理类似。明初的詹希元创造的“五轮沙漏”已经有了今天机械钟的模样。如果从这些意义上来讲,“中国人开创了钟表史”(钟表大师矫大羽语)。 三是世界各地的花钟。为了展示城市形象,世界各地纷纷将花与钟结合起来,是为“花钟”。当前最古老的花钟——苏格兰爱丁堡花钟,建于年,由近3万朵鲜花组成,用空心金属制成,由机械转动;有“花园之国”“钟表王国”之称的瑞士将花与钟结合起来,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花钟,以日内瓦花钟最为突出,不同季节调换不同的花品和花色;乌克兰基辅花钟以直径16.5米、时针长4.7米号称世界上最大的花钟;伊朗德黑兰花钟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设置,不惧风雨。此外,还有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花钟、美国肯塔基的水上花钟、加拿大的尼亚加拉花钟,当然还有中国的南京花钟等。 四是植物学家林奈及他的花钟。《花钟》课文只是说“一位植物学家”,并没有具体点名是谁。经查证,原来指的是瑞典十八世纪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他自幼喜爱花卉,曾游历欧洲各国,搜集大量植物标本,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著有《植物哲学》《植物种志》等著作。林奈把46种具有波动习性的植物分为三组:一组是大气花,它们的开放和闭合随大气条件而变化;一组是热带花,它们随光照的长短而变化;第三组花是定时开放与闭合,不受昼夜长短的影响。课文的花钟便是第三组花组成的。网络上有不少号称是林奈的花钟时刻的花单,各有不同,且差异较大,可能是时代发展和世界频繁交往下人们不断补充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林奈最初的。因此,教学时,可将正规刊物发表的论文所列花单进一步整理,以丰富自己的教学。 五是花儿开放的视频、文段和昙花的资料。如果以平常的方式,生活中是看不到花儿绽放的细致过程,课后的练习题中有仿照课文写一写牡丹花、向日葵、蝴蝶兰等花儿开放的小练笔,因此,我们找了找花朵慢镜头盛开的视频。在类似的文段上,我们找到了胡祥旋的《让植物为你报时》,内容和课文第一自然段“花儿开放”的描写相似。 昙花是《花钟》的重点介绍的花,全文个字(含标点),但介绍昙花就有两处共个字,占到了全篇幅的近三成。昙花的一些历史性资料和诗文,我们也进行了查阅。昙花原产于中南美洲的热带沙漠地区,与《法华经》中“时一现耳”的优昙钵花类似,17世纪中由荷兰人引进台湾,再进入中国内地。由于进入时间较晚,古代咏昙花之诗凤毛麟角,基本集中在明清时期。《全宋诗》里有南宋时期佛教主持释绍昙的多首对昙花描写的诗,但要么是借昙花悟法,要么借昙花写人,可能也是从《法华经》中转借而已,并没有见过真正的昙花。最有名的诗人是清代的袁枚,他的“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是借昙花来讲吟诗之法。对昙花写得比较逼真的,我认为有清朝段曦的“不嫌幽径寂,竟夺众芳鲜。兰麝随风袅,冰肌带月娟”。现代文人中,老舍的《养花》提到了昙花,“更有秉烛夜游的味道”,小时候的教材让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一种叫“昙花”的花。王寒的《江南草木记》值得一读,写了四十多种花,一花一篇,其中昙花位于第46篇。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昙花一现”的视频很多,过程也细致完整,对教学设计的架构都有帮助。 六是不同版本的《花钟》。新版部编教材中的《花钟》与旧版相比,大体相同,只有一个地方做了修改,在第三自然段。旧版是“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新版将“陆续”改为了“依次”。从意思上讲,“依次”开放是有一定顺序的开放,而“陆续”却是缺了“一定顺序”。如果放在大自然中,花儿开放肯定是“陆续”的,但由于林奈按照“时钟”的样子安排了花儿的顺序,在特定的一个“钟面”上,花儿的开放却是“依次”了。应该讲,新版教材的表述更为严谨、准确。 二、着希。这是《鹖冠子》的第二章,着希,即为着力于希望、冀求。用于教学设计上,即问我们希望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用于教学上,即问我们要在通过这节课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曾有合伙人问我,如何设计一堂既时尚而又厚重、既扎实而又灵动、既广阔而又细腻的课。这种发问,应该代表了很多老师的心声,多数教师都希望能设计出一节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同时又有温度、效度的课,通过这样的“五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视野、习惯、胸怀和情感。 《花钟》一课,在阅读的训练点上,编者有要求,即“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在语言表达的训练点上,设计了课后的“小练笔”——牡丹花、向日葵、蝴蝶兰三幅图,要求学生能仿照课文写一写花儿开放的样子。三幅图放在一起,明显不是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来进行小练笔,而是要用三句以上的话来写好一组花,并且片段要有总体概括意思的关键语句。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点上,要让学生体会科学家“观察——思考——研究——创造”的路径,养成留心观察、反复思考、深入研究的习惯。 在“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阅读训练点上,我们把它放在第一课时,也即我的教学重点。我们研读了课文,课文有三个自然段,课后习题要求抓住关键语句概括第一、二自然段的大意,没有对第三自然段作要求。但我认为,第三自然段的大意也要概括,设计教学时可以不把它作为重点,由教师提出问题“第三自然段讲了一件什么事”,考虑到是三年级的学生,提示用“谁干什么”引导学生概括会更容易一些。实际教学中,学生不存在很大困难。对于第一、二自然段,我们发现编者用心良苦,两个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在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训练的侧重点自然也就不同。第一自然段是个陈述句——“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合伙人集体研备时,我们认为要对其进行取舍,保留其主要句子“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总结出概括段意的“取舍法”;第二自然段是个疑问句——“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概括段意不能用问句,需要引导学生将它转换成陈述句,总结出概括段意的“转换法”。另外,在第二段的学习时,我们预估了学生可能会认为“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中心句,便要引导学生发现“有的……还有的”的句式特点,让学生明白“还有的”中的“昆虫活动”也是“开花不同时间”的原因之一,两点原因是具体回答“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虽然“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是中心句,但可以将这两点原因进行整合,一样也可概括段落大意,提炼出概括段意的“整合法”。为了检验学生对“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段意”的掌握程度,我们把胡祥旋的《让植物为你报时》中片段稍微进行了改编,也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花儿开放”的内容加深印象,完成课后第一题中的背诵要求。改编文如下: 有些花醒得早,睡得也早。早晨五六时,当第一缕阳光刚刚出现时,野蔷薇、蒲公英、野旋花和红色野石竹等就早早“醒”来了;当太阳刚刚跳出地平线照亮大地时,睡莲就伸展开自己雪白的花冠。正午过后,花朵们变得不再娇艳,蒲公英、毛莫、野菊花都合上了花瓣,那些最早“起床的”花也最早“入睡”。下午三四时,大多数花都开始“睡觉”或准备进入梦乡。当然,也有些花醒得早,睡得也迟。下午五时,睡莲慢慢地合上了花瓣,野蔷薇直到太阳落山才“闭上眼睛入睡”。还有一些花属于“夜猫子”类型,就在太阳落下地平线、天气变得凉爽的同时,纷纷绽开各自的花瓣(主要是白色的花)。二叶舌唇兰只在日落之后才散发花香;合了一天的大烟草花也绽放了,释放出浓郁的香味。在黑夜里,昆虫飞行需要参照物,白色的花儿和香味正好充当了定向物和信号灯。花儿们开花真是有趣极了! 在“语言表达的训练点”上,我们找了一段表现多种不同的花儿开放的慢镜头视频,能清楚地看到花儿由闭到开的细致过程,很震撼。语言表达的训练,重点放在第二课时,也即小宋的教学课时。可惜的是,最初的视频一是没有字幕,学生不清楚花儿的名字,不利于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对花儿的认知;二是没有课后习题中的牡丹花、向日葵、蝴蝶兰。我要求宋一萱尽可能地找全三种花的视频,运用新技术整合到其中,并为每一种花加上中文字幕的花名。宋一萱很快做到了,年轻人的信息技术能力就是强。在第二课时,小宋利用这段视频进行了当堂小练笔,效果还是不错,但只让学生写一句话,没有注意到引导学生形成有“中心句”的一个片段。在第二课时的片段写作指导上,我们还设计了在赏析花儿片段的拟人写法后,再次出示改编的胡祥旋《让植物为你报时》的花儿开放片段让学生欣赏,并提炼“拟人是写物文章的最好表达手法”,鼓励学生在小练笔时大胆地用上拟人手法。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点上,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通俗理念——像科学家那样学习。科学家精神有很多,包括质疑、严谨等,但这一课最大的特点即是在研究态度上的“留心观察”和研究路径上的“观察——思考——研究——创造”。为此,我们设计了几个回合:一是在开课时,以课件的形式在显眼的位置静态地出示“向科学家那样学习”这一学习理念;二是设计了“第五张图中的秘密”,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研究找到秘密——即生字表中剩下的两个生字组词,引导学生提炼这个过程,板书其发现过程的关键词,并告诉学生“这也是科学家的研究路径”;三是在总结“林奈为什么能创造发明出这样特别的花钟”时,设计了“留心”一词的理解,将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花儿开放”片段进行了改写,通过师生对话式的情境朗读,让学生体会林奈对花儿研究的“痴迷”和“专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的观察和科学家“留心观察”的差距;四是在第一课时结课时再次出现“像科学家那样学习”的学习理念,教师总结,号召学生在学习上要像科学家“留心观察、反复思考、潜心研究、努力创造”;五是在第二课时全堂课结束时,出示时钟,通过发现时钟秒针的走动,体会时钟的精神——周而往复、把握节奏、永不歇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为人类事业孜孜以求,默默奉献,永不停息。“花儿开放”因“留心”而改写的片段如下: 凌晨四点,四周万籁俱寂,林奈还守在花旁,他惊奇地发现——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五点左右,人们沉浸在梦乡,林奈还守在花旁,他惊讶地发现——艳丽的蔷薇展开了笑脸; 七点,太阳升起,人们开始起来锻炼,林奈还守在花旁,他惊喜地发现——睡莲从梦中醒来了; 中午十二点左右,他发现——午时花开花了; 下午三点,他发现——万寿菊欣然怒放; 下午五点,他发现——紫茉莉苏醒过来; 一小时,两小时……他终于等到——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一天,两天……他终于发现——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 一个月,两个月,他拿着蜡烛守在花旁,他终于摸清——昙花九点左右才含笑一现。 三、天则。天则即自然法则。《鹖冠子》曰,“彼天地之以无极者,以守度量而不可滥,日不逾辰,月宿其列,当名服事,星守弗去,弦望晦朔,终始相巡,逾年累岁,用不缦缦”。时钟,便是依此天则而运作的。教学设计,我们要遵照儿童的自然成长的法则,也要依照教学规律来进行。 三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单纯、好问,对天地万物充满无限好奇,同时,思考也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喜欢灵动、活泼、轻松、有趣的课堂。不少学生到了高年级甚至初中、高中乃至成年后,不愿深度思考,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进行深度思考的习惯培养有一定关系。在设计《花钟》的教学时,为了营造活泼、轻松、有趣的课堂,我们一是设计了和学生在自己演板的“作品”如听写的词语、总结的发现过程的关键词语前学着他们的表情包合影,让合伙人宋一萱用手机记录这一精彩瞬间;二是设计了多个能引发思考的问题,如“课文中的花钟和课件出示的世界各地的花钟一样吗”“为什么要将‘陆续’改为‘依次’呢”“林奈为什么能创造发明出这样特别的花钟”“为什么第二自然段要用一个疑问句开头”“为什么第一自然段花儿开放写到昙花就戛然而止呢”,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有些问题并没有实际展开;三是在理解省略号时,让学生在开火车读完花儿开放后继续读“点、点、点”,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场面有趣,笑声连片;四是采取了卡通式的课件背景风格,出示了世界各地的花钟、反映钟的历史发展和昙花开放等方面的图片,引进了行进的时钟和花开的视频,学生喜爱;五是运用了实物投影仪,投射学生写的小练笔片段进行指导,直观可视;六是生字词学习,采取发现“秘密”、奖励听写、采取自己的方法记读词语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生字词的兴趣,体会“观察——思考——研究——创造”的乐趣;七是在对“花儿开放”片段中,对部分词语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展开笑脸”“梦中醒来”“欣然怒放”等,联系生活理解,配以动作进行赏读;八是在课堂的张合时间点上进行设计,每个教学高潮后设计一个默读、静思的环节,让学生从高涨的情绪中安静下来,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教育教学要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作息规律,但其本身也有规律,即逆流而上,深入浅出。很多教育者对教育教学的规律存在误区,认为教育教学的规律是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是同向、同屏、同度的,教育教学规律恰恰要逆人的成长发展规律而上。生活中,学生的内心普遍有“反着来”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学设计时便要顺应这种“反”心理。自然成长规律是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但教育教学规律应是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由比认知基础稍深一点、稍难一点、稍高一点的点上出发,往浅、易、低的方向溯水而上。《花钟》一课的开课,我们设计了“鐘”这一繁体字及钟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让学生首先感受到中国文化和钟的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然后才展开对《花钟》一课的学习。事实上,学生在这一环节静得出奇,听得最认真,为探索下面的学习打下了情绪基础。 四、环流。环流是《鹖冠子》的第五章,《鹖冠子》曰,“美恶相饰,命曰复周,物极则反,命曰环流”,我们就生存在这样一个对流运动、周而复始的世界里。生活如此,教学也应如此。在对《花钟》一课的设计上,我们设计了“鐘——鍾”的主线,第一课时由“鐘”到“鍾”,第二课时由“鍾”到“鐘”,重点以“鐘”为工具线讲读花钟,以“鍾”为人文线强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教学上“文字——文学——文化——文字”的一个大环流。在大环流之下,我们还设计以下一些小环流:一是生字词的学习,“图片秘密——世界各地的花钟体会‘争奇斗艳’——按照从前到后、从后到前、随意点读回读生字词理解‘依次’‘陆续’——奖励听写重点生字词语”,不断地回流、照应,加深本课生字词的学习;二是“观察——思考——研究——创造”的学习路径的环流,“图片秘密的发现过程——林奈的创造花钟的过程”,层层剥笋,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家研究路径;三是对“花儿开放”片段的学习,“‘依次’与‘陆续’的赏析比较中的讲读——‘留心观察’中的讲读——拟人写法的赏析”,多层次、多回合地指导学生对“花开”文本写法的理解、剖析,从而强化对这一片段的理解,达到背诵的要求;四是对胡祥旋《让植物为你报时》改编文本的运用,在“第一课时概括段意用以检验学习效果——第二课时体会花儿开放中的拟人手法”上形成一个闭环。 五、近迭。《近迭》是《鹖冠子》第七章。什么是近迭?所谓“近”,即是浅显、浅近、容易理解的意思;所谓“迭”,交替轮流的意思,在《鹖冠子》借为“捷”,即取胜、胜利的意思。近迭,即为最浅显的取胜方法。用在国家治理上,即把人民放在首位,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就需要有一定的军队。鹖冠子认为,这是最浅显的道理。教学中最浅显的让学生最容易明白的做法,即是向生活要素材,向学生身上或身边要素材,或将学生的学习引进平常的生活。《花钟》一课在近迭上的设计,一是设计了让学生做小老师,让学生教读生字词;二是从学生自己的生活中理解“花儿开放”中拟人表达手法中的人的思想、动作、表情、神态、生活;三是让学生写写身边花朵的开放;四是在作业布置上,读读林奈有关植物学的书籍,自己动手做做用花图来表现的花历,在学习上、生活上续接儿童的生活。 《鹖冠子》共有十九篇,其中还有度万、泰鸿、泰录、备知、学问、能天等章节对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师培养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未完,待续的部分是教学设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thzp/8436.html
- 上一篇文章: 今夕除夕,告别是最好的铭记
- 下一篇文章: 心情好的句子唯美短句花开了的幸福心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