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咏

佚名〔唐代〕

雪岭干青汉,云楼架碧空。

重开千佛刹,傍出四天宫。

瑞鸟含珠影,灵花吐蕙丛。

洗心游胜境,从此去蒙尘。

1.雪岭:指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即“三危霁雪”景。

2.云楼:指三危山顶的木楼,据记载三危山顶很早就有木楼,现存木楼为年所建。

3.瑞鸟:祥瑞之鸟,指凤凰。

4.灵花:仙花,佛教称为灵瑞草。

5.蕙丛:兰草丛,泛指芳草。

6.尘蒙:比喻被人世间的尘俗所玷污。

 

《莫高窟咏》为《敦煌二十咏》之一,诗中表现了唐代李克让修葺莫高窟的盛况及莫高窟修葺后的宏伟气势和优美环境。面对此情此景,诗人胸中的郁闷早已被灵岩佛光所净化,心情自然是超然美好的。这首诗对我们了解唐代莫高窟的现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雪岭干青汉,云楼架碧空”一句中的“雪岭”,即指莫高窟所处的三危山。高入碧空的“云楼”,即指第96窟。窟前的九层楼阁始建于武则天延载二年(年),前后经历了几次重建。从最初只有两层,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才改建成了九层。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红色飞檐的雄伟建筑,又是后来年由敦煌研究院重新加固维修的。一进入莫高窟,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这个洞窟里的最高建筑。也是莫高窟的第96窟,人们习惯上称“大佛殿”。这座大佛记载的修建年代为唐朝年间,所以弥勒菩萨的造像非常丰盈圆润,典型的唐代风格。据说当时武则天当政,为了让巩固自己的帝位,就对民间宣扬自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当时的造像我们如今看起来还能发现有很多女性特征,这就是当时时代背景所影响的。

“重开千佛刹,旁出四天宫”。该句描述了层层开凿洞窟佛寺之场景。敦煌千佛洞含西千佛洞和东千佛洞。西千佛洞位于今敦煌市西35千米南湖店附近党河北岸断崖上。东千佛洞位于今安西县城东南约70千米桥子乡的山谷中,约始建于西夏之前。敦煌千佛洞现存有壁画和泥塑的窟洞四百七十六个,其中隋窟九十五个,唐窟二百十三个,五代窟五十三个。从窟洞数字,已足说明唐代是敦煌艺术的极盛时期,而曲作者杨昆老师也正是把歌曲风格定位为盛唐,准确地表现出莫高窟鼎盛时期的壮观景象。四天宫,即四天王宫殿。四天王,亦称“护世四天王”,俗称“四大金刚”。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手中缠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四天王各护持一方天下,其职责是护国安民,劝善惩恶。这两句纪实写景,交代莫高窟的建筑布局:崖壁上遍凿佛窟,两端布列着四大天王的殿堂。佛经说妙高山顶为帝释天所居,其半腹为四天王所居。呈带状分布的洞窟南北两侧建有天王堂之塔寺,形成护卫窟区之势,与四天王职司相合,使人能够联想到窟长山高的布局。

“瑞鸟含珠影,灵花吐蕙丛”。瑞鸟象征吉祥之鸟。莫高窟的壁画记录了丰富的鸟类形象,除了现实中的禽鸟瑞兽,还有神鸟虚空中飞翔。如第窟的群鸟听法,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说《法华经》时,各种禽鸟前来围绕释迦听法。这些禽鸟都流露出对佛法崇敬的情态。出现在莫高窟第9窟的金翅鸟,所在的画面描绘的是劳度叉斗圣经变的一个情节。表现外道劳度叉变成一条毒龙,与佛弟子舍利弗斗法,舍利弗变为一只金翅鸟,啄其眼、裂其身。画面紧张激烈,画工精细,造型生动。第窟中可谓神鸟种类丰富多彩,有玄鸟、凤鸟、青鸟,也有千秋长命鸟。虚空中飞翔的凤鸟,低声鸣叫,后尾生有雉翎,尾羽高高飘起。传说青鸟是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它昂首挺胸、鼓翅举尾,与朱雀、玄武等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瑞禽神兽共舞于佛窟之内。

灵花则由梵语译作优昙花,蕙为香草。灵花,梵语优昙钵罗,译作优昙花,一译灵瑞花,简作灵花。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称为"灵异天花",即今之昙花。蕙,香草,兰之一种。这两句描写空中、地上之景,侧重渲染了这里作为佛家胜地的特征:仙禽瑞鸟在这里飞翔,灵花开放,兰惠吐芳,一切都显得那么超凡脱俗。正如其碑所记:“仙禽瑞兽育其阿,斑羽毛而百彩;珍木嘉卉生其谷,绚花叶而千光。”最后一句抒发游览莫高窟的感受,使人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荡涤了心中的杂念,去除了尘世的污垢。表现出佛教对人巨大的感化作用。这首诗突出佛教胜地的超尘脱俗。首写莫高窟地处高耸入云的祁连雪岭之下,渲染佛之所在的不凡,次写云楼高架,表现开凿之功。中间两联从佛窟的内部修造与外在环境具体表现佛事之盛。尾联通过浏览胜境的感受表现佛法无边,使游者如沐春风,受到感化。四联由景入情,层次分明而又一气呵成,歌咏了莫高窟这一世间罕见的佛教胜地。

往期精彩回顾酒泉百咏(第三十八咏)——冬出敦煌郡入退浑国朝发马圈之作

来源:文化丛书

编著:霍军

审核:闫启超

编辑:程梅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gyth/7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