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11您想知道这报身是如何投生
白癜风怎样快速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0904/4250101.html “大千世界” 二 人间 探幽 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火宅的故事 第二章世界中心及 阎浮提洲的山川形胜 第三章四天下的风土人情 第四章人道真谛 我们分享第四章: 人间 探幽 4 人道真谛 器世间就是物质世界,只是众生依止的环境,这又分很多层次。各层次的环境和生灵以业力为存在根据,实际是不同的善恶业力的层次的反映。 四天下主要居住着投生人道的生灵,按《成实论?六业品》和《大乘义章》卷七等佛典说,投生人道者,是前世造作了“人业”的缘故。 所谓人业,就是可以致使托生为人的业力。这不是某种特殊性质的业力,而只反映所造业的善恶程度,所以佛典说,人业属于“散善之下者”。 散善,就是一般的善行或世俗人的善良行为,与佛教的禅定修行相对举。 《观经疏?玄义分》说:“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 息虑凝心:是专门的佛教修行法,而一般的不做恶事、多行善事就是所谓的“散善”。 那么投生为人,前生须做什么善行呢? 佛典认为,终生奉行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来世就可得人身的果报。 这是佛教对于人生行为准则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低的要求。所以他虽然属于善业,但只能算是善业之中的下品,或者说是散善之下者。 《文句》卷四下说:“五戒为人,十善生天。” 前面说过,托生到北俱庐洲者都是奉行十善的,那里虽然是四天下之一,但确是人间福地,与天堂差不多。 如果只是奉行五戒的,那也只能投生到我们阎浮提洲来。如果连五戒都奉行不了,那是得不了人身的。所以,在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道中,我们生而为人,已经相当不错了。 《涅槃经》卷二十三说:“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梵网经序》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所以,由果推因,我们这报身生而为人,一定是前生持五戒的结果,今生千万不可误入歧途啊! 什么叫作“人”呢? 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哲人为这个概念下过定义,这是一个似乎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但仔细思索,又是一个十分费解的问题。答案太多了,难以一一例举,这里只谈佛教为人所下的定义。 佛教认为,人是属于欲界的有情众生之一,是以过去奉行五戒之善为因,感召人伦之果,所表现于今的一种境界。 人是一种境界,人生是一种境界,人道是一种境界。 《往生论注》中解释六道之“道”说:“道者通也。以如是因,酬如是果;以如此因,得如此果;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 其实说到底,道是善恶因果所自然形成的某种境界。 佛教对人的特性也有独到见解,一般佛典认为,人的特性主要在思想、在思维能力。 《俱舍颂?疏世品》中说:“言人者,多思虑,故名之为人。” 《大日经》卷一说:“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 《止观》卷四说:“作意得报,名为人。” 人,梵文音译为:“摩奴沙”、“末奴沙”等。 据《立世阿毗昙》的解释说:“何故人名摩奴沙?此有八义,一聪明故,二为胜故,三意微细故,四正觉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别虚实故,七圣道正器故,八聪慧业所生故。” 不知梵文原意是否如此,但这八个方面除了一些宗教色彩外,都是强调人的聪明智慧和思维能力。 而《新婆沙论》解释人道为什么名“末奴沙”时,还有一个故事: 据说在无限久远时,人类并不是自觉地运用理智,而是大多随着感觉走。那时有位名叫曼狄多的转轮圣王,对人类说:你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应该首先用心“思维、称量、观察”。 从此,人类懂得运用思维和理智了。由于人类有了思想和智慧,才具有创造力,创造出许多神妙和工巧的事物,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所以,经云:“以能用意观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 如果说人生的一切都是虚幻的,那么只有思维才是真实永存的。思维,维系着历史,通过母亲的乳汁,世世代代遗传下来,并使他的能量不断增长。 而宇宙以他的无限永恒使人类显得渺小,但人类的思维却可以向宇宙挑战,向永恒无限挑战,它有一种整体性的不断积聚的勇猛力量,使个体的生生灭灭微不足道。 一个肉体死亡了,但他的思维却归并到人类整体的思维成果中,流传千古,永不磨灭,任凭物换星移,寒来暑往,而能永远保存着生机和力量。 正由于这个原因,人类才显得伟大和勇猛无畏,在一切生灵中崭露头角。有些佛教经典也因此认为,人类甚至胜过天堂的神圣。 如《契经》说:“人有三事胜于诸天:一勇猛,二意念,三梵行。” 由此可知:生而为人是很幸福,很值得自豪的!但是,佛教不是这样看,某些经典虽曾说“人身难得”或“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之类的话,但那只是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比较而言。 佛教认为人间是苦聚之所,是应该急速逃离的火宅。 《付法藏经》说: 世间众苦不可愿乐,此身不坚腐败危脆,犹如聚沫须臾变灭。端正容貌甚可爱著,衰老既至将安所在?外覆薄皮谓为严饰,脓血肉流恶露不净。……共相爱悦安稳快乐,无常既至谁有存者? 世间众苦甚难久居,故知人身唯苦无常,理应生厌速求解脱。 一切有为众苦积聚,如拥如厕如箭入心。生老病死轮转无际,无常败坏速朽之法,如临死囚,命不云远。 佛教基本原理可以用“苦”、“集”、“灭”、“道”等四圣谛来概括。其中:苦谛排在第一位,是佛教教化的起点:由苦的人生现实(苦谛),才追寻苦恼的原因和过程(集谛),进而寻求消灭痛苦的方法(灭谛),最后走上解脱之途(道谛)。 佛教认为,人生的痛苦,是驱使人们走向信仰的动力,也是佛法教化的基础。没有苦,佛教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苦谛是“苦圣谛”的略称。为什么名苦圣谛呢? 《大乘义章》卷三说:“何故就圣辩谛乎?良以谛实,唯圣所知,非凡能觉,圣所知者,方名谛故。” 原来真谛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凡夫俗子不能察觉。所以这苦谛也只是佛、菩萨等予以开示的,而凡夫却常常以苦为乐。 佛教总结的人生痛苦,有许多具体内容。 《涅槃经》卷十二说:八相为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这八苦中,生老病死属于自然生理过程的痛苦,无须解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这三项,属于社会活动中的痛苦;五盛阴苦,与佛教理论有关。所以解释如下: 怨憎会苦,是说在人的一生中,本来有些自己极厌恶、憎恨或者避讳的事物,却偏偏要凑在一起,引起苦恼。如俗话所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屋漏偏遭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等等。 爱别离苦,是指人们与自己所喜爱的人或者事物被迫分别的痛苦。就像古人所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求不得苦,是指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人,除了生理上的欲望之外,还有事业的追求、财富的追求、理想的追求,在追求过程中本身就是不满足,当一种欲望或追求满足了,又会生起新的追求和欲望。因此,求不得苦可说是人生中最普遍的现象。 五盛阴苦,这与佛教基本原理有关。佛教认为,人是由受、想、行、识合成的,并无自我的实体。这五种因素合称为“五蕴”或“五阴”,常用来代称人我。 佛典说,五蕴合成的人我身心,像一个积聚痛苦的火盆,炽烈地燃烧着。例如: 色阴焚烧,就会构成肉身的四大不调合,引起病痛,走向衰老; 受阴沸腾,令人感到种种痛苦的感受和不适; 想阴炽热,就会产生贪欲和追求,引起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形形色色的悲痛哀伤。 生命本身就是积聚和制造痛苦的根源,所以五盛阴苦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源泉。 《菩萨藏经》说人生受十苦逼迫,具体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苦受、忧苦、病恼苦、流转大苦。 现在流传下来的佛典中,有各种各样“苦”的分类法: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九苦、十一苦,乃至一百一十种苦之说,这些也都无非是来强调大千世界、茫茫人海,皆为苦集苦聚的场所。 最早记录佛陀说教的《阿含经》,曾提出“四法印”,说明苦的本质。《增一阿含经》卷十八记载释迦牟尼所说四法印是: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行苦,一切诸行无我,涅槃为永寂。 由此可知,苦的本质在“诸行”,诸行就是造作,是业力。因为业力牵引,流转无常,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可暂住,所以痛苦不可避免。 又因为构成一切现象的业因业果是空性,所以一切现象或事物都属虚假空幻,在本质上是既无我,也无法。 前三法印都是对业的否定,最后一法印的寂灭是与诸行、业力相对立的,所以息灭诸行,永归寂静,才是解脱之途。 “苦”是圣人觉知的真谛,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章,人道真谛就分享到这里。 ——未完待续—— 一句弥陀作大舟 携手往生极乐邦 往期推荐 向上滑动阅览 省思特刊活着不易,好好照顾自己节日特刊 最伟大的情人抗疫特刊 无论如何就是要救你抗疫特刊 轮回不出太可怕!疫情特刊 佛光护佑远离灾难疫情特刊 念佛放光远离灾难疫情特刊 六字洪名是万灵妙药疫情特刊 念佛诸佛护持疫情特刊 怎样增长福报抵御疫情?疫情特刊 为何吃素?疫情特刊 念佛的利益省思特刊 该生起对佛法的信仰了省思特刊 改命第一步—皈依省思特刊 人生叵测,学会爱自己!能量特刊 思维改变命运能量特刊 做事与念佛智慧之光 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佛的?省思特刊 越修行越看到自己罪恶智慧之光 人的心识是如何运转的?观音专刊 认识观世音智慧之光 怎样才是“一心不乱”?智慧之光 您想亲听佛的声音吗?智慧之光 怎样保证“心不颠倒”?念佛胜易 应机妙法唯在念佛智慧之光 念佛人怎样应对烦恼?清明特刊 真正的大孝答疑专刊 怎样处理各种家庭关系?答疑专刊 略说青少年的教育引导答疑专刊 怎样应对世间烦恼?智慧之光 如何面对情爱?答疑专刊 如何应对世间的种种烦恼?智慧之光 僧人与钱智慧之光 修行路上,您会择师吗?因果故事 千万别随便发毒誓智慧之光 如何应对人事烦恼智慧之光 您会读经吗?法师亲历 持咒不如念佛智慧之光 思维不同,结果不同智慧之光 沟通不是为了说服别人智慧之光 怎样才是“多善根”?(上)智慧之光 怎样才是“多善根”?(下)法音宣流 念佛一辈子绝对不吃亏法音宣流 为什么有时会觉得孤独?智慧之光 情债要如何还清?智慧之光 为何祈福却高考失常?智慧之光 念佛每天一声与万声的区别?法音宣流 发愿和回向智慧之光 命运交给阿弥陀佛就行了吗?念佛感应 妇产科异事法音宣流 六字名号就是“转佛筒”法音宣流 念佛“口称”胜“心念”法音宣流 信愿最后要归到念佛法音宣流 往生极乐无条件法音宣流 念佛当下灭所有罪法音宣流 只要念佛都能往生!法音宣流 如何看待佛教中的求财法门?盂兰盆节 将父母托付给阿弥陀佛法音宣流 临终念佛都能得救何况平生呢!法音宣流 阿弥陀佛与诸佛是什么关系?法音宣流 湖北老河口遇仙记(终结)法音宣流 佛弟子如何买菜法音宣流 化解怨结的秘密法音宣流 您了解“凡夫入报”吗?法音宣流 念佛放光神鬼失灵念佛利益 凡夫一生成佛法音宣流 弥陀慈悲救度超出凡夫想象大千世界 1优婆塞讲述的世界大千世界 2世界是属于佛的大千世界 3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 4三界概说大千世界 5六道与十界大千世界 6世界的坏、空劫大千世界 7世界的成、住劫大千世界 8世界发展内因规律大千世界 9阎浮提洲地形大千世界 10四天下的风土人情 一句弥陀作大舟 携手往生极乐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gyth/8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餐饮投资又热了昙花一现还是长期窗口泰合书
- 下一篇文章: 百年华诞喜同庆,唱响红歌颂党恩法华道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