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要花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201/4300466.html

汉药木香:功名利禄皆浮云,香利三焦笑红尘

木香,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载:“味辛。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生永昌山谷。”陶氏《名医别录》复载:“温,无毒。治气劣,肌中偏寒,主气不足,消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行药之精。久服轻身致神仙。一名蜜香。生永昌。”神农、陶氏均言木香“生永昌”,永昌位于今云南保山境内。不过,陶氏在其另外著作《本草经集注》中话锋一转,又说:“此即青木香也。永昌不复贡,今皆从外国舶上来,乃云大秦国。以治毒肿,消恶气,有验。今皆用合香,不入药用。惟制蛀虫丸用之,常能煮以沐浴,大佳尔。”言外之意,这种木香又叫青木香,至于当时发生什么事件导致“永昌不复贡”已不可知,但是陶氏讲“今皆从外国舶上来,乃云大秦国”大秦国,今印度属地,陶氏这一记载则说明当时药用的木香是进口品了,而且当时用之以“合香”,与《本经》所述的“主邪气”“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又完全不同了。

唐时苏敬在《新修本草》中延承了陶氏《本草经集注》之说,苏氏按语:“此有二种,当以昆仑来者为佳,出西胡来者不善。叶似羊蹄而长大,花如菊花,其实黄黑,所在亦有之。”其所说的“当以昆仑来者为佳”与陶氏所说“大秦国”均明确指出木香为古印度而来的进口品。苏氏又说“叶似羊蹄而长大,花如菊花,其实黄黑”,五代《蜀本草》也言:“孟昶苑中亦尝种之,云苗高三、四尺,叶长八、九寸,皱软而有毛,开黄花,恐亦是土木香种也。”两者均明确记载了木香的植物形态,所指也都是开黄花的菊科植物。苏敬又说“所在亦有之”则说明这种植物在当时不仅仅是“生永昌”,而是已经有所普及了。尽管如此,北宋时期苏颂《本草图经》中记载:“木香,生永昌山谷,今唯广州舶上有来者,他无所出。”再次印证了木香在《神农本草经》时虽然是本土所产,但是后来却因种种未知的原因导致所用木香的主流产品却是进口品的客观史事。

南朝陶氏在《本草经集注》中讲木香“此即青木香也。”可见至少在陶氏时代开始,木香又被称为青木香。同时期的《雷公炮炙论》讲:“其有芦头丁盖子色青者,是木香神也。”这可能是木香被称作青木香的缘故。而今天所讲马兜铃科植物的青木香,较早见于《新修本草》,载:“山南名为土青木香,疗疔肿大效。一名兜铃根。”明代《本草汇言》说:“名青木香,又名独行根。”但马兜铃科的青木香在古时并不为用,北宋苏颂在《本草图经》就有记录说:“江淮间亦有此种,名土青木香,不堪入药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清时期,虽然木香与青木香已经能够区别开来,但也有混用。如明代张景岳《本草正》就将青木香单独列出,载:“即马兜铃根,亦名土木香。”清代《医碥》中青木香丸,方中却用木香;治瘴木香丸,方中却为青木香。而今,因众所周知的马兜铃酸事件,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取消了青木香中药材的药用标准。

从《本经》到陶氏,木香使用从“治淋露”到“治气劣,肌中偏寒,主气不足”有所拓展。至五代时期《日华子本草》进一步讲:“治心腹一切气,止泻,霍乱,痢疾,安胎,健脾消食,疗羸劣,膀胱冷痛,呕逆反胃。”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则明确指出“专泄决胸腹间滞塞冷气,他则次之。”并且明载其实践用法为:“得橘皮、肉豆蔻、生姜相佐使绝佳,效尤速。”寇氏简约至精,这一表述与当今版《药典》所载“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木香之用,实则绝非仅囿于此。明代李时珍讲:“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故上焦气滞用之者,乃金郁则泄之也。中气不运,皆属于脾,故中焦气滞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肠气滞则后重,膀胱气不化则癃淋,肝气郁则为痛,故下焦气滞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时珍先生综括前代经验大成,对木香之用陈述较寇氏更为完备。

此外,李时珍先生在《本草纲目》中尚明确指出“凡入理气药,只生用,不见火。若实大肠,宜面煨熟用。”木香生熟异用的机理,辽宁中医药大学张旭博士研究有所证实,木香生品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比值较大,木香烃内酯促进肠蠕动作用明显,而去氢木香内酯对肠蠕动的抑制作用较弱,两者在生品中的协同作用整体表现为促进胃排空和小肠推进作用较强,有效地促进胃动素、胃泌素的分泌,降低血管活性肠肽分泌,增加胃肠平滑肌收缩频率,促进胃的血液循环,帮助消化吸收。并可提高肠平滑肌组织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表达水平而促进肠蠕动,调节脾胃气机失调。而木香麸煨后木香烃内酯含量下降幅度大,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下降幅度小,相对于木香烃内酯来说有所增加,因而导致两者的协同作用发生了改变,表现为对小肠蠕动促进作用降低,对小肠吸收促进作用增强。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比值在一定的配比范围内协同治疗小鼠大肠性腹泻效果良好。

两千年前,尽管神农氏已经发现木香有药用价值,但种种未知历史因素致使木香埋没功名,徒有其名。五代隋唐偶见其用,也如昙花一现。直至宋明时期,人们对木香的药用价值有更加深入的认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时期人们总能将木香与青木香拎的清。明清之季,木香、青木香之别更加清晰,不过却也有混淆,这种混淆似乎有辱木香清誉,直至马兜铃酸事件,将青木香予以剔除,隐忍的木香终于名至实归。在不久的未来,对于木香,是否还有其他新的发现吗?也许还会有吧,一切还有待未来人们更加深入的研究。功名利禄皆浮云,香利三焦笑红尘,以此来形容木香,并不为过。

阅古晓今学神农探究本草

衷中参西效先贤造福健康

VX:beijing

半夏秋时

谢谢鼓励,再接再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jsth/9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