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个师弟问我,现代中医为什么培养不出像古代一样的大医?在古代无论哪个年代都有日诊二三百人的大医家,例如叶天士在当时的名气可以说全国上下无人不知,而当时并没有像现在这么优秀的传媒做宣传。

民国时期也有很多这样的名医,如丁甘仁、费伯雄等,以及每个大的城市都会有一两个这样的大医。为什么现在的中医就没有?在50年以前每个城市都有全城皆知的名医(这里的全城皆知包括该城所附带的乡镇农村,往往名医很多是在农村),而现在随便找一个城里人,问问当地的名医,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得出来。

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无论你怎么牛气,怎么目中无人,但你必须得承认你的医术不及古圣先贤,你的医术不如叶天士、李东垣、朱丹溪、丁甘仁,抑或是北京四大名医中的随便一个。他们中的随便一位哪个不是日诊二三百人,我们现在日诊五十人就很了不得。为什么?难道是我们不够努力?难道是我们读的书不够多?还是老天要灭我们这一代中医呢?

古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大医,与我们最根本的差异在哪里?这的确是个大题目,因为我本人都还不是名医,可遇到问题绕道走避而不答,也不是我的性格,那么就谈点个人看法吧。我以为古代的大医,首先一点就是要有相当多的临床病例积累,只有大的临证积累和体悟,才能逐渐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和蜕变。

中医是一门经验科学,你就算再想成为神医,没有十几万病人的临床累积和体悟,想都别想的事。你得勤奋,得能吃苦,得放下身段不耻下问,孔子不是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吗?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永远都是对的。康熙乾隆年间的名医叶天士,早年丧父,叶就拜父亲的门生朱某为师,由于好学善悟,叶的医术很快就超过朱某;但他不会针灸,就远赴山东拜名医刘某为师,又尽得刘师针灸的真传;后来他听说某寺庙有僧人医术甚高,便又去投拜,结果又得僧人倾囊相授。

后来的叶天士能成为一代中医大家也正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再看看我们现在的中医人,有几人能像叶师那样勤奋笃学?又有几人能像叶师那样虚怀若谷?慢说还不是出自中医名门,看了那么几个病人,稍稍有了那么一点疗效,于是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甚至狂妄自大,固步自封,目中无人。这样的菜鸟能飞多远?

其次,凡古代大医,必是德艺双馨。什么叫德艺双馨?就是医术好,医德也得好。医生的职业性质决定他必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对患者来说,有钱没钱也得治病;对医生来讲,收没收钱也得救人,这应该是起码的医患关系。我不是说医生就得做慈善,医生也要生存。急诊患者来不及付款,可以记账,等看了病再把诊疗费补上。我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当地(辽宁的一个贫困县)的名老中医,听父母讲,祖父和外祖父从未因诊疗费耽误过一次治疗,很多来不及带钱的患者,留下一张白条子,就可以顶诊费,在他们眼里人命大于天!

古代医家有个不成文的信条:医者,温饱而。若贫,则医者无能。若富,则医者无心!回看我们现在的一些中医同仁,功利,浮躁,把从事中医当成了致富的手段,和先贤们相比相去甚远!我以为医德还应包括对患者的态度,患者既是衣食父母,医生就应当视患者如亲人。不要摆架子,不要不耐烦,更不要发脾气,颐指气使...你就是个郎中,你以为你是谁?没有患者你就得饿死!另一个方面讲,融洽的医患关系反过来对治疗也是十分有利。

中国历代名医,据说每天诊治病人不下二三百例,如此人口相传,络绎不绝。而凡大医们总能正襟危坐,从容应对,桴鼓而效。初起,我也由衷钦佩,大医者真乃天神!后来细思,也存疑惑:想那古人每日诊病二三百,每日平均按诊疗八小时二百人计算,看一个患者不到两分半钟,这其中包括望闻问切吧?包括写方思考吧?如果需要的话,还要针灸艾灸拔罐有些操作吧?就拿诊脉来说,古人诊脉要求必须五十动以上,这就要耗时接近一分钟,前一个病人起身离去,后一个病人坐下,这也需要十秒八秒吧?医生写处方,古时候都用毛笔先写出药名,再标上用量,最快也得三二十秒吧?还要和患者问诊对白,再简短也得三五十秒吧?再看舌苔,辨辨肤色,来不及辨证,两分多钟就过去了,一些其他操作还都没有计算。

不知医生多大岁数,年轻者许还顶得住,年长者非累吐血不可!所以古时候的名医别说不可能,但真的很累!

我以为想成名医还必须具备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悟性,古往今来无不如此。医术是技术,医德是品质,而悟性对应的是技巧。技术和技巧不一样:技术,你只要肯努力就可以从师傅那里学得到;而技巧,可能你已经很努力了,可到头来还是一头雾水,因为你的心还没有开窍,也就是还没有开悟。所以,技术师傅可以言传给你,而技巧师傅只能意会給你,没有领会,怪不得师傅,只在你自己。用句通俗的话讲:您得是那块料!当然,经过一番努力,名医不易做,庸医还是可以做的。现在我们中的大多数医生都是庸医,也包括我自己,名医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要力争做到庸而不误:不误人不误己,不误老祖宗中医这个名份。

现在中医课本教我们的诊疗思路是这样的:以一个常见的肝气郁结为例,病人生气后出现口苦、胸胁支满脉象弦,舌质红。我们的思维是这样的,口苦、胸胁支满、脉象弦,舌质红这些症状结合起来得出一个证,这个证是肝气郁结,根据这个证来处一张方。这不是古人的治病思路,古人是病家不用开口,通过切脉之后已经知道此人的整体状态,摸到弦脉知道人体的气机出现了郁滞,然后摸到左关脉弦的厉害,知道气机郁滞在肝,然后通过其他脉像分析其他脏器状况,此时治疗思路已经清晰,成竹在胸。然后才问病人是不是口苦、胸胁支满等,但见一证便是,处方便出。

如此诊疗时间又短,疗效又高。也许你会说我胡诌八扯,那我就给你找几个例证。如张锡纯,他看到左寸脉不足就用点柴胡、升麻之类,看到左寸脉散大就用些黄芪,看到散大且上逆就用点赭石、牡蛎和龙骨,看到迟脉散大就用点萸肉。大医无一不是如此,尤其是金元的李东垣《脾胃论》、朱丹溪《丹溪心法》,明代的周慎斋《慎斋遗书》、李中梓《医宗必读》,民国的王雨三《治病法规》、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近代的赵绍琴《文魁脉法》、蒲辅周《蒲辅周医案》等等,其对脉象描叙非常精细,仔细研读,必有一得。

还有一个证据就是现在还有很多老人找中医看病的时候往那一坐,胳膊一伸,也不说话,两眼却死死地盯着你,看你怎么说,说的对不对?说对了他吃你的药,说的不对他转身就走。现在的年轻医生每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不知所错,其实过去看中医看病就是这样的,病人就是考官,既来找你看病,也随时随地在考你,你辨证准确无误,留住了病人,你就距离名医又近了一步。辩证论治是个很累的脑力劳动,而且很多推理很容易出现错误,古人的通过脉象了解人体的整体状态然后处方,即省力而且临床疗效也高,但需要医者有相当过硬的诊脉功底。

最近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病人聊天,她告诉我她的亲身经历,她说唯一佩服的名医是济南已故四大名医之一的魏继贤(此人无学术传人)。她年轻时有头晕病总是治不好,找魏继贤看病,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之后,魏继贤给她诊了一会脉,然后开了一张方,然后说了两句话,老人现在记忆犹新,第一句话是“三副药”,稍一停顿第二句话是“包好”。吃了两幅药就痊愈了,至始至终两个人只说了这两句话。

像这样的中医以前有很多,可现在的院校培养模式再难出这样的大医了。因为在刚接触中医时就被教课书给模式化、定格化、方向化、固定化了,思维一旦僵化,奇迹就很难发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批评当时的医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仲景先师批评的医生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仲景先师指出的问题在当今中医界蔚然成风。今天,我们暂来说一说,“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的问题。

1、世家:高水平中医持续传承,从古至今就没有过成功范例

“各承家技,终始顺旧”,意思就是单纯依靠祖宗传下的技术混饭吃,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不求进步。中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医学,而氏族制度绵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自然便会有许多的医学流派是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的,而“中医世家”也便成了一个很高大上的词。历史上有些大高手确实有世家背景,如钱乙曾跟随姑父学医,叶天士祖父、父亲皆为名医。但纵观历史,可以看到,更多的大高手并不是世家出身,而是本家族的“医一代”。细细算来,从遇长桑君的扁鹊,到保密工作做到家、不传儿子的公乘阳庆传医于仓公淳于意,到受学于同郡张伯祖的张仲景,到金元四大家,到大多数确实有高水平的明清医家,几乎都是拜师没有血缘关系的名医,甚或自学成才,而成为了本家族“第一代高手”。非世家传承的成才率似乎比世家传承要高许多。而世家难出大家,似乎是中医一直以来的一种尴尬情形。但无论是非世家还是有世家传承的高手,总有一个魔咒伴随着他们,即使高手们的水平超过了祖辈、师父,却很难在儿孙、徒弟中被继续超越,甚至维持既有水平的传承与发展都做不到。历史上最成功的非世家传承发展实例可能要算刘完素-朱丹溪这一支了。刘完素一传荆山浮屠,荆山浮屠再传罗知悌,罗知悌三传朱丹溪,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再然后,朱丹溪还有个徒弟戴元礼水平能排得上号,再然后,就基本没有然后了。而最成功的世家传承发展实例,当属清朝末年的孟河医派,有费、马、巢、丁四大家族,多有名医辈出,然而仍是昙花一现。三代以后,逐渐没落。更多的情况是,高手的水平在徒子徒孙中连三代都维持不了,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有世家传承的最杰出人物叶天士了。叶天士十几岁便已成名,将近八十岁才去世,一个绝世高手有六十几年的时间熏陶儿孙,叶家却仍难逃没落的宿命。在叶天士“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那略带激将的提策之后,儿、孙虽亦医术精湛,却终究还是走了下坡路,叶氏一族终至湮没无闻。我们似乎只能把这归结于叶天士天纵英才,创造了医学史上无法逾越的高峰,后人比肩无望,心灰意冷,只能抱球往下滚了。

不论是白手起家的高手,还是有世家传承的高手,均逃不出自身的高水平医术无法持续传承、更奢谈发展的命运。高水平中医的长久、持续传承发展似乎从古至今就没有过成功范例,这究竟是为什么?

2、高手:思维与理法是高手之所以为高手的关键所在

一个人的素养决定了他的人生追求,若这个人胸无大志,整日只是思量着如何吃饱饭的问题,那他从事一门行业的目的也仅仅停留在了解决温饱问题上,这就注定了这个人只会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pzth/11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