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守望水稻开花,她的选择里有着满满的家
9月的清晨,天未亮,张洁就悄悄出了门。黎明,初升的红日穿透夜雾,使上海浦东新区东部的农村上空充盈着泥土腥味和植物香气。地里的庄稼熟了。6点,张洁的小汽车在上海弘辉种业公司的育种试验示范基地停下。穿上水田袜,踏进水稻试验田,张洁仔细查看几只水稻。稻穗沉甸甸的,压弯了稻秆。张洁在查看稻花今年主推的水稻品种“紫祥优26”和“弘优26”生长态势良好,农民们拿到了这样的种子,来年收成一定不差。想到这里,张洁心情舒畅地走出稻田。换上一双平底皮鞋,坐回到车里。启动发动机,车载音响自动播放起了背唐诗节目,这是给女儿在上学路上听的。她要赶快回家送女儿去上学,然后马上去公司。今天下午要开会,安排今年收割和验收稻种的具体时间。忙碌了一天,张洁终于在晚上10点回到家。这是临近收获的日子,如果是在播种期,她还要再提前1小时起床,凌晨5点就要赶到试验基地。她曾是喜欢睡懒觉的少女,也曾是精致的办公室丽人,却在31岁时主动选择了这样起早贪黑的辛苦日子。01勇敢跳回农门 放弃一份安稳的事业编制工作,回家当农民,这是张洁的第三次职业选择。毕业于同济大学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她曾跳出农门,成为了一名收入不菲的机械设计师。后来,为了方便照顾生病的母亲,她又考入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下属部门,过着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生活。工作之余,她也常常回家帮助父亲照看农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放弃了朝九晚五稳定的工作,一头钻进泥巴地里做起了粮食育种这个既要学技术还要出体力的“苦差事”? “刚开始本着帮父亲减轻工作压力的初衷。后来,越来越觉得水稻育种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为让中国人吃上放心米、可口米出一份力,你说是不是特别有意义?”张洁说。 从分不清楚稻花雌雄株的“门外女”,到成为职业水稻育种人,个中辛苦只有她知道。习惯了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地生活,突然要四点就起床去田里巡查和安排田间工作,还要面对公司管理、项目研发、田里学习等诸多不熟悉的事务,需要坚持和毅力。“稻花非常小,开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堪比昙花一现。第一年我在田间看了好几天,傻傻分不清楚。后来从女儿那边借了个放大镜,烈日下蹲守在田间,摘下稻花用放大镜放大了看,看颜色的差别,看形状细微的差别。”张洁笑着说,“为了4点就能起床,我上了5个闹钟。到田里穿上‘水田袜子’,脚陷进泥巴里,走都走不动,一不小心就摔一身泥。”谁能想到,曾是办公室女郎的张洁,现在的日常工作是“下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张洁推动成立了上海弘辉种业研究院,主攻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研发,研发出的品种“紫祥优24”“紫祥优26”,分别于年、年通过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审定。年,她获得浦东新区“五一劳动奖章”,同年获得首届“丰收之路浦东新区十佳新型职业农民”;年被授予“上海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张洁的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常常被同学说:“她妈妈是个农民!”感觉到了女儿的苦闷,她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没有农民种粮食,我们吃什么?”看着眼前香喷喷的白米饭,女儿咽了咽口水,还是嗫嚅着说:“可是,可是……”张洁明白了。她翻箱倒柜,把这些年来得过的奖状找出来展示给女儿看。“你看,妈妈当农民之后拿了这么多奖状,当农民也可以很厉害啊。”女儿再去上学的时候,就跟同学说:“你妈妈不当农民,可是你妈妈有我妈妈那么多奖状吗?”02像父亲一样“着了魔”从父亲张永祥的经历中,张洁见识到了务农的辛苦。其实,张洁早就因为父亲的缘故,当了十多年“业余农民”。父亲张永祥的故事同样精彩。老张本来做五金生意,不用下地种田,日子过得挺滋润。机缘巧合,家里租了30亩地。恰巧这时,遇到上海农科院的老师指导别人做杂交制种。老张来了兴趣,决定试一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水稻制种最初连年亏损,老张不顾家人强烈反对毅然决定关了五金厂,像“着了魔”似地全心投入水稻制种。经过几年的努力,才慢慢上了正轨,他成为了上海市有名的“育种大王”。老张的育种事业渐成规模,多家媒体前来采访,问到老张的一双儿女是否愿意“继承父业”的时候,张洁和弟弟的小脑袋摇得像拨浪鼓。当年报道父亲张永祥的那份《文汇报》报纸,张洁一直保留着,以此激励自己奋进在张洁的印象里,父亲张永祥“黑黑的,胖胖的,脚底总是沾满了泥”,每年3月到10月,他总是天不亮就出门。在少女时代爱睡懒觉的张洁想:“当农民太辛苦了,我可不要当。”后面的故事就是,她考上和父亲的五金店相关的机械设计专业,第一份工作就是机械设计师。她同样牵挂父亲的事业,业余时间参与育种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培养技术人才,希望能从中为父亲遴选出一名“继承者”。粮食育种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辛苦活儿,时时考验着人的体力、耐力和判断力,年轻一辈鲜有人愿意涉足。合作社发展成公司之后,张洁总是感到难以为父亲寻得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还愿意全身投入的人才。是啊,连自己都不愿意全身投入到父亲的事业,更别提旁人了。数不清多少次,张洁目睹父亲着魔般地待在水田里,一动不动地盯着水稻,并时不时掏出随身携带的本子作记录。挺拔的身躯因为岁月日渐伛偻,张洁体会到一种难言的深情。父亲的决心,她的孝心,与童年美好的乡村田园记忆一起混合发酵,在年的某一天,她决定辞去民政局的事业编制工作,与父亲一起从事水稻制种研发。随着对田间管理事务的熟悉和适应,张洁发现了水稻育种的乐趣。稻花的形状是很美的。没有花萼和花冠,穗状的花絮上排列着颖片,里面包裹着纤长的花蕊。在稻花盛开的时刻,透着阳光能看到弧形的花丝顶破颖片,嫩白的花蕊“脱颖而出”,那是农民丰收的希望。随着“紫祥优24”“紫祥优26”和“弘优26”的研制成功,她的干劲儿更足了。她已经习惯了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在田间行走自如,对水稻花粉过敏也不觉得苦了。生在农家,父亲是上海有名的“育种大王”,母亲也是选种能手。问张洁:“怎么定义你自己?”她笃定地说:“很简单,我就是新农民。比其他职业多了一份责任,‘民以食为天’的那种责任。”03当“农二代”很幸福每年8月,是水稻配花的季节,张洁都会顶着热浪在田里采样。由于对水稻过敏,张洁一年到头都是长袖长裤。因为位于商飞浦东祝桥总装基地附近航道下方,公司曾经经营过一段时间网红稻田。经常有妆容精致的年轻女孩们在稻田里穿着漂亮的裙子拍照,张洁从不羡慕,只觉得稻花香气变得更加香甜芬芳。而走在自己倾心研发的优质水稻育种田里,幸福感更加强烈。“我行田野间,舒啸意自适”的悠然之情,确实是张洁在城市工作那几年体会不到的。回想起来,她的童年之乐,也来自乡村的哺育。张洁记得,小时候经常和哥哥们一起到河里抓小龙虾、黄鳝和各种小鱼。那时水很清,可以在里面游泳。在乡村,她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她也有意带着女儿常常来到乡村,带着她识别自家菜园里的蔬果。“甜芦、番茄、黄瓜……”今年8岁的女儿已经可以不看果实就能分辨出地里的蔬果种类,张洁感到很自豪。“小时候是很抗拒当‘农二代’的,觉得太辛苦,一定要跳出农门。”张洁笑着说,“现在我觉得当‘农二代’其实很幸运。山清水秀,辨识五谷,多好呀。”不过,像父亲一样,张洁说,她也会尊重女儿的选择,希望她长大以后能做自己热爱的事,为社会贡献她的独特价值。“如果她将来也要从事农业,我会心疼她,但我也会更加欣慰。”“农二代”,在张洁眼里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身份继承,而是一种主动的精神延续。父亲喜欢搞种源农业,因为这样的事业有战略意义,能体现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张洁说:“在我们家族里,小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爱国爱党,要主动承担民族和社会责任。”如今,这种情怀也在张洁的身上延续。也许,在今天,当一名“农二代”是幸运的,但这份幸运的大前提,是要无数个有担当的中国人赓续精神血脉,接力为子孙后代创造更美好的生活。04育种报国更靠国听闻袁隆平逝世的那天,张洁和她的整个研发团队都难过得说不出话。那是春耕时节的尾声。打开手机,朋友圈里铺当年报道父亲张永祥的那份《文汇报》报纸,张洁一直保留着,以此激励自己奋进。铺天盖地的新闻和哀悼让她透不过气来。“袁老对于我们水稻育种人来说,是灯塔,是精神支柱。”张洁感慨地说,“他走了,对我们团队小伙伴触动都很大,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组建上海弘辉种业研究团队时,张洁一再告诫应聘者,想走捷径、想赚快钱就不要来这里,因为种源行业需要下决心、静下心才可能做好。当然,每一个应聘来的技术员,公司都倾力培养,自费送他们去上海市农科院学习。张洁和她的团队部分成员张洁也钻研自己的机械专业,创新研制适合水稻拉花的农业机械。用机械代替人力,拉花提高了50%授粉率,还降低了60%的配花授粉人工成本。这项技术后来又推广到其他制种业,颠覆了以人力为主的制种领域。在张洁的带领下,公司从插秧、施肥、割叶、拉粉、收割,已全部实现了高度精准的机械化作业。父亲的经验、女儿的技术、迅速成长的科研团队……弘辉种业公司在短期之内成果斐然。截至年,公司水稻小组已连续5年蝉联“上海市水稻杂交制种高产高质竞赛一等奖”。他们不仅受到了国内同行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thzp/10981.html
- 上一篇文章: 我家的老猫成ldquo精rdquo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