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抓兔子的人也走了自此,南北皆无国
白癜风专项援助活动 http://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781240.html ◎作者 猛哥 ◎来源 猛的号(mgx)已获授权 香港有两个超级牛的人。 一个是李嘉诚,妥妥的首富,全香港人的吃喝拉撒睡都离不开他。另一个是饶宗颐,妥妥的国学大师,因为有了他,香港才不是文化沙漠。 这两个牛人都来自广东潮州。李嘉诚是底层逆袭,奋斗半生,终为首富。饶宗颐可不一样,尚未出世,家族即为潮州首富。 这一年多来,李嘉诚在两地接连抛售产业,往海外转移,港人喊出:别让李嘉诚跑了!从来政治正确的李首富说,不跑,绝对不跑。 香港人留得住首富,可留不住国学大师。今晨(年2月6日),饶宗颐驾鹤西去,享年岁。 01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焦灼状态,距离结束还要一年。趁帝国主义难以顾暇,中国境内大小军阀们开始作妖,民不聊生。 不过,饶宗颐是没这个烦恼的。他祖上原居江浙,后经闽入粤,定居潮州,开了四家钱庄。他爹饶锷,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不但饱学,而且思想进步,参加过柳亚子创办的文学团体——南社。 南社是反清组织,跟天地会类似,只不过,天地会是拿刀砍人,他们是写诗骂人,柳亚子就是其中骂人的佼佼者,老同盟会会员,孙中山的资深迷弟。 柳亚子之所以出名,主要因为与主席老人家是诗友,互相唱和。 名句“我失骄杨君失柳”,就出自主席写给柳亚子的《蝶恋花》,跑到台湾的胡适读后,说“这首词后四句没有一句是通的,违背词牌所要求的格律。”太过分了,幸亏跑得快,要不然有好果子吃,哼!柳亚子就慧眼识人,写诗称赞主席是作词第一高手,苏轼加上辛弃疾都难敌。 柳亚子死后,主席送了花圈,总理主祭并执绋送葬。你看看这规格,可见他在我们共产党人心中的分量。 说这么多,一个中心:饶宗颐他爹年轻时加入的社团的老大是一个有大智慧大能耐的人。老大这般,小弟还能差到哪里去呢? 饶锷不止一个夫人,其中一个姓蔡,就是她生下饶宗颐。蔡夫人是名门闺秀,祖父是清同治年间资政大夫,父亲则是进士出身,曾任户部主事。 父系有钱,母系有名,饶宗颐“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 但饶少爷偏偏说不:“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我小时候十分孤独,母亲在我两岁时因病去世,父亲一直生活在沉闷之中,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饶锷还干了一件大好事,修建了粤东最大的藏书楼“天啸楼”,楼高三层,藏书十万余册。饶宗颐深入其中,遍读群书。 年,13岁的饶宗颐考入省立金山中学。这是一所百年名校,猛哥曾经去过,至今还在,坐落在一个风景秀美的岛屿上,鸟语花香,海风阵阵,是读书的好地方,历史上名师荟萃,但饶少爷当时总有“吃不饱”的感觉,咩意思呀? 原来这是他委婉的说法,意指老师水平不如他,学不到东西。因不愿浪费时光,仅读一年后便辍学。所以,国学大师饶宗颐的文凭是初中肄业。 回家后,饶宗颐也没闲下来,要么在老爹的藏书楼看书,要么跟老爹的笔友们谈笑风生。 年,他写出咏优昙花诗,潮州的文坛大佬们惊呆了,都说好腻害,纷纷点赞,类似现在周鸿祎等互联网大佬常给王思聪的朋友圈点赞。 饶宗颐名声大震,“一时惊诸老宿,竞相唱和。” 就在他对未来展开无限想象时,17岁那年,他爹因编写《潮州艺文志》劳累过度,匆匆离世,年仅42岁。 父亲留下两份产业,二选一: A,潮安银行、荣成油行等众多产业; B,“天啸楼”10万册书籍和编著《潮州艺文志》的工作。 当时海外大量侨汇和国内军饷多是通过饶家的钱庄周转,选A,饶少爷立马就是潮州首富。但他选了B。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诗,饶宗颐肯定心领神会。 02 饶宗颐继承父志,一面将父亲诗文遗稿编成《天啸楼集》,另一面旁搜博采,拾佚钩沉,完成《潮州艺文志》,后刊于《岭南学刊》,填补了学术空白。 在前辈学人的推荐下,19岁的饶宗颐先后应中山大学之聘任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及中山大学研究员。 看来,饶宗颐当年的辍学是无比正确的,对于天才来说,上学实在没意思,要应付无聊的考试,还要为混文凭抄论文,毕业了还找不到工作,更悲催的是性压抑。 这可不是猛哥瞎说,同时代有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就在日记中这么写: “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过午考criticism,没怎样看书,头就痛起来,考题非常讨厌,苦坐两小时,而答得扔很少,又不满意管他娘,反正考完了。” “今天开始抄毕业论文,作倒不怎么讨厌,抄比作还厌。” “论文终于抄完了。东凑西凑,七抄八抄,这就算是毕业论文。论文虽然当之有愧,毕业却真的毕业了。” “以前我老觉到学生生活的高贵,尤其是入了清华,简直有腚上长尾巴的神气,绝不想到毕业后找职业的困难。” “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今天看了一部旧小说《石头点》,短篇的,描写并不怎样秽亵,但不知为什么,总容易引起我的性欲。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这个学生是谁呢?说出来吓死你,他就是季羡林,60多年后,与饶宗颐并称“南饶北季”。呵呵哒。 年,广州沦陷,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澄江。饶宗颐本计划绕道香港入滇,不料路途坎坷,抱病留港。战乱中,香港聚集了一批逃难的文化名流,一听学霸小饶来了,都跑来围观,其中就有著名学者王云五。 又不知道王云五是谁吧?不要紧,知道他的一个抬头就行: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他执掌这所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出版社前后25年。 王云五邀请饶宗颐参加《中山大辞典》的编辑,借机,他有机会阅读到不少一流藏书家的各种珍本,学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国学的研究一发不可收拾。 年,饶宗颐完成成名作《楚辞地名考》,著名学者童书业欣然为之作序云:“考据之学,愈近愈精,读宗颐饶君之书,而益信也。君治史地学,深入堂奥,精思所及,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 史学大佬顾颉刚约他为《古史辨》撰著第八册《古地辨》和史书《新莽史》。 饶宗颐的名声从岭南走向全国。 03 年10月,饶宗颐移居香港。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多么英明的选择,是他个人的幸运,更是中国文化的幸运。 就在他去香港的前夕,看不上主席诗词的胡适给蒋介石开了一张单子,上面都是当时国内超一流的学术大家。蒋介石派飞机去北平,要把这些人“抢运”到台湾。 彼时季羡林已在北大任教多年,但不在名单上,半个多世纪后还有些不开森。 名单上的学者要在广州转机,这时一部分人要求留下,剩下的人继续飞过海峡。就是这一刹那的选择,成了这些学者和中国学术史的一个大分野。 去到对岸的学者得以延续研究,成果迭出,名噪一时。留在本土的学者在短暂安静后,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苟全性命于乱世。 前几年,传记作家岳南对此有整理记录,撰写了三大本《南渡北归》,全景描述了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的命运,读来都是泪。 选择留下的人中,有一个与饶宗颐颇有关联,就是陈寅恪,这更是一个超级牛人,有多牛呢?大学文凭都无,但与梁启超与王国维齐名,可想而知。 陈寅恪的家世也不遑多让,他爷爷陈宝箴,是戊戍变法时的湖南巡抚。他爹陈三立,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古典诗人。他妈妈的家族更了不得,姓俞,猛哥只能说到这里,想知道更多,自行去搜。 敦煌学就是由陈寅恪提出来的:“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地也”。后来,饶宗颐受此激发,在敦煌学耕耘半生,收获累累。 陈寅恪最后二十年是在中山大学度过的,不算岁月静好,但还安稳。 因为饶宗颐与中山大学的渊源,很多年后,中山大学还派人去香港,给他发了一个“陈寅恪奖”。 04 定居香港期间,饶宗颐游学全球,视野极大开阔,各领域开花,迎来了学术的爆发。 因为都学贯中西,且横跨多个领域,饶宗颐起初被学界视为能与钱钟书齐名,并称“南饶北钱”。 只不过,当饶宗颐在香港自由地做学问时,钱钟书和妻子杨绛被赶到干校去接受改造,后来杨绛还写了一本《洗澡》回忆这段经历。 年,钱钟书去世后,大陆学界觉得还要找一个人来对标饶宗颐,想来想去,推出季羡林,于是又有了“南饶北季”。 钱钟书夫妇受难时,季羡林也没好到哪里去,同样去干校接受劳改,平反后,写了一本《牛棚杂忆》回忆往事。 饶宗颐自谓“五洲历其四,九州历其七”,治学60年,而先后与他齐名的钱钟书和季羡林却白白浪费十几载的黄金学术时期。 年7月11日,“北季”亦翩然辞世,留下的空当迄今无人去占据。 倒是这些年,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大师的帽子满天飞,国学院遍地开花,只见圈地,不见成果。 许嘉璐曾说:“中华文化什么样子?就饶公这样!饶公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二十世纪的最好典型。我可以说:五十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饶宗颐!” 饶宗颐常对人言,做学问和做人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平常心态,要“守株待兔”。不能急功近利。“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如今,抓兔子的“南饶”也走了。自此,南北皆无国学大师。 很多读者还没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如果觉得智谷做得不错,记得点个赞表示鼓励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jsth/8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个农村孩子的高考之路我资质平庸,但始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