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相似的经历,总会一段时间顺利,一段时间不顺。有的人,把它归结为运气。其实不然。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老子认为:通过修行、善为道,可以达到大顺的境界。治国如此,个人修身养性,亦是如此。

有道的人,能达到大顺的境界,因为做到这3点。

1

弃智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我们经常说,人心叵测。为什么人心叵测?因为心机多变,心智狡猾。所以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愚之,并不是愚蠢,而是“大智若愚”的愚。当人能弃智,没有狡猾的心智和心机,那么剩下的就是朴素,淳朴。没有心机,为愚。人要提升自己,第一件事,就是要弃智。并不是说,放弃智商,不去思考,让自己变得单纯。而是放弃多余的心思、心机,少点算计,降伏自己的妄念。如果,别人算计你,你却不算计别人,是不是自己吃亏?不会,不算计别人,你就始终是赢的。怎么理解?如果你和别人下棋,无论你水平再高,总会有输的时候。但是,如果你永远不和别人下棋,那么你就永远不会输。同理,当别人算计你,你不跟他算计,你就永远不会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2

德深

有的人说,自己想要清静,却很难控制心思和情绪。是什么原因?是德行不够深。你的德行,如果只有一碗水那么深,别人吹一口气,你的心思就会动荡;如果你的德行,像大海那么深,那么任何的风吹浪打,都无法撼动海底之心的深沉。一个人降服妄念的能力,和自己的德行成正比。德越深的人,越不会跟别人计较,越能包容万物;德越浅的人,越会计较,看不开,放不下,内心躁动不安。老子说:“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我们放弃智,不去算计别人,不动歪歪心思,慢慢地,人心就会自然归正,归正的心,才会感到舒服和清静,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油然而生,就会让你定静,玄德在这种定静中积累。老子说的“玄德”,并不等同于现代人说的“道德”。现代人认为,不乱吐口水,不乱丢垃圾,不说人坏话……就是有道德修养。而老子说的“玄德”远不止这些。玄德,平息情绪,心平气和之下,自然而然积累的定力和心力。正常情况下,别人骂你,不公平地指责你,你会生气,心情低落,讨厌对方。然而,玄德深的人,根本不在意他人的言论,不论是责骂的,还是赞美的,他们都不会把他人的意见看得太重,更不会往心里去。因为,你的价值,是什么,你内心很清楚,别人对你的肯定,或者否定,根本不会影响你。既然不影响,又何必太在意?这一切,都需要一点一滴去修炼,去提升。悟道一念间(顿悟),而玄德则需要日积月累一点一滴量变引发质变成就。当然,一个人持续积德,福至心灵,也会感招善知识点化而开悟。

3

返璞归真

老子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玄德深到一定的程度,人的精神意识,就会和万物“返”,回归本源,到达大顺。修行人,总是做断、舍、离,“消”就是“返”,返璞归真。顺为凡,逆为仙。凡人执着于名利和得失,多多益善;有道人不被这些东西迷住,得之不喜,失之不惜,随时能拿起,能放下,境界自然高。“弃智”、“德深”、“返璞归真”,看似是分开的,其实是一体的,你做好其中的一个,另外的也会跟着提升。从外表看,一个人是否有道,他人很难看出来,自己的心中是很清楚的。真正做到了,就不会说,没什么好说的,自自然然过生活。当一个人的精神和意识,真正调整到“弃智”、“德深”、“返璞归真”的状态,那就是到达了大顺的境界。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我们尊重原创,文章、图片、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联系。

素材

优昙花

审核

当宣

校对

当香

编辑

当融

·END·

往期精彩回顾

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第五次修订版)如是我闻真实义(第五次修订版)《菩提论》修订版(根据《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改编)印广门清法师自序印广法师简介印广法师 用佛学凝聚和谐正能量九观解读《心之力》合集(视频+文字)印广门清法师唱的《报父母恩咒》及开示四经序《法华经讲记》序《楞严经讲记》序《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序《心经讲记》序《心经》要解辩证(完整收藏版)《心经讲记》合集(第五次修订版)《法华经讲记》合集(第四次修订版)《楞严经讲记》合集(第二次修订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合集(第五次修订版)《求是先锋》论文合集《心经讲座》视频合集(1-15讲)短文集(合集)毛选五篇(合集)

自古“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法华论坛》是大力宣讲《大乘妙法莲华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经典的大型综合性佛教网站。网站致力于开佛法秘藏,示人生真谛,悟正信之教,证解脱之道,以法华楞严所诠如来藏之理,揭示宇宙万法的来龙去脉、相互关系,以令行人当下明心见性,了生脱死!

法华论坛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jsth/10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