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整理素材的正确姿势你掌握了吗
“为什么平时素材积累了一堆,写作文时还是用不好?” 相信不少同学在学写作文的过程中都有这一疑问。积累素材本身没错,问题在于很多同学对素材的理解不到位。只有经过了认真的研究、整合和取舍的素材,才能成为大家写作的资源。写作中,很多同学并没有对素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没有将素材消化,一味堆砌素材或是对素材缺乏清楚的认识蜻蜓点水式的文章当然不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啦! 那么,如何更好的理解一则素材呢?这篇文章教大家运用到“5W+2H”的方法了,以问题为导向,整理出自己能够迅速使用的语料。 5W+2H (1)What:这则材料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Why:为什么要使用这则材料?有什么特殊性? (3)Who:这则材料讲述的是关于谁的故事? (4)When: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适用于什么时候?(如周年类历史故事) (5)Where:可以运用到哪些主题的作文中?写作时可以运用在什么位置? (6)How:怎样将这则素材运用到作文写作中? (7)Howmuch:素材的长短应该如何考量? 下面以纪录片《特斯拉:闪电的主人》为例,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如何运用上述的方法,从这部纪录片中整理出一段能够快速运用到考场的作文写作当中的素材。 (1) What 这则材料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出生于年的尼古拉·特斯拉为了实现自己对于交流电机的想法,他来到了爱迪生的公司。由于特斯拉和爱迪生两人产生了无法弥合的分歧,特斯拉 离开了公司。几年后,他凭借自己发明的交流电机在美国获得了22项专利。特斯拉正是这样通过坚持自己的发明,不断地推动着科学的进步。 (2) Why 为什么要使用这则材料?有什么特殊性? 相比于爱迪生、居里夫人等已经耳熟能详的科学家故事来说,尼古拉·特斯拉的故事更鲜为人知,作为材料在作文中使用能显得更具新意。 (3) Who 这则材料讲述的是关于谁的故事? 这则材料讲述的是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的故事。特斯拉汽车就是为了纪念尼古拉·特斯拉而命名的。在我国,同样很有很多像特斯拉这样为人类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比如周培源(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钱学森(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导弹之父”)、袁隆平(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等等,他们在自己相关的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在这背后的,是他们持续不懈地努力和对专业的热爱,可以通过对这方面故事的挖掘, 形成素材运用到作文写作当中。 (4) When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适用于什么时候? 这个故事发生在19世纪,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具有典型性的历史人物经历能够为当前的生活现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梳理他们具有典型性的经历,可以发现一是能够直观看到一个人如何在逆境中成长。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素材发生的时间是周年性的,比如年是我国 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50周年、中国人民 抗美援朝出征作战70周年、故宫建成周年等,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建党周年等,那么运用在这些时间段发生的故事就具有较强的贴近性和时代性。 (5) Where 可以运用到哪些主题的作文中?写作时可以运用在什么位置? 作为一篇历史人物类的材料,从特斯拉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敢想敢闯坚持自己梦想的人,从这个角度可以将素材运用到“坚持”、“奋斗”、“改变命运”等主题中;在他与爱迪生的“电流大战”中,二者通过不断竞争为人类走进电气化时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应用到“竞争”、“时代发展”等主题中。 面对其他类型的素材,同样可以从多个角度的出发,思考是否能够做到“一材多用”。以语文教材中的《伤仲永》一文为例,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已经熟知这篇课文的内容,即讲述了一个金溪神童方仲永年仅五岁便能作诗,他的父亲便带着他四处显露,不再学习,久而久之,他的才能便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那么如何将这一故事应用到不同的写作主题中呢? 面对“天道酬勤”一类的主题,我们可以以方仲永的故事为例,指出即使神童如他,在后天不加以勤奋学习,天赋也不过只是昙花一现; 面对“教育”相关的主题,我们可以谈到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家庭中父母的以身作则的作用同样重要。方仲永的父亲发现他有作诗天赋之后,并没有加强他这方面的学习,反而为图名利不让他学习,带着他四处拜访同县的人。长此以往,随着方仲永的年龄渐长,“泯然众人矣”。 除此以外,这一素材还能运用在人生选择、个人成长等主题中。 (6) How 怎样将这则素材运用到作文写作中? 在作文写作中,可以将材料一笔带过,或是将多个同类材料进行堆砌,也可以使用一则材料贯穿全文,但要记住的是,材料的使用始终是为写作主题服务的,切不可本末倒置。具体情况可以阅读我们的论据如何使用的文章。 (7) Howmuch 素材的长短应该如何考量? 作为个人传记类的长素材,很容易将内容不断扩充直至显得冗杂, 主题不明,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围绕重点有的放矢,根据写作需要对材料进行排列整合,突出关键信息即可,比如这则材料特斯拉可以聚焦于如何坚持自我最终实现目标的经历。 通过上述的“分解”,我们再将材料重新进行整合: 《特斯拉:闪电的主人》素材整理 19世纪末期,一个叫尼古拉·特斯拉的年轻人走进了爱迪生的工作室,充满着对未来大展拳脚的期望,但是他对于交流电的想法和爱迪生坚持直流电的方式产生了无法弥合的分歧,于是他选择离开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几年后,特斯拉凭借自己发明的交流电机在美国获得了22项专利,成为了爱迪生 的竞争对手。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之下,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发明,特斯拉在后来的芝加哥世博会上,他以自己的身体进行亲身实验,双手接通电路,用身体做导线,全身闪出电火花,惊艳众人。在这场世博会上,人们看到了未来城市的样子。特斯拉正是这样通过坚持自己的发明,不断地推动着科学的进步。 在平时的素材整理中,使用上述提问法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如果能用这样的方式直接形成一段文字进行背诵就更好了。 接下来就请各位小试牛刀,将上述素材运用到这篇考题里: 年高考作文·上海卷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1) 写作引导 这是一篇自命题作文,题目要求思考“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提取问题中的“人”、“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等关键词,我们可以联想到“命运”、“选择”、“奋斗”、“放弃”等主题。这些跟我们前面分析的上述素材比较贴合,我们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该素材。 (2) 案例示范 “你永远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未来对于生活而言往往是不可预测的,这也正是人类世界有趣的地方。但这并不代表着人类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恰恰相反,作为世界上最有智慧的存在物,我们是有能力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的。(提出明确的观点) 事物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既定的框架中,每个人仍然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在19世纪末期,有一个人走进了爱迪生的工作室,年轻的他充满着对未来大展拳脚的期望,但是他对于交流电的想法和爱迪生坚持直流电的方式产生了无法弥合的分歧,他选择了离开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这个人就是后来的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几年后,特斯拉凭借自己发明的交流电机在美国获得了22项专利。特斯拉正是这样通过不断打破桎梏、坚持自己的发明,为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引入材料,充实观点) 由此可见,在命运的洪流中,人们不同的选择将对自身和周遭事物的发展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个人的存在相比于浩瀚宇宙来说的确是渺小的,但对人类自身来说,我们是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甚至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进一步论述,总结观点) 正如马基雅弗利所言,“命运是我们半个行动的主宰,但是它留下其余一半或者几乎一半归我们支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再单一化,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难以把控的命运时,我们不妨放手一搏。(引用名人名言,升华主题) 以上是一则具体的素材从整理到运用的过程,大家学会了吗?除此之外,在日常的素材整理中大家还需要注意素材的收集和归类处理。 素材收集需要耗费一定的精力,切记内容在精而不在多,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要以目的为导向,确认该素材是否具有可用性。除此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熟悉语文教材和广泛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jsth/7655.html
- 上一篇文章: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13花钟图文
- 下一篇文章: 跟着国家地理打卡仙人遗落人间的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