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洛迦
在从上海飞往舟山机场的飞机上,我与上海小普陀寺的主持慧泽法师聊了一路。我把自己的苦恼告诉慧泽,慧泽说:“人人都想两只手紧紧抓着不放,唯恐松手就会失去。特别是生存,这是抓着不放的最好理由。真的松开两手,你就不能生存了吗?” 慧泽看着我。 我没有回答。 他继续道:“其实,只有你两手空了,你才有机会,你才能够,去抓你内心里,真正想要的东西。” (慧泽法师) 一 到普陀山,对慧泽而言,是回家。 慧泽,就是在普陀山,出家的。 他的叔叔,一直就是普陀山的和尚。 慧泽没有出家时,一直跟着父亲在岸上住,父亲还是一位领导干部。父亲去普陀山探亲,幼小的慧泽非常喜欢在叔叔所在的寺院玩耍,叔叔也非常喜欢慧泽。 文革期间,不得已,叔叔还了俗。 改革开放的春天来了,叔叔又从岸上回到了普陀山,做起了和尚。 有一天,叔叔去找慧泽的父亲,说希望带慧泽到普陀山出家。父亲说:“慧泽已经大了,这件事情,你应该问慧泽才是,只要他愿意。” 叔叔去问慧泽。慧泽立刻就答应了。 然后,渡海,去了普陀山。 (上海,普陀区,玉佛寺) 二 在普陀山住了些时日。叔叔送慧泽去上海玉佛寺的佛学院学习。 玉佛寺在上海的西北,普陀区。 在佛学院毕业后,慧泽就留在了玉佛寺。 要说这玉佛寺,本来就与普陀山有渊源。 清末,普陀山僧人慧根,云游各地,行脚五台山、峨眉山,从西藏入缅甸,得玉佛五尊。携至上海,留卧佛、立佛两座于上海,其他三尊运至普陀山供奉。有上海信众建玉佛寺,供奉玉佛。年,寺庙落成,慧根法师,不久圆寂。 现在,我身边的慧泽,正在上海浦东川沙筹建一座寺庙,叫“小普陀寺”。川沙就在海边,那里马上要建设一个大型游乐园:迪斯尼。 慧泽说:“小普陀寺就在迪斯尼乐园旁边。” (照片:上海,浦东新区,小普陀寺) “好位置。”我笑了,说:“从普陀山到上海普陀区,再到小普陀寺。看来,你与普陀有缘。” “我也这么想。”慧泽道,“‘普陀’是梵语,来自佛教经典《华严经》。说观世音菩萨在一个叫做普陀洛迦山的地方修行、讲法。西藏有一个布达拉宫,布达拉的发音,就是普陀洛迦。” 这对我而言,是头一回听说。 后来查资料。有一位慧苑和尚,著《新翻华严经音义》卷下:“此翻为小花树山,谓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树,其花甚香,香气远及也”。此山,被定为现今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剌耶山以东的巴波那桑山(papanasam),位于提纳弗利(Tinnevery)县境。我国藏族僧人多罗那他(公元--)名著《印度佛教史》记载:优婆塞寂光、月官,曾到此山巡礼。这里,“优婆塞”是梵语,就是在家修行的男居士。 远在印度的观世音菩萨,怎么到了中国的普陀山呢? 三 这个问题,在从舟山到普陀山的渡轮上,得到了答案。 渡轮上在放映关于普陀山的介绍。北宋年间,日本僧人慧锷,到五台山朝拜修行。临回国时(公元年),想带走一尊观音圣像,寺院法师不允许。于是,慧锷就偷走了观音像。走海路回国,途经普陀山附近的海域,狂风暴雨,海洋里的浪花突然变成一朵朵铁质的莲花,船自然是走不了。 慧锷明白,观音像不愿意东渡日本,就靠岸普陀山。慧锷身边没有香火,就用浸满油的布条缠在手指上,点燃布条,燃指供佛。不久,风平浪静。慧锷将观音像供奉在当地张氏的家中,启程回国。 从此,普陀山慢慢发展成为专门供奉观音的道场。 如此看来,慧锷法师,可以说是普陀山的开山祖师。 不过,我不相信慧锷会去“偷”观音像,更不相信五台山的法师“不允许慧锷带一尊喜爱的观音像回日本”。佛法讲究因缘,慧锷见此观音像,心生欢喜,表示他与这一尊观音像有缘分。 所以,我相信,五台山的法师肯定是答应了慧锷的请求。 至于慧锷在普陀山海域,遇到了铁莲花,后来,将观音像留在了普陀山。我是相信的。 但是,观世音,真的是因为喜欢普陀山,而不去日本吗? 慧锷,不也是出于好心,要回日本弘扬佛法吗? 四 后人在慧锷上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寺庙:不肯去观音院。 这“不肯去”三个字,按照纪录片的讲述,便是观音不肯去日本之意。 现在,我就站在不肯去观音院的门前。 站在此处,就能够听到澎湃的海涛声。沿着门前的台阶,一路走,路很崎岖,不多久,就到了海岸边。礁石林立,远处看起来静悄悄的海浪,扑到眼前,一个个撞击到坚硬凌厉的礁石身上,粉身碎骨,化作大小不一的水滴,落下去,回到了大海的怀抱,渐渐远去,又蓄势回来。 礁石林中,有一个很大的豁口,导游说这是“潮音洞”,传说观音菩萨在对面的珞珈山上修行,修行圆满之后,一脚跨到普陀山上,就呆在这个洞里修行。还说,有一年,有一位老人来普陀山敬香,走到此处,人太多,一失足,掉了下去。大家都认为他没命了。结果,救上来,毫发未伤。于是,后来,很多人想成正果,纷纷到此主动跳崖。 老曹对我笑笑,说:“要不要试一试?” “不敢,不敢!”我连连摆手。 渡轮上的纪录片,我模糊记得,慧锷就是在此处上岸,在潮音洞里躲避风雨,燃指供佛的。 (照片:潮音洞) 我站在这礁石林立岸边,听到这惊心动魄的涛声,随时感到,一瞬间,自己就会坠落到崖下,化作碎片一般的浪花。 那狂风暴雨、饥寒交迫中的慧锷,还能想到、做到燃指供佛,这要有多大的定力! 我转身,往回走。 走上另一条路,路边有一些长廊,廊内供奉着很多各种造型的观音像,是日本寺庙赠送给普陀山的。 当初,那尊五台山来的观音像,不肯去日本。后来,这些日本的观音像,怎么肯来普陀山呢? 五 惠泽指着不远处的海滩,说:“你们去那边百步沙走走,晚饭,我不跟你们一起。” 转身离去。 我们看到平坦的沙滩,平静的海水,终于找到了些安全感,转而,变作兴奋,纷纷脱了鞋子,呼喊着,朝沙滩奔去。 (照片:百步沙) 一座偌大的礁石,仿佛一座突起的山,将整个沙滩分成两个部分。人们自然分群,在两个沙滩上,与波浪嬉戏,拍照留影。 那座山一样的礁石,刻着“回头是岸”四个大字。 我坐在礁石上,仰望这四个大字。 低下头,沙滩上的人影攒动,距离远的缘故,变得很小。 往大海远望,远处的珞珈山,观世音菩萨修行的地方,静静地躺在那儿。想起导游的话,那个珞珈山,从远处望,仿佛一个躺着的观音像,头、颈、胸、腹、脚,应有尽有。此时细看,无不形象。 那个修成正果的观世音,从远处的珞珈山回到了普陀山,就是“回头是岸”的意义吗? 那个在普陀山出家的慧根,肯定也来过此处,看到这“回头是岸”四个大字。 他找到“岸”了吗? 六 慧根去了五台山。 他知道,普陀山的观音像来自五台山。 他也许去了慧锷曾经修行的寺院。 也许慧锷修行的那座寺庙,早已经化作尘土。慧根看到的,是一丛丛盛开的、五颜六色的格桑花。 五台山是一个显教、密宗云集的地方,慧根一定认识了不少藏传佛教的喇嘛。喇嘛们肯定给他讲了莲花生大师的故事。 印度有一个叫“奥金”的小国,国王很善良,有人左眼瞎了,来求他,他就把自己的左眼睛挖了,送与此人。不久,他的独子遭遇不测。悲痛之时,连年天灾不断。 观世音菩萨看到此景,就请阿弥陀佛帮忙。阿弥陀佛吐出一道红光,射向印度丹那湖中的一朵莲花,这朵莲花立时开放。随后,阿弥陀佛的心中射出一支直立的金刚杵,金刚杵里有一个“施”字,立于怒放的莲花之上。不久,金刚杵化为一个小男孩。 与此同时,国王冒险去了一趟深海,见到了龙王。龙王送给了国王一颗“愿望宝石”。国王试着许了一个愿,刹那间,他那早已经瞎了的左眼,见到了光明。他路过丹那湖时,看到一朵莲花上端坐一个闪闪发光的小男孩。国王问小男孩,从哪里来。 小男孩说他无父无母,是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国王非常高兴,就收了小男孩为“太子”,取名“莲花生”。 莲花生长大后,国王想把王位传给他,还把那颗愿望宝石交给他,说:“这颗宝石能够实现你所有的愿望。” 王子拒绝了王位,也拒绝了那颗愿望宝石。 他说:“我所见到的,都是愿望宝石。” 他请父亲张开手。 父亲右手里攥着本想传给王子的宝石,于是,他摊开左手。 随即,一颗,一模一样、闪闪发光的愿望宝石,落在里自己的手心。 后来,莲花生离开了王宫,来到中国的西藏,建寺传法。 据说,莲花生还到过山西的五台山,学习天文历法。 我想,在五台山,听完了莲花生大师的故事,慧根和尚,便启程去西藏。 慧根去的时候,布达拉宫,早已经就在那里。 其实,莲花生大师去西藏拉萨的时候,那是公元年,布达拉宫就已经在那里。 公元年,统一西藏的松赞干布为了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在玛布日山上修建了宫殿。松赞干布把观世音菩萨作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经中所言观世音菩萨的住地“布达拉”,来给宫殿命名,称作“布达拉宫”。 在那个叫布达拉的地方,在那个观世音修行的地方,慧根一定看到了不少观音像。 不久,慧根去了缅甸。 七 慧根回国后的事情,我都已经知道。 可是,他出国的这段经历,我是一无所知。不象唐朝的玄奘,到西天取经,回来写就经历,出版发行。后世的我,还能知道个大概。 我猜想,他一定去了印度的巴波那桑山(papanasam),观世音曾经修行的普陀洛迦山,看见了满山的小白花树。 《华严经》里,善财童子听说观世音菩萨在普陀洛迦山修行,就去找。“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 原来这山中有这么多的宝石,菩萨们都拿宝石当板凳。无怪乎莲花生大师,随手随时,示现宝石。 慧根见到观世音菩萨了吗? 我不知道。 八 我知道,慧根带回了用宝石做成的五尊佛像。 三尊佛像,运至中国的普陀山,那个海岛。 留下两尊佛像,一坐、一卧。在上海,建起玉佛寺。 寺庙建成不久,慧根就圆寂了。 大概,他找到了,自己的“根”。 九 我知道,观世音没有让慧锷带走她的像,她留下了慧锷的欢喜,而让慧锷带着自己的心,在没有铁莲花的、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安然回到了日本,回到了家。 十 我知道,在普陀山出家的慧泽,后来去了上海的玉佛寺,见到了慧根带回中国的两尊玉佛。 后来,慧泽到浦东川沙,那个上海市,或许是中国,未来最热闹的地方,建起了清静的“小普陀寺”。 十一 无论慧锷、慧根,还是慧泽,辗转世间的,可能是锷、是根、是泽。 如如不动的,始终是那个慧。 那个慧,是如何生出来的呢? 大概,是从莲花里生出来的吧。 莲花,又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呢? 它本来就在那里啊。 不过,阿弥陀佛的舌头,让莲花怒放了。 阿弥陀佛的心里,幻化出了“金刚杵”。 金刚杵里,有一个“施”字。 十二 我曾今在少林寺买了一本诗集,看到,一位没有名字的尼姑,写的一首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岭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是记。 年5月26日星期六武汉昙华林 后记 我因为腰椎病犯了,坠落在武汉市武昌区一个叫“昙华林”的地方,不得离开。 我时常会一手撑着腰,佝偻着,在昙华林中穿行,看着清朝的老屋,民国的旧宅,走来走去的人群,发呆的懒猫,还有一边卖着盗版碟片、一边听着大悲咒的老太婆。 我知道,这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的咒语。 我试图理解,让我不得离开的昙华林。 郭沫若曾经来过武汉,他认为“昙华林”应该来源于“昙花”,古时候,“花”与“华”相通,昙花就是昙华。 我在“百度百科”找到一个关于昙花的传说,很唯美,全文录下—— 昙花原是一位花神,她每天都开花,四季都灿烂。 她爱上了每天给她浇水除草的年轻人。 此事给玉帝得知,玉帝于是大发雷霆要拆散鸳鸯。玉帝将花神抓了起来,把她贬为每年只能开一瞬间的昙花,不让她再和情郎相见,还把那浇水的年轻人送去灵鹫山出家,赐名韦陀,让他忘记前尘,忘记花神。 多年过去了,韦陀果真忘了花神,潜心习佛,渐有所成。而花神却怎么也忘不了那个曾经照顾她的小伙子。她知道每年暮春时分,韦陀总要下山来为佛祖采集朝露煎茶。所以,昙花就选择在那个时候开放。她把集聚了整整一年的精气绽放在那一瞬间,希望韦陀能回头看她一眼,能记起她。 可是千百年过去了,韦陀,一年年的下山来采集朝露;昙花,一年年的默默绽放。 韦陀始终没有记起她。 直到有一天,一名枯瘦的男子从昙花身边走过,看到花神忧郁孤苦之情。便停下脚步问花神:“你为什么哀伤?”。 花神惊异,因为凡人是看不到花神的真身。如果是大罗金仙,他的头上应该有金光。刚刚从身边走过的,明明是一个凡人,如何看得见自己的真身。 花神犹豫片刻,只是答到:“你帮不了我”。 又默默等待韦陀,不再回答那个男子的话。 40年后,那个枯瘦男子又从昙花身边走过,重复问了40年前的那句话:“你为什么哀伤?” 花神再次犹豫片刻,只是答道:“你也许帮不了我。” 枯瘦的男子,笑了笑,离开。 又一个40年后,一个枯瘦的老人再次出现在花神面前,他看起来已经奄奄一息。 当年的男子,已经变成老人,但是,他依旧问了和80年前一样的话:“你为什么哀伤?”。 “谢谢你这个凡人,在你一生问过我3次,但是,你毕竟是凡人,而且,已经奄奄一息,又怎么帮我?”花神摇摇头,说,“我是因爱而遭天惩的花神。” 老人笑了笑,说:“我是聿明氏。我只是来了断80年前没有结果的那段缘分。花神,我送你一句话:缘起缘灭缘终尽、花开花落花归尘。” 说完,老人闭目坐下。 时间渐渐过去,夕阳的最后一缕光线开始从老人的头发向眼睛划去。 老人笑道:“昙花一现为韦陀,这般情缘何有错,天罚地诛我来受,苍天无眼我来开。” 说罢,老人一把抓住花神,此时,夕阳滑到了老人的眼睛,老人随即圆寂,抓着花神一同去往佛国。 花神在佛国见到了韦陀。韦陀也终于想起来前世因缘。 佛祖知道后,准韦陀下凡了断未了的因缘。 因为聿明氏老人违反了天规,所以一生灵魂漂泊。不能驾鹤西游,也不能入东方佛国净土,终受天罚,永无轮回。 ------ 在我的印象中,韦陀菩萨是阿弥陀佛的护法。在中国所有的寺庙里,那个笑眯眯的大肚子弥勒佛背后,总是满身盔甲、手握宝剑、威严挺立的韦陀。我从没有想到,这威严肃穆的韦陀身后,还有一段凄迷浪漫的故事。 于是,郭沫若认为,昙华林这个地方,应该有一座寺庙。 我转遍了昙华林,都没有找到那一座寺庙。 终于,我在一份手绘的地图上,找到了涵三宫的地名,地图上还说,那曾经是一座尼姑庵。 那一天,我拿着地图,找到了涵三宫。门口晾着各色的衣服,那里已经没有了尼姑,屋里住着普通的老百姓,二楼是一个绘画培训室。 真的很希望,那里走出一个叫昙花的尼姑。 昨天下午,与一位艺术家打电话,艺术家说在普陀山,陪某人朝拜。我知道,此时的教授,如同当年的我一样,两手紧紧地攥着,不肯放开。于是,我写了一个短信给教授:一个艺术家,只有他有时间发呆与思考,而不是每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才会有真正的创造。 今天一早,听黄慧音唱《金刚经》,忽然想写一些文字,标题是“《金刚经》断想”。待我写完文字,才发现,自己写的内容,是“普陀洛迦”。 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大约,这世界上的事情,都逃不过这“有心”、“无心”二字。 所以,佛陀在《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不知道,教授是否在普陀山的百步沙,看到了礁石山上的“回头是岸”四个大字。 也不知道,教授是否回了头,是否找到了他的“岸”。 我知道,我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岸”。 否则,我就不会在这里啰嗦了半天,说什么“回头是岸”。 liuyong57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huaa.com/gjth/8425.html
- 上一篇文章: 冬日最美是雪花,雪花也从优美词句中飘出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