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地散文一帘幽梦外二篇midd
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温馨提示: 本文共计字,预计读完需要10分钟 一帘幽梦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落雨一滴滴敲打在寂寞的梧桐叶上,杜鹃声声啼唤着归家。孤馆里的词人身着寒纱,三更的残棋还未收,他临风把酒,哀叹这十年的天涯之路。初读这阕词,记住的只是前三句。那时捧着书,小心翼翼地逐字逐句品读。而后渐渐懂了,梧桐芭蕉入梦里的哀伤,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恐怕是古代文人最大的悲哀了。南宋覆灭,国破家亡之际前途无望,等待他的只有无穷无尽的四季轮回,陪伴他的只有窗前落雨,点滴到天明。清秋冷落,他的梦在天涯彼岸,被岁月纤尘浸染。对眼前动荡的山河,还有内心的亡国之恨,唯有以笔抒怀,遣情赋章,笔尖流淌的唱词便是滴滴血泪。风月吟罢,转瞬悲欢,秋天已至。寂寂寒夜里,他执一只瘦笔,静听雨打芭蕉,愁绪渐渐涌入心头,无奈最后只换得一声无力的叹息。十年浪迹,十年沉浮,十年的辛酸历程统统诉于枕上,化为枕边风月。午夜梦回,泪湿衣衫,仅这片刻光景,他又一次看到家乡的荞麦青青。那时年少,山河未改,岁月无恙,而世事繁华如梦,梦醒之后便是落红满地的苍凉。他将其轻轻捡拾,轻轻埋葬,正如他那无处安放的思乡之情,被悄悄隐在心头。同是异乡求学,我对“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这句感同身受。那远在故乡里的亲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远行游子最大的牵挂。那双渴盼归来的目光,那个在梧桐树下渐渐苍老的身影。在斜阳的暮霭沉沉里,与时光一同被定格,成为游子眼角来不及逝去的泪滴,停在脸上,渐渐失去痕迹。就这样一卷笔墨,相隔千年时光,与我此刻的思乡之情遥相呼应。我坐在桌前,执笔写进悲欢。窗外是潺潺细雨,敲打离人内心的丝丝苦寂。千万里的距离,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我将其轻轻诉于笔端。而我的亲人在北方的凛冽寒风里亦能真切地感受到我的想念。一局棋还未结束,对弈者仍是自己。词人信步走到窗下,孤月冷然,枕寒未侵。悲伤总是愈演愈烈,愈叹愈浓。寒风吹彻寒纱,悲情细细写来。风尘过往,细碎神伤。在梦里,一树繁花落在回忆两岸。词人信手沾来,所谓悲喜,不过是万丈红尘里留下的点点疮疤,经历过了也就罢了。芭蕉归梦,叶落无声。词人掩卷搁笔时,水墨仍未干涸。蜡烛明明灭灭的光影里,他又一次看到自己的前尘往事,似有泪轻轻坠落,转瞬即入尘埃。填罢新词,写过旧章。灯花落尽,悲欢捡拾之后,伴他的仍是一宵冷雨,一帘幽梦。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是冰一样的男子,骄傲清高,透明干净,又有着决绝的固执,他是北宋诗人陈师道。陈师道一生都不得志,世事艰险,远不是他的才华可以从容对抗的。他在尘世里挣扎,从不趋附权贵。王安石推行变法,笼络人才,陈师道虽才华卓越,但他对王安石的经义取士不屑一顾,连应试都不肯参加。陈师道是宋代的苦吟诗人,诗心纯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雕章琢句。春秋寂寞,天涯孤旅,人生的得失悲喜是他凝结在笔端最绚丽的光彩。他每有灵感便急忙回家,苦吟成诗。他这样的执着与坚韧总有些不一样的酸楚味道。他的诗词思路深刻精细,字句简练紧凑,除去浮华的辞藻,冷静的像一个洞观世事的智者,缓缓如流水一样安然述说,创造出一种硬瘦劲峭的风格,却表达着深挚的情感。而内心的苦涩却如时光一样绵长,伴随终生,不曾离去。秋光烛烛,帘幕生秋意。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一首《清平乐》写得轻柔灵巧,平易自然。露叶翻风,秋光烛地,青林红子暗落,大地一派秋色,虽不如夏日浓烈,却让人欲望燃烧。又如长廊微行,清光微凉,淡淡的家常温暖,不见华丽的景致。恍如就像他的内心一样分明,明了自己的取舍和执着所在。苏轼极为欣赏他,他也很仰慕苏轼,苏轼出任杭州太守时路过商丘。他没请假,就戚戚然跑去给苏轼践行,结果因擅离职守被革职查办。可等到苏轼想收他为弟子时,他却婉言谢绝,根本没有打算仰仗苏轼名气的意思。还好苏轼不以为忤,仍对他加以指导。陈师道也不负众望,成了“苏门六君子”中的翘楚。他是诗词才俊,却没学会在俗世里应付自如,也就不可能摘取富贵。尘世太冷漠,容不得他的清高与骄傲。他的身后是一连串足以耸动天下的显赫名字:他的姐夫是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他的第一个老师是曾巩;他和黄庭坚、秦观是同学,同为苏轼的弟子。如果他有一点点的圆滑和逢迎,便足以过上富足的生活,可是谁也不会想到,有着这么多社会关系的他最后竟落魄而死。隆冬时节,皇上命百官上坟,他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妻子从姐夫家借来一件华服,他却因鄙视赵挺之的为人而拒绝穿他的衣服,最后冻得因病而亡。或许只有像他这样不肯将自己的灵魂玷污一丝一毫,才能获得完满的诗心,才能在自己的诗词里达到极致吧。困顿的人生又如何?终是不能阻挡他完成自己生命的绚丽。青丝暮成雪,愿与君同梦 那日鹦哥忽然听到外面人声嘈杂,有婆子唤她,懵懂不解间她已被老夫人给了新主子。鹦哥从未见过那样的女子,一身素衣消瘦,柳眉轻蹙。当她水雾般的眼睛望向鹦哥时,鹦哥的心底莫名地生出疼惜来,想要好好保护她。黛玉喜欢轻轻软软地叫她紫鹃,那是她给她新取的名字。紫鹃很喜欢这名字,尽管那时她并不理解那两字背后的含义。黛玉厌恶世间一切虚假矫饰的温情,却又渴望温暖,希望被爱,又在爱靠近之时患得患失。而紫鹃的到来犹如一场春盛花开,清寒岁月里吐出柔嫩的枝丫,积年暗沉的冰雪仿佛也消融了。寄人篱下的黛玉渴望着不掺半点虚假的温暖;而身份卑微的紫鹃渴望的是没有身份之别的姐妹之情。因此她们越靠越近,相互依靠着彼此。久伴必定生情,多言始于厚爱。不论前路多艰难,紫鹃始终陪着她一起走,直至岁月逝去。她将黛玉放在眼里心底,做她解忧的酒,是她清喉的茶。黛玉体弱多病,清高冷傲,爱使小性。许多的小性子,紫鹃都一一包容,细心照料。黛玉极依赖她,对她撒娇耍性,对她倾诉心事。而紫鹃接受并包容黛玉的一切好与不好,如长姐一般。黛玉去梨香院探望宝钗,紫鹃急急催雪雁送去手炉;宝玉挨打受苦,黛玉心疼难以自已,紫鹃细细开解;但凡黛玉稍有不适,紫鹃都分外着急,连老太太都责备她过于大惊小怪。黛玉的终身大事,紫鹃也心心念念,她知晓姑娘的心事,拼上被打被骂或被卖的风险也要试一试宝玉,果然试出了一颗真心,她才放心。在那个昏暗的世道里,封建大家庭桎梏森严,紫鹃不过一介微末,她渺小而柔弱,可是因为黛玉,她变得勇敢而热血。有人说:“紫鹃,啼冷月之鸟也,托于林而遇雪,尤有寒鸦之色,然有血性,故忠于事主而有赤心。”故人如是说,她即如是做。她如同黛玉的影子,总是默默守护在她背后,只要黛玉转身,紫鹃总能在她看到的地方笑靥温婉。黛玉就像午夜悄悄绽放的昙花,惊鸿一现,终归零落。听闻宝玉的婚事后,黛玉伤心欲绝,了无生念。此时的她不只被爱情抛弃,也被世情抛弃。怡红院里繁花似锦春欲燃,潇湘馆却门可罗雀闭幽堂,到如今守在身边的唯有紫鹃。她说:“我只尽我的心,服侍姑娘,什么都不管。”声声铿锵,字字入心。黛玉香消玉殒之际,紫鹃心急如焚,暗暗垂泪。贾府为骗宝玉成亲,行李代桃僵之计,让紫鹃搀扶新娘。素日里温柔的紫鹃如尖刀刺了心一般,字字夹火带泪,“林奶奶,你先请罢,等着人死了,我们自然是要出去的!”她心痛却无力,连控诉都那样苍白,若是没了黛玉,她什么都顾不得了。紫鹃即子鹃,那是传说中一种凄婉的鸟,于初夏之际昼夜不停地声声啼,声声哀,直至泣血。似乎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大概直至黛玉咽气的那一刻,紫鹃才真正明白了自己名字里的深意。便如那首“昔年翠馆侍湘妃,啼尽春风不忍飞。一自青灯伴朝暮,又将血泪染缁衣”。紫鹃,子鹃,啼血杜鹃,那字字哀婉泣血,分明不是写她,而是写的姑娘她自己啊!了解更多 作者简介:张一博,男,汉族,河南新乡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 创作经历:文学研究论文多次见刊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青年文学家》等。 青春诗社QQ交流群 《诗飞扬》投稿邮箱 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gyth/10780.html
- 上一篇文章: 潮流巧搭短裙原创这人生的顷刻间有一个世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