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费用多少 http://m.39.net/pf/bdfyy/

第5课《黄河颂》

课文朗读

__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

电子课本

__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汇总

__

一、内容赏析

(一)序曲

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2.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

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

1.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2.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三)主体:颂黄河

1.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2.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

(四)尾声

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的精神

二、理解主题

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三、补充资料

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四、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年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包括《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图文解读

__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

__

一、基础智能练习

1.选出下列字形和注意全对的一项()

A、巅(diān)澎湃(pài)狂澜(lán)B、屏障(pín)哺育(fú)九曲连环(qiū)

C、浊流婉转浩浩荡荡发扬滋长D、气势磅礴英雄气概洗星海

2.下列诗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B、我/站在/高山之巅

C、掀起/万丈狂澜D、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3.请揣摩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4.完成下列关于黄河诗句的积累。

(1)黄河之水天上来,。(2),一片孤城万仞山。

(3)白日依山尽,。(4)大漠孤烟直,。

5.(1)《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作品,由作词,谱曲。作品由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壮阔的和磅礴的,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诗人从自然特征、、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之情。

二、课内语段阅读

黄河颂

(朗诵词)

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6.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7.诗中加点的“望”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8.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9.诗歌通篇用了第几人称的口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歌词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三、课外美文阅读

昙花终于怒放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亩,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链接材料:

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供观赏。原产于墨西哥。

11.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

高兴极了———

12.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3.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14.选文第⑨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15.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答案:

1、A

2、D

3、(1)比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2)比喻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

4、(1)奔流到海不复回

(2)黄河远上白云间

(3)黄河入海流

(4)长河落日圆

5、(1)合唱艺术光未然冼星海八艺术形象历史场景气势

(2)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热爱和赞美

6、这两节诗从不同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抒发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7、统领全诗,表现诗人站在高山远望黄河的见闻、感受

8、句中把“黄河”比喻成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9、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口吻,便于直接抒情

10、“啊!黄河!”的反复出现把歌词的主体部分分成了三个层次:(1)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2)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3)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11.有点心急心情淡然欢喜欲狂

1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

13.第⑧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链接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

14.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15.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jsth/7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